□ 本刊記者 張素珍
生態GREEN
垃圾分類再困南京
南京的垃圾分類處理,雖已推行13年,但這項工作依然受困于多種因素的限制,進展限于困頓。
□本刊記者 張素珍
2000年,南京成為全國首批8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12月,南京啟動新一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今年6月1日,南京市新出臺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其中的法律責任內容規定:個人不分類垃圾投放將處50至200元罰款;生活垃圾投入責任人違反規定將處2000至10000元罰款。
南京的垃圾分類處理,雖已推行13年,但這項工作依然受困于多種因素的限制,進展限于困頓。
“目前,暫不實行管理辦法中的經濟處罰責任。”南京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管理辦法實施一個月以來,沒有一起因違反垃圾分類規定而實施經濟處罰的案例,現在主要以宣傳教育為主。
南京市城管局上述負責人表示,如果實施經濟處罰責任,勢必涉及到取證,需要城管部門的執法人員每天蹲守在每個垃圾桶旁邊,而且垃圾投放行為的瞬時性和普遍性,取證的成本和操作難度可想而知。
南京的垃圾量在逐年上升,800多萬人口,南京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將近6000噸,而3個垃圾填埋場即將填滿。垃圾分類提高回收利用,減少進入處理廠的垃圾量,迫在眉睫。
2011年,南京開始試點垃圾分類,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當時垃圾桶旁邊放置著一個分類垃圾回收箱,上面分別標明“塑料、玻璃、紙張”等字樣,但由于居民的意識不強,街道在每月定時回收時,數量只有幾十斤。
有居民反映,當時生活垃圾分類并無多大意義,生活垃圾的運輸和處理環節也讓居民感到失望。
2011年,玄武區試點,12臺垃圾運輸車、36個智能式移動垃圾壓縮箱,沒有一臺是用來專門運輸垃圾分類的車。
目前,南京市專門用于餐廚垃圾運輸的封閉式車輛已有88輛,新型密閉式垃圾運輸車近600輛。南京新實行的《辦法》實行生活垃圾四分類,社區內擺放的四個垃圾桶,分別用藍、綠、紅、黃四種顏色標明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按照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時間、路線和要求,運輸至符合規定的處置場所。
雖然四個醒目的垃圾桶擺在社區里,但仍有許多居民沒有垃圾分類意識。位于南京市江陵區“南方花園小區”的黃金波表示:“知道有垃圾分類這回事兒,但也沒見到小區里有專門宣傳教育的活動,而且也不明白究竟該如何進行生活垃圾的正確分類。”
南京市城管局上述負責人解釋,自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共發放垃圾分類指導手冊近60余萬份,并在2012年4個街道、8個社區試點的基礎上,在全市擴大試點范圍。
垃圾如何正確分類?先要給居民普及分類知識。黃金波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垃圾分類知識容易接受,但如果真正養成分類的習慣,恐怕很難。“通過這么多年的宣傳教育,我們剛剛習慣了不再把垃圾隨手丟在路邊,而是扔到桶里,如果想再進一步把垃圾分類,可能還要再經歷一段時間,這必竟是個生活習慣的養成問題。”很多社區垃圾桶旁邊有專門的監督員,有的市民會耐心地接受說服教育,但也有人會帶著抵抗情緒扭頭就走。
垃圾分類專家、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維平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垃圾分類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要經過20年左右的的努力。日本和德國是世界上做得比較好的,日本的垃圾分類也經過了23年的漫長時間。即使這樣,時至今日,仍然有近20%的日本人做不到分類傾倒。德國經歷了20年的時間,仍然有22%的人不能按照規定進行垃圾分類投放。
“就目前現狀來看,垃圾分類不能僅僅靠市民的自覺性,需要通過建立組織,實行‘垃圾分類投放責任人制度’。”南京市城管局上述負責人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辦法》規定,分別以物業、單位、村民委員會為責任人,在不能確定垃圾責任人的地點,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責任人。在垃圾的收集和運輸上,也實行責任人負責制,禁止將已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和混合運輸。
南京,一位社區居民將垃圾放進分類垃圾箱中。據居民反映,垃圾的運輸和處理環節并不令人滿意。圖/CFP
南京市已建成一座餐廚垃圾示范站,1噸餐廚垃圾可以生產0.6噸左右肥料。但是,與全市每天數百噸的餐廚垃圾相比,這更多只是一種示范效應。
垃圾分類的三個環節必須步步緊跟,即使現在南京市民已經形成了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各小區及單位建立和形成了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但是,分類投放后,在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上,南京市仍然無法滿足末端的需求。
《辦法》對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分別作出了規定:可回收垃圾經過分揀,由再生資源利用企業進行處置后進入商品流通領域;餐廚垃圾進行生化處理或填埋;有害垃圾實行強制性回收后進行無害化處置;其他垃圾進行分揀、拆卸后進行綜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進行填埋或者焚燒。
南京市城管局上述負責人表示,雖然《辦法》中規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在末端環節的處理,但目前,現有的條件仍然難以滿足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資源回收體系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垃圾分類選址難、落地難,這些都是有待破解的難題。
2009年,南京市在秦淮區的夫子廟建成一座餐廚垃圾示范站,運用生化技術將餐廚垃圾處理成肥料。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技術下垃圾利用率很高,1噸餐廚垃圾可以生產0.6噸左右肥料。但是,與全市每天數百噸的餐廚垃圾相比,這更多只是一種示范效應。
南京市城管局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目前,生活垃圾分類的末端建設還沒有完全建成,現在還處于初期的宣傳和教育階段,垃圾產業鏈的構架已基本完成,但須年底才可正常運行。“焚燒廠項目已獲批復,場地已基本完成,江南焚燒發電項目正在進行基礎施工,江北焚燒發電項目也正在進行基坑開挖。”
在垃圾焚燒上,王維平表示,嚴格監督是保證垃圾焚燒安全運行的必要措施,如果企業為了省錢,在設備上動手腳,以次充好,在焚燒過程中勢必會污染環境。
□編輯 崔靖芳□美編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