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坤,龐 威
(1.湖北省鄂西地質工程勘察院, 湖北 宜昌市 443002;2.宜昌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湖北 宜昌市 443000)
礦山開采主要有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兩種方式。總體而言,相對于地下開采,露天開采先天安全條件較好,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要低[1]。但是,露天開采同樣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露天礦山礦業活動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環境問題,礦山本身也可能遭受地質災害。一旦露天礦山遭受地質災害,對礦山及周邊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危害。下面初步探討露天礦山的災害防治對策。
礦山是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中對生態環境影響最為強烈的一種場所[2]。目前我國露天礦山的開采均為大面積剝離表層土后進行開采,故露天礦山開采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露天礦山目前涉及較廣、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3]。
露天礦山在開挖過程中,往往會進行大面積的開挖。若開采礦層上部存在覆蓋層,大面積開挖后覆蓋層前緣往往直接臨空,隨著礦山的不斷開挖,這些結構松散的表土層極易沿巖土結合面等軟弱層面向下滑動,輕者產生表層垮塌,重則產生沿基巖面的土質滑坡。同時,這些剝離的表土一般隨意堆砌,隨著露天礦山的不斷開挖,剝離的表土越堆越多,逐漸形成不穩定堆積體。這些堆積體未經過壓實且未做任何防護設施,其整體結構較松散,易開挖,穩定性差,受暴雨及工程活動影響,易產生表層滑動,形成表層滑坡。
露天礦山巖質滑坡的產生主要與巖體開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質組成有關。露天開采礦層其傾向與開挖邊坡坡向相同,且礦層傾角小于坡角,而礦層上部或其中往往含有軟弱夾層。順向緩傾角露天礦山開挖多屬于不穩定結構,隨著礦山的進一步開采,在大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影響下,這種巖質邊坡穩定性將進一步降低,極易產生向下滑動,產生巖質滑坡。
露天礦山產生崩塌也與巖體開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質組成有關。由于考慮經濟的因素,露天采場邊坡一般開挖坡度在80°以上,邊坡未按設計要求分臺階,往往形成高而陡的邊坡。當礦產傾向與開挖邊坡坡向相反或相切,而巖層中卸荷裂隙發育,巖體穩定性較差,在大雨暴雨、地震和礦山爆破等不利因素影響下,這種高而陡的采場邊坡極易形成不穩定楔形體向下滑動,輕者產生掉塊,重者產生大面積崩塌。
露天礦山開采對土地與植被的占用和破壞面積較大,改變了礦區原生態的地形地貌。隨著露天礦山的大面積開采,其自身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不斷降低,隨著大雨暴雨的沖刷,露天礦山的開采區水土流失將不斷擴大,這種沖刷出來的表土、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構成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同時,露天礦山剝離的覆蓋層隨意堆砌形成不穩定堆積體,這種松散堆積體表層易垮塌,隨著雨水的沖刷,亦構成露天礦區泥石流的物質來源。露天礦山開挖后多為三面環山,前緣地形開闊,周圍山體陡峻,地形上便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若礦山下游存在狹窄陡深的沖溝或河流,則在雨季露天礦山的下游溝谷泥石流較易發育。一旦礦山開發造成泥石流,將會對其下游村莊和農田造成難以估計的災難。
露天礦山一旦滑坡,危害十分嚴重,首先應以防為主,防治大規模滑坡的產生。治理露天礦山滑坡,首先要做好礦山的截排水工作。為了防止降雨對采場邊坡產生不利影響,在露天礦山開采前應在其擬開挖采場邊坡上部及采場內開挖防洪截水溝,防治大面積的水流對采場的沖刷,降低采場邊坡的穩定性。同時應在露天采場下部修建排水溝,將采場內匯集的雨水及礦山自身生活用水排放到指定的位置。其次,針對滑坡自身的特點,采取相應的工程治理措施。下面分述土質滑坡和巖質滑坡的防治對策。
露采場的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在邊坡開挖后極易沿著巖土結合面產生滑移,形成土質邊坡。對于人工開挖形成的覆蓋層土質滑坡,建議采取重力式抗滑擋墻進行治理。對于中厚層的土質滑坡,建議采取抗滑樁進行治理。
若露天礦山在建設過程中剝離的表土隨意堆砌在山坡溝谷地帶,日積月累將形成不穩定堆積體,其結構松散,不穩定堆積體極易沿表層發生垮塌,建議在其前緣修建擋渣墻或擋渣壩。
露天采場的巖質滑坡一般是工程開挖形成的高陡邊坡造成,為了節約開采成本,有不少露天礦山邊坡開挖未嚴格按照開采利用方案進行,其開挖臺階高度、臺階坡面角均超過開挖標準,這些臺階高度一般超過20m,臺階坡面角在80°以上[4]。同時由于巖層中夾有軟弱夾層,露天采場的巖質邊坡極易沿軟弱夾層產生滑動,危害非常大。對于這種高陡巖質邊坡,建議采用抗滑樁,并輔以預應力錨索(錨桿)和格構錨固等治理措施。
露天礦山形成的高陡逆向或切向巖質邊坡極易發生崩塌破壞。礦山巖質邊坡往往裂隙較為發育,這些裂隙面與邊坡臨空面和巖層面往往相互切割形成楔形體,隨著人類開采活動的加劇,這些楔形體極易發生掉塊、落石甚至崩塌。
對于礦區的潛在崩塌體的治理首先應選擇徹底根治,對其進行徹底清除,消除后患。對于規模不大的潛在崩塌體,優先考慮人工清除的防治方案。當其規模較大或者人工清除困難時,應考慮采用控制爆破,避免爆破造成次生地質災害。
當潛在崩塌體不能清除時,對中小型崩塌體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在其坡角或半坡處設置落石平臺或擋石墻、防護網;對易風化的軟弱層,可對其裂隙灌漿或漿砌石護面;設置排水設施以攔截疏導山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于大型的潛在崩塌體,在防護設施不宜實施的情況下,建議搬遷避讓。
露天礦山開采對地表破壞極其嚴重,同時露天礦山一般地處山區,存在較多易形成泥石流的溝谷地帶。因此,礦產開發活動中亂采亂挖破壞植被,廢石廢渣隨意堆砌等,都可能誘發泥石流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規模。
泥石流的防治應從源頭上進行,首先應盡量減少礦山固體廢棄物排放,其次對于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不應隨意堆砌于溝谷地帶,應將固體廢棄物堆砌于修建好支擋措施的廢棄物堆場。同時,對礦山及周邊陡峻、固體物質堆積較多的溝谷地帶應及時進行疏導,對其岸坡應采取護坡等防護手段防止其進一步垮塌。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科學的、長期的、繁瑣的工作,應嚴格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進行治理。露天礦山地質災害,究其成因主要是露天礦山的無序的工程活動誘發。露天礦山開采較易誘發的次生地質災害,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是開挖形成的高陡人工邊坡以及礦山固體廢棄物隨意堆砌形成的不穩定堆積體造成。因此建議對露天礦山的高陡人工邊坡和不穩定堆積體加強治理,防止礦山的次生地質災害發生。
露天礦山高陡邊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礦山企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壓縮投資造成的。大多數露天礦山對這種高陡邊坡只要不影響礦山的進一步開采,很少或者說基本上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開采完成后則任由其發展,危害十分嚴重。因此,首先應從源頭上盡量減少甚至避免高陡邊坡的產生,建議露天礦山開采過程中分臺階開采,邊剝離(擴幫),邊開采,對臺階高度超過規定的塊段必須先擴幫,后開采,開采邊坡的坡角控制在65°以內,邊坡高度控制在10m以內。
對于已經形成的高邊坡,在邊坡周邊做好截排水工作,并采取相應的工程治理措施,確保高邊坡的穩定性。同時,對露天礦山開采已經形成以及將要形成的高邊坡應加強監測。
由于大多數露天采場均不同程度地剝離表土,表土隨意堆砌形成的堆積體幾乎在每個礦區都存在。為了更好地整治堆積體問題,對不穩定堆積體的治理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在露天采場開采前,應預先估計露天礦山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規范廢棄物的堆放、排放,選擇安全隱患較小的地方修建廢棄物堆場,將剝離的表土運往廢棄物堆場堆放,不得隨意堆砌剝離的表土;
(2)將剝離的固體廢棄物進行合理利用,可以將剝離的固體廢棄物用于修建礦山公路和礦山周邊建設,減少固體廢棄物的堆砌量;
(3)在堆積體前緣修建擋渣墻或擋渣壩。
露天礦山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礦山應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的要求進行露天采場的開采,開采過程中分臺階分段進行開采,將剝離的表土集中堆放在設計好的廢棄物堆場中。對已經形成的高陡邊坡和不穩定堆積體,采取恰當的治理措施進行治理,將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降到最低。同時,露天礦山開采中一定要加強監測,發現地質災害的前兆應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只有在露天礦山開采的每一個環節中加強對地質災害的監管,才能將治理措施落實到實處。
[1] 王福成,陳寶智.安全工程概論[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2.
[2] 施偉忠,方 紅.湖北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及防治對策[J].湖北地礦,2003,17(9):22-25.
[3] 阮善菊,張福生.露天礦山的生態問題及解決對策探討[J].現代礦業,2010(8):81-85.
[4] 王德元,郭玉森,何標慶.新羅區露天礦山災害特點與防治技術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11(4):51-53.
[5] 嚴 韜,嚴學清.礦山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對策研究[J].采礦技術,2009,9(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