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公共交通設施的地鐵,跨省市運行,是有益嘗試,還是一種特例?
區域經濟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認為,上海地鐵連通江蘇,打破了原先大交通模式的局限,意義不言而喻:從現實意義來看,這一舉措將加大上海在長三角的輻射效應,并且直接帶動昆山、蘇州地區。“原先大交通帶動的是要素流動,但現在通過城市軌道交通,真正實現了生活生產一體化,對未來長三角協同發展是一種促進。”
“地鐵跨省市,可以說是打破行政區劃隔斷的一種重要嘗試,也是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跨區域的突破。”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說,城市軌道交通屬于城市的市政基礎交通設施,以往還沒有連通的先例,此次應該說是一種實事求是、符合未來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突破。
他指出,根據原規劃,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是橫貫上海的一條重要線路,也是運營里程最長的線路之一。不同于一般的在市區運行的城市軌道交通市區線,11號線是一條從市中心通向遠郊區的市域線,現在這條線路將實現跨省市,也是一種出于長三角長遠發展戰略的考慮。
孫章說,相比于高鐵、高速公路等原先跨區域的交通方式,地鐵的搭乘便捷、票價低廉、班次密集等優勢突出,實際上是城市公交的一種延伸,使居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真正成為一種可能,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很大。
但是,孫章等專家也明確指出,地鐵跨省市延伸運行,也并非可以成為一種常態,關鍵要因地制宜。“地鐵跨省市應以城市集群中核心城市、國際大都市為中心,譬如上海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地位;此外大城市周邊連通的城市也必須具有一定規模,具備未來組團式發展或者發展衛星城的條件,這樣開通跨省市地鐵才是水到渠成,也具有一定經濟性。”
孫章還強調,城市地鐵造價很高,絕不能隨意延伸,也不是線路越長越好,城市地鐵網絡與地區鐵路網絡的功能和設施都有所區分,不能以速度慢、站間距小的城市地鐵覆蓋、替代區域鐵路,這樣沒有經濟性,也缺乏效率。
(摘自2013年10月16日《新華日報》,新華社記者陸文軍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