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亨
(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昆明650091)
在現代社會,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今年發生的畢節五兒童殞命垃圾桶事件,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它直指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不完善,而這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對公共行政精神的忽視。本文擬對此做一番研究與探討。
在當代,公共行政的精神主要體現為為人民服務的時代精神。張國慶認為行政精神是指與公共行政現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實施公共行政管理過程中比較重視和強調的某些行政精神,主要包括:主動進取、追求卓越、創新發展[1]。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書中指出:“對于個人,公共行政的精神意味著對于公共服務的召喚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組織的一種深厚、持久的承諾;而對整體而言,公共行政的精神說明了集體的看法和信念存在的原因。”[2]在弗雷德里克森看來,公共行政精神是一個國家的行政主體在行政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價值和信念。本人則認為公共行政的精神是指在實施公共管理過程中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所遵循的價值追求與理念。
公共行政精神的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
第一,公平信念。要求公務人員致力于更合理地分配公共物品和服務,并代表公共利益,使那些沒有渠道參與公共政策過程的人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平等地享有公共物品和服務。
第二,服務理念。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組織的角色在于實現公民的利益需求,職能定位是以公民為中心,應為了全體公民的利益有效組織與管理公共機構。
第三,責任意識。政府及行政官員在行政運行的過程中,不僅要按照憲法、法律的有關規定完成任務負有應為責任,還要不超越行政權限、不侵害公民基本權利的不應為責任。
第四,公民參與。政府應為公民提供必要的參與渠道,實現對共同利益的集體追求;同時也接受公眾輿論的監督,形成一種有效回應公民的機制。
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也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4]。但現階段我國的公共服務體制還不完善,“管中可以窺豹,一葉可以知秋”,類似于畢節流浪兒童死亡的一類事件,它們之所以發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共行政機構在治理各種公共問題時,對公共行政精神的忽視。公共行政的精神是建設公共服務體制不可或缺的內容,但長久以來,我們的公共服務建設都是注重內容與結構,而忽略了公共服務體制公平、責任、服務意識方面的建設,即公共行政精神的塑造。
這也正是導致現階段我國社會公共服務體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表現出公共服務效能低下、公共服務主體的定位與責任不明確、公共服務所需資金與資源的投入嚴重不足等情況的原因。重塑公共行政的精神是未來完善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的新方向,它能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使社會更加和諧[5]。
20世紀90年代的政府理論將企業管理的精髓移植到政府中,注重投入產出,提高行政效率[6]。我國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將這一理論引入政府部門,卻導致在建設公共服務體制上一直存在著這種現象: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管理技術和方法上,忽視了對公共精神價值方面的研究,使公平和民主無法顯現,公共服務體制的建設也就無法順利進行。
在建設公共服務體制時過于注重結果、忽略過程,例如社會救助機構的建立,某些地方只注重其數量而忽視其服務質量,導致對應群體享受不到應有的服務,使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的本質丟失。由于我國現行行政體制的不完善,導致在公共服務建設時將效率至上作為服務廣大公民的出發點;建設公共服務時的方式存在不民主,即在建設公共服務時缺乏與公眾的溝通,導致單方面的決策在實際中不符合公眾的利益,各種聽證會、信訪制度往往流于形式,違反了公民應參與公共服務建設的行政精神。
公共服務體制的主體——政府部門機構和政府行政人員在提供公共服務時容易出現自利性,在公共服務過程中缺乏服務意識,使其喪失自身作為人民公仆,為公眾服務的本質[7]。弗雷德里克森認為“公平是維持社會群體團結的黏合劑”,然而在公共服務體制建設過程中由于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盛行,產生了資源分配不合理,公民權利義務不對等等不公平現象。
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這需要落到實際工作上,落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措施上面,這就需要重塑公共行政的精神,完善公共服務體制。
由于在建設公共服務體制時涉及部門、人員較多,且分工比較細致、職能復雜,因此需強化其責任意識,使政府及其行政人員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應規范其行為、克服隨意性、減少失誤、切實履行職責,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從而建立職位、職責、職權相一致的服務體制,使其在提供公共服務時將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承擔起由職位所規定的對國民負責的政治責任與由法律形式規定和保障的法律責任,以及遵循社會道德規范的道義責任[8]。
在建設公共服務時需要意識到公民的要求與呼聲,在提供公共服務時,讓公民得到充分的信息,同時能讓公民表達和反映意見,有助于公共服務主體與公民建立強有力的合作關系。公眾只有準確了解公共服務相關的政策,才能實現利用公共服務的高效率。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可以通過各種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多種民主參與的渠道,加強與公民的溝通。
指社會全體成員不論年齡、種族和性別等差異,都能有機會享受到公共服務。一方面在建設公共服務時應該廣泛聽取各階層群體的意愿,讓每一位公民都平等地參與到公共服務政策中來,建立一種公民主動參與體制;另一方面,在提供公共服務時要關心弱勢群體,著重體現在實現全面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高度重視資源的分配不公問題,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9]。
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的本質就是更好地為公民提供服務,保障公民的利益訴求得以實現。首先,通過法律、法規來要求公共服務的主體必須樹立服務的意識;其次,通過公共服務主體的主動學習,使其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將“為人民服務”作自身的價值追求;最后,通過優化建設公共服務體制的環境,使得公共服務組織擁有良好的文化環境,并使得組織內的成員能形成一種優良的道德素養,將服務理念深植內心。
完善公共服務體制需要法律作為保障,特別是對于公共服務體制建設還處在發展時期的我國來說更是如此。包括明確公共服務組織的職權與職責并建立制衡機制,保證在建設公共服務體制時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即按照法律程序提供公共服務,并在提供過程中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對貪污腐敗等背離服務目標的現象嚴懲不怠。
[1]張國慶.公共行政學(第 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3]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張成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張成福.論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兼對主流公共行政理論及其實踐的反思[J].中國行政管理,1995,(5).
[5]錢冰,劉熙瑞.論公共服務精神[J].教學與研究,2005,(12).
[6]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第2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7]王燕.公共性缺失:公共行政的精神缺失的必然結果——讀《公共行政的精神》有感[J].商品與質量,2011,(8).
[8]張傳葉.我國公共行政精神的塑造[J].沈陽大學學報,2010,(2).
[9]張穎芳,范曄.論中國公共行政精神的孱弱現狀及對策[J].商業文化,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