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東港市水土保持局,遼寧東港 118106)
2010年東港市黑溝鎮臥龍屯小流域被列為國家2010年第二批中央預算內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項目于2011年4月開始實施至2011年底結束。
該流域屬遼寧低山丘陵區,位于東港市西北部,區內山體連貫,形態各異,地帶性土埌為棕埌土,土層厚度在0.3~1.5 m之間,植被屬溫帶針闊混交林和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項目區多年平均降水量845.5mm,多集中在6、7、8三個月,多年平均氣溫為8.9℃,年平均日照時數2484.3 h,無霜期169 d,主要氣候特點:雨量充沛,暴雨集中,四季分明。
項目區總人口2614人,全部屬于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1428人,經濟以農業為主,2009年農業總產值1518萬元,人均收入3961元。
經分析2005年遼寧省第四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資料,按《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標準》(SL446-2009)中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項目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6.13 km2,占項目區總面積的28.4%,其中輕度侵蝕4.66 km2,中度侵蝕1.47 km2,分別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6.02%,23.98%。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侵蝕模數為1030 t/km2·a。
項目區水土流失地類主要分布在坡耕地、荒山荒坡、無工程果園、侵蝕溝壑。
臥龍屯小流域侵蝕溝壑較多。溝壑是小河道的集水道,治理溝壑能防止溝岸擴張,溝道下切,緩水攔沙,并為林草生長創造條件。暴雨季節,溝壑工程能攔蓄徑流,延長匯流時間,減少下游小河道洪峰流量和河床洪水流速,削弱水流沖刷力。實踐證明,溝壑治理是小河道治理的基礎。臥龍屯小流域溝壑治理從源頭開始,溝頭采取防護措施,主要為排水型溝頭防護。對溝道主要是修建石谷坊群為主,植物措施配套為輔。先治坡,后治溝,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形成整體防護體系。石谷坊群有兩種型式,一種是對巖基溝底的溝壑修干砌石谷坊,一種是對非巖基溝底的溝壑修鐵絲籠堆石谷坊。一般在溝底比降大(5%~10%或更大)的溝段布設谷坊,下一座谷坊的頂部與上一座谷坊的底部大致等高。無論哪種谷坊,要在其壩頂中部設置溢洪口,溢洪口的斷面尺寸根據設計流量確定。該流域對正在發育的溝壑,采取打樁栽柳建植物谷坊為主,谷坊間栽楓楊或楊樹。
臥龍屯小流域坡耕地占流域耕地面積的85%以上,坡耕地治理以坡改梯為主,它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之一。坡度在5°~15°之間,土層厚度大于1 m地塊修建水平梯田,田埂沿等高線修筑,梯田田坎高度一般在1~2 m之間。坡面不完整、土層較薄的地塊修建坡式梯田,田埂沿等高線修筑,埂頂寬 0.3~0.4 m,埂高 0.5~0.6 m,外坡 1:0.5,內坡1:1,對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還林還果,增加植被。
對土層薄、坡陡的蘋果、板栗等果園利用地形條件修建池臺田,其規格尺寸為2 m×3 m,池深30 cm,田埂埂寬 30 cm,邊坡比 1:1,每一個池臺田都相當于一個小水庫。實踐證明,池臺田不但能就地攔蓄雨水,而且能延長雨水入滲時間,以及地表徑流匯流時間,具有增加涵養水源的功能,雨季也能減少小河道的洪峰流量。項目區修池臺田59.34 hm2。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特別是人們的生產活動日益頻繁,項目區河道上游植被遭到破壞,大量泥沙流入河道,致使河床抬高,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又加河岸兩旁缺少植物措施,沖刷嚴重,嚴重威脅農田和道路的安全。根據臥龍屯小流域自然特點,因害設防,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治理方略,這個流域主要以植物措施為主,在河道兩岸堤防上栽植護岸林形成綠色堤防,樹種以楓楊為主。
封禁措施是一項投入少、效益大的生態自然修復措施。臥龍屯小流域封禁地塊選擇郁閉度在0.2~0.5之間的蠶場、疏林地和10 a生以下的天然幼林。封禁方式:全年封禁,項目區封禁面積330.66 hm2。封禁的方式主要采取混凝土柱與帶刺鐵絲網圍欄,混凝土柱距離3.0 m,高2.1 m,混凝土柱基礎埋深0.6 m,鐵絲間的距離0.3 m。項目區共建圍欄4000 m。并在封禁區設標志牌,標志牌以管理規則公告于眾。
臥龍屯小流域項目在建設中,由于領導重視,科技人員精心設計,科學規劃,項目區廣大群眾積極投入,熱情支持,取得了明顯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植被覆蓋率提高到49.2%,年攔沙量達到0.23萬t,年蓄水量達到4.16萬m3,極大地促進了項目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