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泉如
摘 要:延安木刻版畫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粹。時代的浪潮滾滾而來,數字技術的發展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使得各種各樣的新信息充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延安木刻版畫無法適應數字技術的發展,被淹沒在時代的浪潮當中。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人民的政治認同不斷增強,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正逐漸占據著愈發重要的地位。但是延安木刻版畫的傳播依舊是傳統閉塞的,難以形成大眾化的傳播趨勢,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從這一角度出發,以延安木刻版畫為主要研究對象,挖掘其新時代的發展潛力,探究其在數字時代的價值嬗變,為延安木刻版畫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延安木刻版畫;數字傳播;紅色文化
延安木刻版畫的發展一方面受到了20世紀30年代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影響,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剪紙、窗花、年畫等藝術手法,進行了大眾化、民族化的改造,成為了一種大眾傳播形式,用于文化宣傳與推廣。在今天,延安木刻版畫所代表的紅色文化依舊影響著新一代的中國人。
一、研究現狀:延安木刻的研究呈現精英化趨勢
作為紅色文化中的經典,延安木刻版畫曾廣為傳播,如今卻被束之高閣,這不免令人嘆息。當下,關于延安木刻版畫的研究多來自業內,精英化趨勢明顯,而對延安木刻版畫的大眾化探索至今依然鮮有。延安木刻版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曾是重要的宣傳手段,極具歷史價值與美學價值。為適應新媒體的發展,不少學者針對延安木刻版畫的傳統傳播模式進行了探究,如一些研究學者就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了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傳統媒介傳播形式下,延安木刻版畫的傳播策略及其效果。目前,研究延安木刻版畫的機構以高校居多,如西安美術學院楊鋒教授從木刻技藝角度對延安木刻版畫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進行了網站、自媒體等平臺的實踐探索,運用“二維+三維”的模式打造了藝術情境下的延安木刻版畫虛擬展廳。
盡管如此,從社會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大眾對于延安木刻版畫的關注依舊鮮少。雖然國內學術界已經認識到了延安木刻版畫在當代具有的現實意義,并已經從政治、歷史、美學等角度對延安木刻版畫進行了深入探討,但是并未有人結合當下的時代特征對延安木刻版畫今后的傳承與發展方式進行全面的研究。本文通過探究延安木刻版畫的數字傳播困境,探索了延安木刻版畫的新時代價值,最終對延安木刻版畫的數字傳播價值進行了研究。
二、延安木刻版畫的數字傳播困境
由于彼時的受眾文化素養參差不齊,通過搭載大眾媒介——報紙,延安木刻版畫以其大眾化的傳播內容、民俗化的藝術形式獲得了肥沃的發展土壤,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隨著時代的發展,延安木刻版畫的內容與形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的受眾的需求,只好作為歷史遺產,被封存在歷史長河當中。究其原因,本文認為延安木刻版畫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傳播困境。
(一)認知缺失:娛樂狂歡對延安木刻的傳播沖擊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在21世紀,全球化和數字化已經把世界變成地球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現代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使得自上而下傳播的紅色文化也受到極大的制約。盡管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但仍然有許多中國人對于紅色文化的認識十分淡薄。例如,許多人對延安木刻版畫感到十分陌生,甚至根本沒聽說過。
(二)渠道單一:市場產業化發展不足
當前,數字媒體領域的發展日新月異,數字產品的類型越來越豐富,但是延安木刻版畫依舊依托于傳統的紅色旅游產業進行推廣。人們只能在各個旅游景區以及報紙等史料記載中才見得到延安木刻版畫的身影。雖然有不少機構創作了延安木刻版畫的衍生文創產品,在紅色文化景區售賣,但是其形式千篇一律,同質化現象嚴重,容易使廣大受眾產生視覺疲勞。顯然,延安木刻版畫無法較好地適應新媒介的發展,傳播力度漸顯頹勢。
(三)素養缺失:傳播主體的媒介素養較低
延安木刻版畫是以傳播紅色文化為主要目的的經典藝術類型,是藝術與傳播領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推動了中國藝術事業的長足發展。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延安木刻版畫就一直以“經典”自居,并未合理利用新媒體來進行有效傳播,挖掘自身在新時代的價值,也未能認識到紅色文化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下,延安木刻版畫的傳播主體以各個紅色旅游景區的工作人員為主。但是這些傳播主體對延安木刻版畫的認識不夠全面,媒介素養偏低,創新能力不足,未能很好地擔負起傳播延安木刻版畫的重任。
三、延安木刻版畫的新時代價值
延安木刻版畫的風格粗獷,既借鑒了西方木刻藝術的語言特征,又借鑒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如剪紙、窗花等的表現方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面貌。其多采用平民視角的創作方法,以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為背景,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具有強烈的民俗性特征。但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延安木刻版畫的新時代價值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彰顯。從這一角度出發,本文對延安木刻版畫的新時代價值進行了探究,進而為之后的實踐探索提供理論依據。
(一)促進媒介融合,助力紅色文化產業長足發展
進入數字時代以來,新媒體的社交性、互動性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行業的發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延安木刻版畫既面臨著沖擊和挑戰,又迎來了發展機遇。然而,當前延安木刻版畫的傳播途徑較為狹窄,沒有利用媒介融合來進行數字化傳播。
狹義的“媒介融合”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在數字經濟時代,敦煌文化等一系列傳統文化的發展,讓大眾見識到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發展的可能性,其不但有助于將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進行文化再創造,而且有助于增進人們的文化認同。當下,我國的紅色文化產業仍然以政府為主導,以旅游產業為主體,發展較為緩慢。而延安木刻版畫的內容活潑生動,敘事性較強,在與數字媒介的融合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人民的政治認同不斷增強,這使得紅色文化產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二)增強國民的價值認同,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提到:“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表明當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急速提升,同時,經濟發展對人的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爆炸的信息量讓許多人“無所適從”,他們開始重視國家精神,關注民族信仰,尋找精神港灣。而延安木刻版畫是紅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重要的中華文脈,需要我們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因此,利用數字技術來傳播延安木刻版畫有助于增強國民的價值認同,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樹立文化自信,響應國家號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中華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而紅色文化作為當代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表現著中華民族的氣節,體現著中國文藝工作者的智慧與精神。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以及新媒體迅猛發展,數字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豐富,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延安木刻版畫作為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粹。為了響應國家堅定文化自信號召,展現新時代紅色文化,可利用數字技術來傳播延安木刻版畫,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發展愛國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媒介對受眾的影響日益突出。一方面,網絡像是一面望遠鏡,使得人們的感官體驗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網絡像是一種風向標,其內容對人們有著巨大的引導作用。延安木刻版畫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利用數字技術來傳播延安木刻版畫有助于加強愛國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語
本文通過探究延安木刻版畫的數字傳播困境,探索了延安木刻版畫的新時代價值,最終對延安木刻版畫的數字傳播價值進行了研究。而如何利用媒介融合來對延安木刻版畫進行數字化傳播,是接下來業內的主要研究重點。相信這對于凝聚人民群眾的民族認同感、重塑人民群眾的民族信仰、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將有助于紅色文化產業的復興、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侯業智.啟蒙·代言·想象:延安時期知識分子構建農村的敘述方式:以延安時期木刻版畫為例[J].美術學報,2015(6):66-72.
[2]丁卯.政治規約與思想傳播:歷史視域下的解放區木刻研究(1937—1945)[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4.
[3]李夏.抗戰時期延安木刻版畫的民族特色[J].美術觀察,2007(6):109.
[4]李允經.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
西安翻譯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