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2010年2月,北京下著劈頭蓋臉的大雪,我從當年的某國際教育集團總裁胡雙義的學校辭職。沒要欠我的八個月工資,胡總給我打電話說,不回來也好,商場如戰場,我犧牲了,不能帶著你們。
當時信誓旦旦要把這八個月工資補上的胡雙義就再也沒提這件事兒。當時集團重金買了一塊“中國第一家民辦教育”的牌子,但就像所有的晚間電視劇一樣,錢全砸了進去,牌子砸在了自己手里。連續兩年單年級學生不過三百,讓胡雙義的錢徹底見了底。
現在說起來好像是一件輕描淡寫的事,但當初幾千萬的錢打了水漂,幾乎就是十年的心血全都白費了。兩年之后的胡雙義說,沒事,這就是商場。贏的起,就得輸的起。
不平衡的市場
胡雙義說,我們所在的市場,是一個不平衡的市場。
他所說的不平衡,在他所涉及的教育行業,是一個“被公立完全壟斷的行業”。他說,這個引號加不加都一樣。
他表示,在教育,醫療,能源等行業,由于政府投入為“常情”,因此民間資本進入通?!坝卸嗌偎蓝嗌佟薄!暗珵槭裁催€有這么多人前赴后繼的去投入這些東西?比如每個地方都有的牙醫診所,眼科診所,每一個城市基本上都有的那些民辦的培訓機構,這些資本的投入,證明了這些行業是有錢可賺的,而商人的天性是逐利?!?/p>
他說,雖然民辦領域有些時候從資金上和公立相比擁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抗風險能力幾乎為零?!澳憧茨切üⅲ└咧?,他們的領導都是有政府職務的,而我們沒有。你比如說開一個醫院,公立的可以說我可以公費醫療啊,報銷啊,很多很多優惠政策。而民營的即使你的藥比他們好,又便宜,技術水平又高,但人們就是不去?!?/p>
“我們就是這種完全傾斜市場的犧牲品。”他說,由于現有政策對于公立資本的完全傾斜,民營企業經常是被“擠死”的。胡雙義說,現在一些地區已經選擇開始通過地方財政資金購買公共服務,這是一件好事,但“口子還是太窄”。
“我所知道的,現在有些醫院,私立的,開的比較大,口碑也好,信譽也好。地方政府通過購買他們的服務,政府又能省錢,又能真正的支持這些企業發展起來。這對我們這些企業來說是真的感覺干著有意義。但除了醫療呢?教育方面呢?還有其他的,比如能源呢?當然我們知道光伏產業是各個企業在做,但這是一個試驗田,什么時候我們的石油可以通過企業銷售呢?”作為一個商人,他的嗅覺敏感遠遠高于常人。“現在我們的政府掌握著太多的,看似能賺錢的行業。但他們賺錢,來源于他們掌握著定價權。把他們放到國際市場上,他們沒有絲毫競爭力。我知道你要說這是市場自由主義,但不是。國家應當控制一些行業,比如軍工,比如一些基礎行業。但在國際上都是自由市場的行業,我認為開放一些還是比較好的?!?/p>
難以為繼的資金
歸根結底,當年的學校除了垮在政策不扶持上,還是倒在了資金鏈斷裂上。筆者問了他一個很難以回答的問題:究竟這兩個原因,哪個更重要?
胡雙義考慮良久,回答:資金。
“沒有政策還是能扛的嘛。做小買賣和大買賣都一樣,有買有賣,有差價能賺錢,這就叫生意。但資金沒了,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彼f,當年正是趕上了經濟危機,“資金斷裂。本來學校就是貸款建設的,以學校做抵押也不行,銀行說今年的錢還不上,下一年的肯定不給,里外一僵持,整個攤子就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了?!?/p>
其實當時倒掉的并不僅是他一家。“媒體的落井下石是一個方面,并不是決定性的原因。你做的不好,就要讓人去評價,我認為沒什么?!彼麑Ξ斈瓯本┠硤笤谒膶W校最低谷的時候痛下重手表示很淡定,“過去了就過去了?!?/p>
至于夢想,已近不惑之年的胡雙義再三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夢想?!拔蚁嘈藕芏嘞胪顿Y的人,都有這樣的夢想。我們說國富民強,其實民富才能國強。什么時候我們的政府能夠想開,逐漸放開現在太多壟斷和限制的市場,我們這些商人,或者說想在社會中賺一桶金而不是苦熬苦業打工卻得不到應有報償的人,才能真正有一個值得奮斗的空間。而這種空間,一定是自下而上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