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

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方向和目標來自于什么?它首先應來自于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即中國夢。中國夢都有什么內容?我認為,就是每個中國人通過在創業和就業中的奮斗,實現安居樂業以及所追求事業的成功;就是數億向往城市的人,到城市里工作、居住和生活,成為新市民;就是每個中國人通過誠實合理納稅,獲得政府提供、建立和建設滿意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公共設施;就是能工作和生活在優美、衛生并安全的環境之中,心情舒暢,工作和生活在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正義和有秩序的和諧社會之中。簡而言之,中國夢就是13.4億~14億中國人對未來理想的綜合體現。
如何實現中國夢?我認為,從未來發展道路的動力模式講,就是要加速推進城市化。可以說,改革開放后的前30年,是在城市化方面猶豫和搖擺不定的30年,其間主要在發展工業、重點發展大企業和引進技術。因此,未來幾十年,我們在發展模式的轉變上,應當調整為加速推進城市化,在發展工業的同時重點擴張服務業,發展小企業和發展大企業并舉,并且推動技術自主創新。
具體而言,就是改變滯后的城市化狀況,轉移出窩積在農村和農業中的剩余勞動力和剩余人口,加速城市化的進程;改變產業結構扭曲的狀況,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改變每千人口擁有企業數量少的狀況,鼓勵創業,發展小企業,以擴大就業,增加中等收入人口,減少因失業而貧困的人口,提高勞動在GDP中的分配比例。改變中國經濟總量第二,但競爭力排在第18位的局面,實施科技進步的趕超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從發展道路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模式看,就是要強調可持續發展。一是針對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小的問題,從節約土地的技術、增加及節約淡水的技術、替代鋼鐵等材料的技術、節約及替代傳統能源的技術、減少污染和恢復改善生態的技術等六大方面進行創新和應用。二是從結構路線入手,擴大服務業的生產增加值比例和就業比例,從而降低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三是節約土地資源,減輕人口分散居住和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和破壞。四是形成簡約的生活方式,包括節儉的消費習慣,合理的飲食結構,以及集中的交通出行方式等。
此外,在一個人口眾多、區域發展不平衡、多民族的國家,需要適度集中的政治體制與高度自由的經濟體制相結合。這就是我們未來發展道路所應當選擇的體制模式。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中,中國需要一個適度威權和集中的政治體制,以保證轉型過程中的經濟發展有穩定的政治條件和社會環境,并保證在一些關鍵的方面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些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項上堅持民主參與、科學決策,但看準了的、正確的,就要拍板干,要有決策效率。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中國人不僅有物質生活之夢,還有精神生活之夢。加快改革阻礙經濟發展的政治體制部分,處理好中國二元結構轉型過程中政治模式與經濟模式的關系,堅決并逐步地推進改革深入,發展社會組織,通過改革形成自由、民主、公平、公正、平等、正義,才能全面實現十幾億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