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文化產業的大發展,離不開市場主體的興盛。在國家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單位來說如同摘掉了緊箍,可以施展拳腳,大有作為;但對另一些單位來說,卻是失去了庇護,如履薄冰。轉企改制到底意著什么,轉制以后路又在何方呢?
轉換是最大難題
一位出版社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國的GDP總量已經躍居到世界第二位,但是從文化占比來看,份額就非常小,特別是在文化輸出方面就更加可憐了。真正的大國還是要靠自己的文化輸出,并讓自己的文化能夠得到國際認可。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認識到文化是一個產業,并要做大文化產業。因此,我們國家未來要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所以這次的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國家給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不僅是政策方面還是資金方面,都給了很大的支持。
從2010年開始,財政部就設立一個文化產業專項發展基金,去年數額達38個億,而且每年都有。他告訴記者,就自己出版社而言,每年都可以為自己的項目申請到這部分基金。行業主管部門也有一些相關的支持,比如國家新聞出版署就有改革發展項目庫,企業根據自己的項目申報入庫,就可以得到資金支持。另外還有科技部專門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所提供的相關專項基金。從稅收方面,單位轉企改制后還可以免交五年企業所得稅。
轉企改制是大勢所趨,上述負責人認為,以前文化單位都是事業單位,現在作為市場經濟里的一個企業,參與市場的競爭,這是最大的一個變化。先前遇到比較棘手的問題是老員工以什么身份退休?之前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具體就是老員工按事業單位編制退休,新人按企業退休。但是現在,出版社都轉向社會養老,員工全部納入社保。國家在這一塊的扶持力度也非常大,有優惠政策,盡管先前作為事業單位沒有交養老保險,但轉企后視同于繳納,這已經是很大的優惠政策了。現在看來,養老金的問題不存在了,因為按照企業退休職工的收入標準來看,反而比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更高。
因此現在最困難的問題是,在這種事業單位老體制下,如何能夠讓職工把思想觀念轉變過來。雖然現在已經轉變成企業,但員工觀念的轉變需要有一個過程。
確實如此,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長期處于事業體制下,員工的思想觀念受禁錮,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表現為工作節奏不快和效率不高。部分員工特別是年齡偏大的員工仍然把舊體制下的某些弊端當作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改制沖擊到這些弊端時,他們感到難以接受。
這位負責人進一步剖析了深層次的根源,在人們傳統觀念中,在事業單位工作就捧上了鐵飯碗,只要不犯錯誤就是終身制。可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通過企業改制,剝離不良資產,優化資本結構,這樣才能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困境中走向市場
其實文化是經濟領域的事,有產業的規則,也有市場的規則。事實上,要把文化做大,必須要靠市場機制、文化類的企業家、文化創業的專業人才。
轉企改制關鍵是要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這位負責人認為,實際上現在市場并不缺錢,缺的是好的項目和經營理念,還有科學的管理方式。改制后的傳統出版業的整體運營方式和一個企業沒有什么區別。現在那些做得出色而且經營比較好的出版社,其實背后都有文化公司在支持。離開了文化公司,僅僅是靠出版發行,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大。實際上,文化公司是最有實力的。對于出版社來講,市場上有很多文化公司,其中有一部分具有很強實力。他們在經營運作和人才方面都是傳統企業值得學習的。當然,這里所指的文化公司主要指大型的民營文化公司,因為民營文化公司的創意能力很強,但唯一的缺憾就是沒有書號,因此就必須要和出版社合作。
“從這點來講,出版行業還沒有真正走向市場。這個和我們國家的意識形態有關系,我們現在還是把書號作為一個資源牢牢地把控著。”這位負責人說道。
不過他認為,現階段考慮的重點是要申請外來資金,如果參與市場競爭,必須要把民間資本力量吸引過來。
記者也從采訪中了解到,大多出版業為了給企業注入活力,實施了資源整合、戰略重組和產業創新。河北出版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邸明杰說,轉企改制是基礎性工作,有了這個平臺,所有工作都能推開,集團公司實施了通過推進編印發各環節和人財物各要素的優化組合,對圖書、報刊、印刷、物資、營銷等業務板塊實施了10項資源整合,組建了9家新型企業,并先后與故宮博物院、北青傳媒等戰略伙伴簽訂了總額120多億元的投資合作協議;謀劃實施了以15個重點項目為支撐、總投資近200億元的出版產業創新工程,既有出版內容產業又有出版設施建設,既有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又有數字出版等新型業態,推動集團公司可持續發展。
鎖定資本市場
能夠保持可持續發展后,許多優質媒體都想到資本市場上試一試。從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而后上市融資,這樣的改革路線也越來越得到認可。
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彭翊也認同這種觀點,她分析道,首先對于傳媒業來講,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的媒體事業單位很難適應市場的發展,更談不上做大做強,所以邁出轉企改制的第一步是十分必要。
其次,國外成熟經驗表明,傳媒業是馬太效應極為顯著的行業,市場集中度相對其他行業更高。在新聞業,目前傳播于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西方國家所壟斷,其中又有70%為跨國大公司所壟斷。在電影業,擁有全球電影市場60%的美國電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潤由時代華納和哥倫比亞等跨國電影公司所創造。在音樂制作業,全球音樂制作被美國5家大型跨國文化公司所掌握;在音像業,索尼、華納、貝特斯曼、宇宙、寶麗金和EMI這全球六大音像業巨頭的聯手操控,實際上已壟斷了全球音像制品市場。所以說,傳媒企業要想獲得競爭力,就得打造巨無霸型公司,取得顯著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品牌效益。
打造這樣的大型企業,僅僅像我們過去依靠行政手段強制無償劃撥資產使轉企改制“做大”是不行的。要積極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調動資本市場的資源,以股權融資為主要方式推動企業迅速成長壯大。
人民網的成功上市就創造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兩個第一:第一家在國內A股上市的新聞網站,第一家在國內A股整體上市的媒體企業。
“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文化傳媒業市值占總市值的比例還非常低。人民網的整體上市打開了文化傳媒企業、尤其是國有文化傳媒企業資本市場運作空間,這不僅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標志性事件,也是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表示。
不過也有人認為,人民網的上市更多的是一項“政治任務”,并非市場化行為,而人民網的收入也是依賴國家和股東的支持。對此,彭翊認為在產業管理方面,我們可以部分借鑒國外一些國家的經驗,從國家層面統籌,政府在公共服務平臺、市場環境營造、法律制度建設方面提供強有力支撐,而對于產業內部本身不予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