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添惠,張鳳英 (陜西省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突發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嚴重的疾病,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療時間在6 h以內,如果患者發病可以及時救護,搶救成功率是很高的。院前急救是突發心肌梗死患者治療的重要環節,可為患者住院后的治療創造條件[1]。突發心肌梗死往往具有傷情復雜、變化快、抵抗力低和死亡率高等特點,為此在創傷急救中的護理配合意義重大。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突發心肌梗死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8~56歲,平均(41.53±3.36)歲。在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也選擇40例突發心肌梗死患者作為治療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18~56歲,平均(41.5±2.58)歲。兩組年齡、性別對比類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方法:我院在2011年11月前對于突發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基礎急救方法,接到急救消息后急診趕到,停止任何主動活動和運動;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5 min后可重復使用,若無禁忌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腸溶阿司匹林150~300 mg,含服硝酸甘油3片。保持空氣流通,有條件者給予吸氧,并爭分奪秒盡快將患者送醫院搶救,到達醫院后進行心肌梗死的常規急診處理。我院2011年11月開始施行突發心肌梗死的優化急救護理措施,首先是由急救中心派出配備有專業醫護人員、急救藥品和除顫器等設備的救護車,將其運送到附近能提供24 h心臟急救的醫院。其次是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對成人胸外按壓速率每分鐘至少100次,并且按壓的深度應為至少5 cm,胸部按壓和放松的時間大致相等。到達醫院10min內,患者先完成首份心電圖,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90 min內完成心臟介入球囊擴張。醫生根據病情及個體的基礎身體狀況,選擇符合適應證的患者置入金屬裸支架或者藥物支架。
1.3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在急救護理過程中主要觀察并發癥發生情況與死亡情況,并發癥包括栓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綜合征、心功能不全等。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AS10.0統計軟件,并發癥發生情況與死亡情況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急救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死亡率分別為5%和1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在現代快速的生活環境下,我國突發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一些中青年也成為猝死的高危人群。發生突發心肌梗死時,患者突然昏倒,意識喪失,呼吸停止,脈搏消失,其心電圖表現為心臟驟停及心室顫動[2]。突發心肌梗死死亡的患者中約50%在發病后1 h內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顯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從發病到治療存在時間延誤。其原因有患者就診延誤以及院前轉運、入院后診斷和治療準備所需的時間過長,其中以患者就診延誤所延誤時間最長。在急救中,當發現有人突然意識喪失而倒地時,應立即使其平臥,拍擊其面頰并呼叫,同時用手觸摸其頸動脈部位以確定有無搏動,若無反應且沒有動脈搏動,就應立刻進行心肺復蘇。使其頭部后仰以暢通氣道,進行有效的胸外按壓,同時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3]。
應當優化突發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提高患者急救轉送效率。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推廣數據傳輸、物聯網設備,救護車到達現場或者進入醫院后直接進入搶救階段。建議急救中心配備遠程實時監護系統和號稱“移動ICU”的監護室標準配置救護車,使原來需要等患者到大醫院才開始的搶救措施和手術前準備工作提前到救護車上進行,有研究顯示,其可以使胸痛患者院前急救時間平均縮短半小時,贏得急救時間,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時大多數人于突發心肌梗死前均有程度不同的先兆癥狀或前驅表現。約有半數的人前驅癥狀出現在梗死前1~3 d,另有半數出現在心肌梗死前3~7 d,為此要加強自身的疾病觀察與預防。患者急救后,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死亡率分別為5%和1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總之,我院施行的突發心肌梗死優化急救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與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值得推廣應用。
[1] 胡盛壽,孔靈芝.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05[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84-86.
[2] 張水旺,李 麗,郭文玲,等.急性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室重構與發病時間[J].中華內科雜志,2009,38(2):107.
[3] 侯曉平,江 清.急性冠脈綜合征的院前急敬和轉運[J].中國急救醫學,2009,19(6):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