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
(遼寧省東港市水土保持局,遼寧東港 118300)
東港市位于遼寧省東南部,東鄰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該地區屬生態脆弱區,是東北地區的暴雨中心,年降雨量在1 000 mm左右,在降雨、凍融作用下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體自然災害時有發生。1986年、1996年、2000年、2005年,遼寧省進行了4次土壤侵蝕遙感普查,其中2005年東港市普查的結果是:全市總面積198 163.38 hm2,水土流失面積34 056.48 hm2,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17.19%,其中輕度侵蝕面積27 883.47 hm2,中度侵蝕面積 5 002.84 hm2,強烈侵蝕面積410.27 hm2,極強烈侵蝕面積735.29 hm2,劇烈侵蝕面積24.61 hm2,土壤侵蝕模數1 100 t/km2·a。統計結果表明,東港市的水土流失現狀總的趨勢是流失面積在減少,特別是輕度侵蝕面積在減少,但出現了劇烈侵蝕。這說明水土保持治理已見成效,但治理任務仍十分艱巨。
分析表明,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即人民生活和生產活動對薪柴的需求,過度放牧,過度放養柞蠶,開礦、采石、房屋開發等大規模生產活動。因此,在強化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過程中,不僅要強化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更應強化生態修復措施。
就東港市而言,除平原的稻區外,目前山區農民生活做飯和取暖所用能源材料基本以薪柴為主,而這些薪柴主要來自于蠶場、雜柴灌木林。現階段在沒有其它替代能源的情況下,這種狀態將不會改變。
東港市農民飼養的食草家禽主要是遼寧絨山羊和黃牛。絨山羊有史以來一直是野外放牧。調查表明,現有的所謂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農地地頭、河邊等地類,而羊、牛所需的大量牧草是在林地中。眾所周知,絨山羊對林地造成的破壞最重,而現實狀況是,在牧地不足、飼養量不減、飼養方式不變的情況下,林牧矛盾顯得尤為突出,必然加劇水土流失。
東港市現有柞蠶場9 968 hm2,約占林地面積的26.4%。地處山區的農民所需能源主要靠薪柴,柞蠶場頻繁更新,經營不善,重蠶輕柞。有的地方蠶場承包年限過短,而且在承包過程中基本沒有蠶場建設和管理的內容,承包者普遍存在短期行為,只顧創收,忽視蠶場建設,缺乏法制監督,亂砍濫伐現象嚴重。由于忽視蠶場的生態建設,造成部分蠶場土壤沙化,樹墩稀化,樹勢矮化,防護功能弱化。有的蠶場既是柞蠶場,又是薪柴場,又是放牧場,已出現沙化蠶場的現象。這些沙化蠶場年土壤侵蝕模數在2 500 t/km2·a以上。
改革開放以來,東港市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一些大的生產建設項目,如開礦、采石、燒磚、筑路以及房屋開發等項目,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同程度造成水土流失,這是東港市強度侵蝕面積再增加的主要因素。
(1)推廣“四位一體”沼氣池
“四位一體”沼氣池是指以沼氣為紐帶,由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組合而成,具有產沼氣、積肥、種植、養殖并舉的綜合生態措施。每座10 m×100 m的“四位一體”蔬菜大棚,冬季生產蔬菜1 500 kg,年出欄生豬15頭,為農民提供了經濟來源。8 m2沼氣池可年產沼氣300 m3,相當于節約1 400 kg薪柴,還可產肥16 m3[1],這不僅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源,也為農民提供了生活能源,為生態建設開辟出新途徑。
(2)建節能灶
改灶改炕措施是農村節約能源行之有效的措施,投資少,操作性強,群眾易于接受,更便于推廣。吊炕散熱面大,保溫時間長,可節省薪柴50%[2]。
(3)建太陽能房
太陽能是一種既清潔又便宜的能源,可以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采暖房、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中的水溫一般在40℃~60℃,最高可達90℃;太陽能房平均1 m2建筑面積年節約標準煤20~40 kg[3]。太陽能的利用是一種一次投資多年受益的能源。東港市地理位置優越,光照資源充足,利用太陽能潛力很大。雖然初建時期投資大,但從長遠看效益可觀,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以上節能措施可使農民不上山或少上山砍柴。據調查,東港市每戶農民平均燒柴0.5萬kg,如果上述措施得以實施,相當于每戶農民每年少砍0.33 hm2山林。
應根據東港市草場分布現狀,統一規劃林地、牧地,改革家畜飼養方式,實行輪牧、圈養。部分適宜地方可實行全年輪牧,適當補飼;條件差的地方可實行季節性放牧,實行圈養。東港市除有36 232 hm2水田外,其余大部分農田種玉米,可利用大量的玉米秸稈氨化深加工或直接喂牲畜,對牛、羊等家畜實行圈養。圈養多在冬季,以減少對牧場的過度需求,此措施可有效保護山林。
生態自我修復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封禁。東港市氣候濕潤,雨量充沛,自然條件適合植被自然修復。只要政策落實,真正處理好生態修復和群眾生產生活之間關系,植被恢復是比較快的。應當看到,封禁的關鍵是否保證封得住、不反彈。山區人民歷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向大山索取財富。現實的矛盾就是如何處理好生態修復與農村養殖業的關系,以實現山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尋找致富門路,讓農民的致富路子由山上轉到山下。
柞蠶場建設應本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對于沙化蠶場要實行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技術措施予以預防和改造。
3.4.1 植物措施
(1)選用治沙先鋒樹種
沙化蠶場缺水缺肥,一般植物不易成活,應選用耐干旱、抗瘠薄的樹種,從改良土壤考慮,應選擇胡枝子、柞樹、刺槐等豆科植物。
(2)補植加密
用柞苗或橡實補植加密。補植方法,隙地按1 m×2 m株行距,挖0.3 m左右的穴,每穴栽植苗3~4株或播種橡實10粒左右。調查表明,蠶場補植柞樹,經撫育5 a可形成生產能力。
(3)等高帶狀栽植
用胡枝子、紫穗槐、柞樹等治沙先鋒樹種,根據蠶場地形條件,等高環山帶狀栽植,帶距10~15 m,帶內栽植2~3行。據調查,沙化蠶場帶狀栽植后可減少泥沙流失量約60%,攔蓄雨水徑流量20%左右。
3.4.2 工程措施
(1)修返坡式窄幅梯田
將砂礫化地塊從上到下修成里低外高的窄幅梯田,寬度視坡度大小、風化層厚薄而定,一般在0.4~0.5 m左右。風化層薄、坡度大的地方臺面較窄一些,相鄰梯田的間距大一些;坡度過陡,難以開挖的地方,可沿等高線橫向每隔1 m左右挖0.5 m×0.5 m×0.5 m的大穴,填入裝土大編織袋栽種。
(2)客土載培
客土栽培就是在苗木擺好以后在其根部上培上一層腐殖質豐富的好土,目的在于滿足植被前期生長所需的養分。
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采取上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外,還應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規,要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宣傳教育,使這些法律法規家喻戶曉,人人自覺遵守。
[1]李仁輝,金宇聲,李仁川,等.淺議農村新能源在生態修復中的作用[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8(6):46-47.
[2]王瑩.5項能源實用技術打造遼寧新農村住宅[J].住宅產業,2007(6):26-31.
[3]高云彪、張野、汪明勇,等.開發替代能源,促進生態修復中的作用[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05(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