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鵬
(赤峰學院 醫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以及肥胖發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估計,目前全國已有糖尿病患者2346萬人,空腹血糖受損者約1715萬人.調查數據顯示,6年間,我國大城市糖尿病人群患病率上升了40%.
1型糖尿病的發病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有關,而2型糖尿病的病因與遺傳因素、年齡、肥胖及現代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所以以控制飲食和合理營養為主的飲食治療被認為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1].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遺傳因素和年齡,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良好的飲食習慣改善肥胖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從而有效地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及延緩其并發癥的出現.
糖尿病在中醫學中屬于消渴的范疇.《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和消渴相關的病名約為10個,相關論述散見于14篇經文中.就其病因、病機,脾癉與現代所稱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早期相當[2].如《素問?奇病論》中提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黃帝內經》中對“脾癉”病的論述,雖然理、法、藥具備,但是只是為中醫認識消渴病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的思想和原則則對糖尿病的防治更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自然萬物隨著四季氣候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人的生理功能亦然.《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所以飲食養生就應該根據天時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改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所以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中醫認為消渴病的發病機理是脾腎虛弱、陰精不足為本,燥熱內盛為標.所以,在飲食方面更加要注重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適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人體就能象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
時間醫學研究也證明,天人相應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遵循因時制宜的治療法則可以減少物質、能量的消耗,提高機體自我調控的功能,增強抗病能力,確實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用以指導食療,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優勢[3].
《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東南方,陽也,……西北方,陰也……”.“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地氣制之”則“五味所資,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少多,終始不同”也;各地人群飲食習慣也有差異,“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腐,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素問·異法方宜論》);從體質方面,《靈樞·通天》根據人體先天稟賦陰陽之氣多少的不同,把人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種類型.《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把人分為陰陽二十五種類型.體質決定著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而體質可以通過地域,飲食習慣等的影響發生改變.因此,地域、飲食習慣、體質三者之間互為影響,協調平衡.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人由素食為主轉為以肉食為主;伴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吃方便食品的增多;還有一些人,為追逐潮流,把吃肯德基、麥當勞,喝飲料、可樂當成時尚,這種“富裕型”或“西方化”飲食習慣,食用的多數是高糖、高鹽、高蛋白、多脂,低膳食纖維食品,增加了胰島素抵抗,即增加了糖尿病發病率,也增加了肥胖病、心腦血管病和腫瘤的發病率.如今,“病從口入”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是指吃了不干凈的食物,今天則是吃得不合理.
《素問·臟氣法時論》指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里的“五”不是具體的數字,它涵蓋了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切谷物、果品、牲畜、蔬菜,說明了谷物是人體賴以生存的主食,水果作為輔助,畜肉有益于五臟精氣,蔬菜對五臟精氣有充養作用,各種食物合理搭配對人體的精氣有補益作用,保證供給人體必需的熱能和各種營養素,且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主次關系,比例平衡.可以說,它概括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的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制品;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等四條內容.
“節”有節制、節律的意思.飲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過饑則氣血生化乏源,易導致病邪入侵,甚至有生命危險.如《靈樞·平人絕谷》指出:“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然而飲食過飽,也無益處,如《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所以每餐的食量要有節制,適可而止.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有些人忙時拼命工作,讓腸胃空轉,閑時大吃海喝,腸胃重負.“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素問·經脈別論》).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長期進食過飽,會使人體內分泌胰島素的胰島B細胞長期處于“負擔”過重、相對疲勞狀態,造成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特別是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人群,極易誘發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易感人群或患者,飲食要有節制,不可過飽過饑,即飲食定量[4],從而達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的建議.
脾胃為人體后天之本,是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的重要臟腑,《黃帝內經》飲食養生十分重視固護脾胃.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奇病論》提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可見對脾胃的重視程度.《素問·刺法論》指出:“欲令脾實……宜甘宜淡”.,也就是說要使脾氣充實,飲食宜清淡為好.過食肥甘,不僅能消渴為病,還會引起其他疾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指出的“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飲食宜清,就是指不宜過食動物性脂肪和油膩、煎炸、辛辣刺激性食品;飲食宜淡,主要是飲食不宜過咸.所以糖尿病患者菜應單獨燒,如做不到這一點,則應在加入更多調味品之前,先取出患者的一份[1].而且要保證多食用蔬菜,因為蔬菜中富含纖維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有增加腸蠕動、健脾開胃之功,可以助脾運化,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攝入過高的肥肉類食物和高鹽飲食,還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
《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上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邪氣時至,服之完全”,可以看出“上古、中古之人”把酒作為一種療病之品,一般是不飲用的.《黃帝內經》也提到了長期、大量的飲酒對健康無益,甚至能引起早衰或減壽,這也是符合臨床實際的.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
當今社會,逢年過節,以酒助興,但是糖尿病人飲酒往往干擾飲食治療,應盡量少飲或不飲.特別是白酒除提供能量外不含其他營養素.近來美國農業部和衛生服務部發表的營養原則指出,適量(每日啤酒約283m l,葡萄酒約118ml)酒精對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沒有影響,其熱量應直接算入營養計劃中.但認為長期攝入可影響血糖的控制[1].另外良好的生活方式還應注意要戒濫用補藥,杜絕夜宵,加強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
總之,《黃帝內經》的飲食養生理論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基本的指導思想,體現了“治未病”預防為主的思想,而現代醫學的飲食療法更注重分析食物的營養成分,側重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因此,我們在進行2型糖尿病飲食治療時,應該中、西醫合參,既要注重營養素的平衡,又要從思想上讓患者認知飲食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從而發揮中醫飲食養生的作用.
〔1〕許曼音.糖尿病學,第 1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52,260,260.
〔2〕趙昱,周麗波,董柳,等.《黃帝內經》消渴相關病名考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13(8):574-576.
〔3〕王民生.食療理論的奠基作《黃帝內經》(二)——天人相應的整體食療觀[J].中國食品,1997,(2):4.
〔4〕鄧沂.《黃帝內經》飲食養生與食療藥膳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