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艦
(長安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1]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正是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但是,西部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嚴重阻礙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對西部地區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已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努力改善西部的生態環境,促進西部經濟發展,是西部大開發新形勢下沙漠化研究及其治理工作的重點.[2]通過對西部地區古浪縣進行調研,座談和訪談,對于探索西部地區沙漠化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大局下,黨和國家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力發展區域經濟,逐步加大對西部大開發的支持力度,然而,由于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特定的地理條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對自然環境的過度利用和破壞造成了中國西部干旱缺水,大面積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肆虐的結果.[3]因此,防治西部地區沙漠化可以有效推進西部大開發.
甘肅省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東南分別與甘肅省景泰、天祝兩縣相連,西北與武威市涼州區接壤,北鄰騰格里沙漠,為古絲綢之路要沖.地理坐標為北緯37°09'~37°54'、東經 102°38'~103°54',東西長約 102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古浪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路網暢通,交通便捷,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縱穿南北,省道308線、干武鐵路橫貫東西,共同構筑了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古浪縣礦產資源豐富,開發潛力較大.境內石灰石探明儲量為4.5億噸以上,煤炭、石膏、花崗巖、鐵、銅、高嶺土、沙金等礦藏富有開采價值.依托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和農副產品優勢,以建材化工和農副產品加工為重點的地方工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以化工、建材、食(藥)品、飼草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古浪縣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扶持欠發達地區各項政策的推動下,經過全縣人民的團結拼搏,各項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近幾年以來,古浪縣圍繞“南護水源、中調結構、北治風沙”的生態建設方針,將防沙治沙作為全縣重大生態工程,使治沙工程建設進入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進度最快、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時期,僅2011、2012兩年累計完成工程壓沙1.2萬畝,治沙造林8.85萬畝,封沙育林(草)17.5萬畝,參與治沙造林的干部職工達38000多人(次),治沙造林涉及沙、川地區全部鄉鎮.2012年,古浪縣在全面完成年度治沙造林4.15萬畝、封沙育林9萬畝的基礎上,按照全縣開展的“冬日無閑”活動,超前謀劃,安排部署防沙治沙工作.同時古浪縣搶抓秋季降雨量多的有利時機,以國有林場為主體,采取重點生態工程同義務壓沙相結合的方式,以金色大道、民調渠沿線為重點,搶時間、抓進度,于2012年秋提前全面完成了2013年治沙造林任務3.5萬畝,機關義務壓沙造林5306畝.在不斷實踐中,古浪縣形成了以國有林場為主體、個體承包治沙為輔助、全民義務治沙為補充的防沙治沙格局.把全民義務植樹和治沙造林結合起來,在重點風沙口創建義務植樹基地,廣泛發動廣大干部群眾,實行大規模全民義務治沙,努力將一塊塊新綠地在大漠風沙線上縱橫挺進,抒寫著生態古浪的“家鄉情”,編織著美麗古浪的“中國夢”.
我國的土地沙漠化不僅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而且已成為全國性重大生態環境問題.正值西部大開發之際,國家對西部生態環境狀況尤為重視,由此,加強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4]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然,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系統工程,具有系統性、長期性、艱巨性等特點,必須進行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科學管理、全方位綜合治理.但在西部地區,土地沙漠化對生態環境建設增加了難度,沖談了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偉大成績,所以西部地區的土地沙漠化治理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也只有把防沙治沙工作做好了,才會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取得質的勝利.
從根本上防治沙漠化,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首要條件.據統計,全國60%貧困縣在西部的沙漠地區,受災害影響的人口1.7億.[5]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會直接影響全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最終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時,由沙漠化引起的東西部經濟不平衡,也會影響到我國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領土完整.所以,必須加強西部地區土地沙漠化治理工作,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社會經濟發展,才能保障我國的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
土地沙漠化是我國特別是西北地區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嚴重制約著西部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所以,在當前形勢下,治理土地沙漠化已經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當務之急.
防沙治沙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防沙治沙工作不是一個部門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努力協調各個方面的關系,通過召開生態建設與造林綠化等廣播電視動員大會,教育、動員、組織廣大干部群眾積極開展造林綠化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活動.同時,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強化治沙工程管理質量,加強治沙工程質量監管力度,加強治沙工程資金使用的“陽光”管理工作力度,并要將目標責任管理落實到人.對包庇慫恿,干涉防沙治沙執法而造成土地沙漠化事件的,嚴厲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全國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將社會力量與治沙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6]新時期,我國防沙治沙事業更要加強立法、執法工作,建立專項的法律法規和社會化投資機制,努力健全配套的法規,將防沙治沙的原則規定進一步具體化,減少相關規定之間的沖突.如古浪縣為了進一步推動非公有制治沙,相繼出臺了《古浪縣沙區及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實施意見》、《古浪縣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實施方案》、《古浪縣國有林場改革方案》等,切實將防沙治沙工作與法律接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科技力量仍不可忽視.常規性的治理措施要根據我國防沙治沙工作的現狀,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用科學的技術方法加以總結、提高,解決好防沙治沙的規劃與布局,植被優化與配置,大力引進和推廣成熟、有效、先進的治沙科學方法,切實發揮科學技術的先導和示范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貢獻率與使用率.古浪縣在各項林業生態工程中廣泛使用旱作造林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促進了林業建設上臺階、上規模、升檔次,調動了廣大群眾治沙造林的熱情.
當前,在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實踐中,沙漠化治理工作不容小視.對西部山區的古浪縣而言,更要抓住機會,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圍繞“南搶水源、中調結構、北治風沙”的生態建設方針和“沙進人退則亡,人進沙退則興”的思路,加快土地沙漠化治理工作的步伐,為構建和諧古浪,加快建設民富縣強,環境優美的新古浪而努力奮斗.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2〕王濤.西部大開發中的沙漠化研究及其災害防治[J].中國沙漠,2000(4):346.
〔3〕葛肖虹,任收麥.中國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戰略思考與建議[J].第四紀研究,2005(4):484.
〔4〕http://baike.baidu.com/view/1206781.htm.
〔5〕王濤.西部大開發中的沙漠化研究及其災害防治[J].中國沙漠,2000(4):346.
〔6〕周生賢.貫徹實施《防沙治沙法》 推進全國防沙治沙工作[J].林業經濟,2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