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陜西省華縣人民醫院,陜西 華縣 714100)
股骨頸骨折是骨質疏松性骨折中最為常見骨折之一,多發生于老年人,多數情況下是在走路滑倒時,身體發生扭轉倒地,間接暴力傳導致股骨頸骨折[1]。全髖關節置換術對嚴重病變的髖關節,具有解除關節疼痛、保持關節活動度、保持關節穩定性和不影響或修復肢體長度的綜合優點[2-3]。筆者具體探討了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齡61~88歲,平均(66.52±3.25歲)。入選標準:受傷至手術時間12 h~12 d;年齡≥60歲;無嚴重并發癥;患者或者監護人知情同意;Ga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7例。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4例,兩組一般資料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進行閉合復位小切口空心加壓螺釘固定,在影像學監視下手術,先整復骨折,內收內旋,再外展內旋,伸直髖關節,復位滿意后,維持位置,由股骨大轉子下方經皮向股骨頸分別打入3枚導針,呈三角形分布,至股骨頭軟骨下0.5 cm,透視滿意后,沿導針切開皮膚,分別擰入長短合適的空心釘。沖洗后縫合包扎傷口。治療組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采用髖關節后外側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深筋膜,分開臀中肌,顯露髖關節囊,切開關節囊,取頭器取出股骨頭,選取合適的人工假體。沿股骨小轉子下約1.5 cm處截骨,切除髖臼內的圓韌帶及橫韌帶,清理髖臼前內側的軟組織,擴大髓腔,將選定的人工髖臼試驗放入,調制并注入骨水泥,插入人工股骨頭,安裝假體并復位。
1.3 療效評定:優:髖關節活動正常,無關節疼痛;良:髖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偶爾疼痛;可:休息時基本無癥狀,行走時有疼痛;差:疼痛嚴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4]。同時觀察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優良率對比采用軼和檢驗,并發癥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優良率比較:所有患者治療后出院,隨訪3個月,治療組優良率為87.5%,對照組優良率為6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并發癥比較:治療組發生1例股骨頭缺血壞死,對照組發生1例術后疼痛,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優良率比較(例)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內固定材料的改進和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股骨頸骨折采取手術治療,大大縮短了患者臥床時間,減少了骨折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應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來重建髖關節功能已有近百年歷史,各種材料也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有學者認為,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創傷大,出血多,對患者全身影響較大[5]。但人工髖關節置換可以立即重建髖關節,術后早期即可負重,避免長期臥床等并發癥的發生。但隨著人工關節使用年限的延長,關節置換的并發癥逐漸增多,雖然隨著第3代骨水泥技術的發展和生物性固定技術的產生,人工關節無菌性松動的發生率有所下降,但這一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成為髖關節置換遠期失敗的最主要原因,選擇髖臼側假體使用生物固定。對所有患者治療后出院后隨訪3個月,治療組優良率為87.5%,對照組優良率為6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發生1例股骨頭缺血壞死,對照組發生1例術后疼痛,兩組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能提高治療優良率,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廣應用。
[1] 毛賓堯,應忠追.67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13年的隨訪結果[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08,2(5):505.
[2] 鄧 磊,劉 沂.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并發癥及其處理[J].中國骨腫瘤骨病,2010,4(4):237.
[3] 曾 俊,陳世榮.老年患者人工骨水泥型與非骨水泥型全髖關節置換后假體穩定性及髖關節功能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26):5139.
[4] 閏玉明,徐 陽.骨質疏松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132例臨床療效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05,34(9):11.
[5] 曲連軍,張滿江,吳東輝,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99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2,2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