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炎 (廣東省遂溪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廣西 遂溪 524300)
銅綠假單胞菌是老年性慢性呼吸道感染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致病菌,可分為黏液型銅綠假單菌和一般型銅綠假單胞菌兩種類型。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由于大量產生藻酸鹽而在菌體外形成生物被膜,該被膜能使菌體逃逸機體免疫清除和增強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給治療帶來困難,被鑒定為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應及時報告,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菌株來源:來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住我院患者送檢5 000例痰標本。白細胞≥25個每低倍鏡視野,上皮細胞≤10個低倍鏡視野為合格痰標本。
1.2 藥敏抗生素和菌株鑒定試劑:均為廣東省惠州市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300020微生物檢測/藥敏檢測卡。
1.3 菌株分離與鑒定:標本培養分離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進行。36℃培養24 h,在血平板上生長為無色透明水滴樣,邊緣不整齊,不溶血細小菌落,48 h長大而融合,黏稠,凍膠樣菌落,溶血不典型,用接種針不易挑起,往往緊貼在平板上,無金屬光澤,無生姜氣味的菌落,分純后經廣東省惠州市陽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S-1000B型細菌測定/藥敏分析儀鑒定,均為銅綠假單胞菌,判斷為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
1.4 藥敏試驗:藥敏試驗采用藥敏卡肉湯稀釋方法,結果按2009年版 CLSI標準來判斷。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35株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對13種抗生素的耐藥率:詳見表1。

表1 35株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對13種抗生素的耐藥率
銅綠假單胞菌在人體內繁殖時所產生的多種毒性因子在致病機制中起著不同作用,引起病情的嚴重的程度與細菌的毒力和患者免疫狀態有關外,還與細菌分泌黏液樣莢膜物質(細胞外黏液)平行。本研究用于分離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的痰標本大多屬于長期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性患者,考慮與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病情嚴重程度和大量使用抗生素三個因素有關。抗生素在臨床上的大力開展,使得細菌能在短時間內出現耐藥現象,導致抗菌治療失敗。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近些年來有越來越高的趨勢,耐藥率每年也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1]。
筆者探討黏液型銅綠假單胞型菌對13種抗生素的耐藥性,但是僅在體外進行藥敏試驗,檢測的僅僅是呈浮游態的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無法真實反映出生物被膜對抗生素的耐藥狀況。表1結果表明,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的體外敏感的抗生素較多,耐藥性相對來說較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頭孢吡肟對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的敏感性較高,為經驗治療中首選的抗生素。治療該菌造成的感染時還需要將生物被膜耐藥因素考慮進去。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復雜多變,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分泌的細胞外黏液樣物質,多聚糖分解,相鄰細菌、纖維蛋白和血小板等聚集,最終形成細菌生物被膜。細菌生物被膜一方面使得細菌與抗菌藥物直接接觸的機會得以大大減少,從而對抗生素產生嚴重耐藥現象,被膜另一方面免疫細胞和抗體與細菌接觸發生嚴重阻礙,從而使得細菌不容易被清除,藻酸鹽是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體外研究發現,藻酸鹽在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除去生物被膜必須設法減少藻酸鹽的合成。有報道認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起到有效抵抗生物被膜的作用[2]。
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體外耐藥性比較弱,可是由于能產生大量藻酸鹽,而在菌體外形成生物膜,體內用藥時耐藥率較高,因此臨床微生物室培養鑒定出銅綠假單胞時,特別注意黏液型,以便醫生選擇合理的抗生素進行治療[3]。
[1] 李玉棟,王成軍,趙建平.銅綠假單胞菌5種菌落形態與耐藥性監測[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6,38(1):69.
[2] Li F,Yu J,Yang H.Effects of ambroxol on alginate ofmature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s[J].Curr MicrobioL,2008,57(1):1.
[3] 張文元,楊亞冬,唐 靚.十四元環大環內酯類對細菌生物被膜形成影響及對環丙沙星的增效作用[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5,15(11):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