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鋒,余孝奇 (陜西省藍田縣醫院,陜西 藍田 710500)
急性乙醇中毒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中毒疾病之一,過量的乙醇會抑制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1],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筆者主要是探討聯合納洛酮與醒腦靜治療急性乙醇中毒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從2011年3月~2012年3月急診科收治的急性乙醇中毒患者共110例,其中男75例,女35例,年齡20~49歲。急性乙醇中毒的診斷標準為[2]:呼吸或者嘔吐物有明顯乙醇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抑制癥狀,主要表現為乙醇中毒昏迷。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有嘔吐、面色蒼白、四肢冰冷、昏迷或昏睡等。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觀察組患者采用納洛酮和醒腦靜聯合給藥方案,共58例;對照組患者則只采用納洛酮,共5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疾病類型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需要進行催吐、洗胃等操作將體內的乙醇排出體外,同時需要給患者做好保暖、補液以及吸氧等措施。一般給予患者10%葡萄糖溶液,0.9%的NaCl溶液,VitC和VitB6糾正其體內的水電解質紊亂。對照組僅采用納洛酮治療,其中輕度和中度中毒患者首劑量在0.4~0.8 mg進行靜脈滴注,重度中毒則在0.8~1.2 mg;再給予輕度和中度中毒患者0.8 mg的納洛酮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而重度中毒患者則需要再次進行靜脈注射0.4 mg直至患者恢復意識;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給予納洛酮的基礎上,再給予患者醒腦靜,將20 m l的醒腦靜加入250 m l、5%的葡萄糖溶液中進行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主要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時間對兩種治療方法進行療效評價。其中癥狀消失的時間的定義為[3]:癥狀消失時間:患者完全恢復意識,對答流利,能獨立行走,步態穩定所需時間;癥狀減輕時間:患者興奮狀態以及共濟失調的癥狀明顯減輕,昏睡患者可蘇醒,角膜有反射等所需要的時間;顯效時間:能較為正常地回答問題,神智較為清醒時間;無效:患者給藥后一段時間癥狀沒有顯著改善或者出現惡化的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所收集的臨床數據主要采用SPSS17.0的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本文的置信水平α為0.01。
根據療效評定標準,對比兩組患者癥狀減輕消退的時間,具體的臨床數據,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
由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消失時間明顯要少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并且觀察組患者的癥狀緩解平均時間只要(38.9±11.9)min;而對照組患者則需要(76.3±10.3)min,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對照組患者還有1例無效病例,需要再給予醒腦靜后其癥狀才有一定的緩解。
醒腦靜注射液是安宮牛黃丸的改劑型制劑,其功效為清熱解毒、開竅醒腦,一般中醫臨床在患者出現氣血逆亂或者是腦動脈淤阻時引發的中風、意識不清或者是昏迷等情況下應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最大的危險來源于其體內大量的乙醇代謝物乙醛會使得腦內的內源性物質β-內啡肽出現大量的釋放,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會先被刺激興奮后轉為抑制狀態,此時患者會出現昏睡或者昏迷狀態,甚至會導致患者呼吸被抑制而出現死亡。納洛酮是阿片受體的拮抗劑,能大量抑制腦內的內啡肽并且無激動活性,一直是急性乙醇中毒的主要臨床用藥。而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納洛酮聯合醒腦靜使用,其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減低患者癥狀緩解的時間,其效果明顯優于納洛酮單獨使用時的效果。
[1] Silberman Y,Bajo M.Chappell AM.Neurobiological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alcohol-stress-anxiety interactions[J].Alcohol,2009,43(7):509.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35-837.
[3] 汪 洋,董雪松.納絡酮治療腦復蘇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1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