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志,謝藝才,黃思維 (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磁共振室,廣西 梧州 543002)
鼻咽癌是我國頭頸部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廣西屬鼻咽癌高發區。鼻咽癌國內2008分期確立了磁共振成像(MRI)作為鼻咽癌分期的首要方法,是制定放療方案的依據。鼻咽癌約90%以上是低分化鱗癌?,F階段隨著計算機的廣泛發展,影像學技術的進一步更新,CT功能成像在淋巴結轉移的研究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但臨床上關于磁共振成像技術相關的研究和報道還比較少,特別是彌散成像技術的研究相比而言更加少。筆者旨在探討1.5T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對鼻咽癌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瘤診斷的研究價值,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8月~2011年4月我院就診的鼻咽癌患者189例,其中男104例,女85例;年齡18~76歲,平均(45.3)歲,所有鼻咽癌患者均確診。正常對照組選取37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76歲,平均40.9歲。
1.2 方法:應用Siemens Novus 1.5T磁共振掃描機,頭部線圈、體部線圈。第一步,先進行橫斷面T1、T2掃描;第二步,行彌散加權成像,利用MR拷貝軟件功能使DWI層面與T1、T2保持一致。DWI使用SE-EPI技術,選取擴散敏感系數b= 1 000 s/mm2;TR/TE:3 400/98 ms。視野(FOV):280 mm× 340 mm,層厚5 mm,掃描時間36 s。將鼻咽癌組中伴單側和/或雙側咽后和/或頸深組淋巴結且符合下列條件的,歸于淋巴結轉移組:單發或2個以上淋巴結融合,邊界可以不清楚,咽后組淋巴結最短軸徑線≥5 mm[2],頸深上組淋巴結最短軸徑線≥10 mm[2],其中由于頸深上淋巴結存在大片壞死致無法測量的不歸入本組計算。將對照組中符合下列條件的歸于正常淋巴結組:位于淋巴引流區的類圓形、圓形及橢圓形等淋巴結,無液化壞死,信號均勻,邊界清楚,最短軸徑線 <10 mm[2],其中雙側咽后組淋巴結最短軸徑線≤5 mm[3]。
1.3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的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89例鼻咽癌患者共檢出轉移性淋巴結322枚(咽后轉移性淋巴結110枚、頸深上轉移性淋巴結212枚),37名志愿者共檢出頸部淋巴結52枚,b=1 000時,良性淋巴結組淋巴結的ADC值(1.34±0.18)×10-3mm2/s,顯著高于相應轉移淋巴結組的ADC值(0.81±0.23)×10-3mm2/s,(t=15.8514,P<0.05)。
頸部淋巴結轉移是鼻咽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過往從淋巴結大小來判斷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3],但是臨床實踐結果表明,單純從淋巴結大小來判斷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準確性不高。MR擴散加權成像技術是在自旋回波序列基礎上,在180°脈沖的兩側同時施加一對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擴散敏感梯度場,經其作用,該方向上的水分子擴散運動將變成質子失相位、信號衰減,從而形成DWI信號異常,由此可見,DWI信號強度由兩種因素決定:自旋-自旋和擴散。人體組織器官內水分子擴散運動分為三類:細胞內擴散、細胞外擴散、水分子的跨膜擴散,而擴散運動受到細胞內細胞器、組織結構、組織大分子、細胞內、外水的黏滯度與比例、膜通透性、溫度及渦電流的影響。因此,DWI序列上信號的強度和ADC值隨組織的結構和生理狀態改變而改變,當淋巴結出現惡性腫瘤浸潤時,腫瘤組織破壞并代替淋巴結的正常結構,腫瘤細胞的細胞核異型性高,細胞核大,核漿比例升高,細胞內間隙減小;腫瘤細胞增多并且其排列緊密,淋巴結內血管紊亂、屈曲狹窄、動靜脈短路等,細胞外容積較正常的明顯減少,導致細胞外間隙減小,從而阻礙轉移性淋巴結中水分子的擴散運動,致使DWI信號升高,腫瘤細胞數量增加是轉移性淋巴結DWI信號增高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DWI既有T2信號的敏感性,又能反映轉移性淋巴結中水分子擴散運動受限情況,由此得出結論,DWI對轉移性淋巴結的檢出率是比較高。見圖1。

圖1 短徑較少的轉移性淋巴結也能檢出
本研究中轉移淋巴結組的 ADC值(0.81±0.23)× 10-3mm2/s低于良性淋巴結組淋巴結的 ADC值(1.34± 0.18)×10-3mm2/s P=0.0000),與國內外多位學者的結果基本相符。例如:Vandecaveye等利用1.5T磁共振行MR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對頭頸部鱗癌轉移性淋巴結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當b值取1 000時,惡性腫大淋巴結組的ADC值為(0.85±0.27)×10-3mm2/s,良性腫大淋巴結組的ADC值為(1.19±0.22)×10-3mm2/s,惡性腫大淋巴結組的ADC值,見圖2。明顯小于良性腫大淋巴結組的ADC值,見圖3(P<0.0001),當ADC=0.94×10-3mm2/s時,特異性、敏感性分別為94%和84%,準確性達91%,與國內相關報道結果相似。頸部良、惡性淋巴結疾病的ADC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張譖等指出[2],DWI與常規MR比較,敏感性更高,且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的ADC值明顯低于正常淋巴結。劉妍等指出[4],惡性淋巴結疾病的ADC值低于反應性增生性淋巴結。就目前情況而言,MR擴散加權成像可以作為判斷淋巴結良、惡性的常規檢查序列,但是良、惡性淋巴結的ADC值有一定范圍的重疊,其成因可能與轉移性淋巴結內的壞死組織存在與否、轉移性淋巴結受累程度不一等因素有關,另外DWI圖像信號受多種因素影響,從而影響ADC值測量的精確性。

圖2 小于良性淋巴結的ADC值

圖3 惡性腫大淋巴結ADC值明顯
總之,彌散成像對鼻咽癌轉移淋巴結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能夠為制定放療方案提供依據,當然也存在局限性和不足:判斷為轉移的淋巴結,未能得到活檢病理證實。
[1] 李如迅,杜 煜,時高峰,等.縱隔病理性淋巴結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技術研究[J].河北醫藥,2008,30(2):157.
[2] 張 譖,粱碧玲,高 立,等.頸部淋巴結的MR擴散加權成像[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26(3):244.
[3] 陳韻彬,梁碧玲.鼻咽癌2008分期方案解讀[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10):1119.
[4] 劉 妍,夏黎明,鄒明麗,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頸部淋巴結病變中的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9): 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