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紅 薛斌
(上海市松江區洞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619)
糖尿病是一種緩慢進行的代謝性疾病[1],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預防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的關鍵措施。在職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認識不足及工作原因不能規范治療,提高在職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非常關鍵。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筆者對社區在職糖尿病患者進行了護理綜合干預,以了解在職糖尿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報道如下。
在本社區健康檔案數據庫內,隨機選取在職糖尿病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經二級以上醫院明確診斷;②年齡男<60歲,女<55歲;③有正式工作單位且正常上班;④納入社區隨訪管理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在隨訪過程中出現急性并發癥住院的患者;②因動遷、外出、人戶分離等原因無法隨訪;③患者死亡。符合條件的糖尿病患者共114例,其中男82例,女32例,年齡36~60歲,平均(52.34±3.56)歲。采用抽簽法分為干預組58例,對照組56例,兩組對象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IM)、空腹血糖(FBG)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糖尿病常規管理 建立健康檔案,定期舉辦健康講座,開展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每月檢測血糖1次,每年隨訪不少于4 次。
1.2.2 干預組
在糖尿病常規管理的基礎上采取綜合護理干預。
1)開展服藥依從性健康教育 通過社區健康管理小組活動和護士上門指導,讓患者了解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性,提高規范治療重要性的認識。發放糖尿病防治宣傳手冊,進行個別用藥指導。
2)指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護士依托家庭醫生團隊,開展糖尿病門診預約;血糖控制不良,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轉介患者到上級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糖尿病門診就診;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控制方案和運動處方;推薦使用攜帶方便、服用簡單、服藥次數少的降糖藥物。由護士跟蹤血糖值的變化。
3)加強患者服藥督導 根據在職糖尿病患者的文化特點,社區護士通過電話、短信、微信平臺等提醒患者堅持服藥,不擅自停藥、換藥。指導患者將藥物和手機等一起放置,或設置鬧鐘定時,按時提醒患者服藥。根據時辰藥理學推薦最佳服藥時間,如磺酰脲類降糖藥飯前15~30 min服用,雙胍類降糖藥需飯后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在進第一口飯時服用。鼓勵家庭成員監督患者按時服藥。
4)正確進行血糖監測 社區護士每月監測患者血糖值,掌握患者的血糖變化。對工作繁忙、無條件自測者采取上門測血糖。對家庭自測血糖的患者,指導正確的血糖測量方法,查看和評估血糖記錄和監測技術是否規范。對經常出差在外的患者,采用電話跟蹤隨訪或短信提醒患者定期檢測血糖。
干預1年后,比較兩組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 h血糖(2 hPBG)的值。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顯效:FBG或2 hPBG下降至正常范圍和(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40%;有效:FBG或2 hPBG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FBG或2 hPBG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
采用SPSS 13.0軟件,對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
干預組的FBG和2 hPBG平均值,干預后比干預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08,P<0.01);對照組的FBG和2 hPBG平均值干預后雖下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7,P>0.05)。干預結束時,兩組FBG和2 hPBG平均值比較,干預組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2,P<0.01,表1)。
表1 干預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情況(±s, mmol/L)

表1 干預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情況(±s, mmol/L)
組別 人數 FBG 2 hPBG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干預組 58 7.8±2.3 6.8±1.9 10.5±3.7 8.7±2.5對照組 56 7.9±2.3 7.5±1.8 10.4±3.6 9.8±2.6
干預結束時,干預組顯效34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為70.7%;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48.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5.98,P< 0.05)(表 2)。

表2 兩組血糖控制效果比較 n(%)
社區在職糖尿病患者的特點是年輕、癥狀不明顯、工作壓力大,因此對糖尿病治療不夠重視,服藥依從性普遍較差,導致血糖控制不良,長期可能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原因主要是患者缺乏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治療信心和缺乏自我管理技能指導等[3]。
患者糖尿病知識相對缺乏是影響服藥依從性的主要原因。社區醫護人員基本上與企業同時上下班,雙休日舉辦健康講座又剝奪了在職糖尿病患者休息的權利,在職糖尿病患者往往成為健康教育的空白。由于對糖尿病防治知識的缺乏,所以對糖尿病發病規律不了解,對糖尿病并發癥的危害性認識不清,對治療抱無所謂的態度,降糖藥物服服停停,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只有加強在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服藥依從性才有基礎,才是關鍵。
傳統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針對老人的,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講座;由于他們的文化程度低,健康講座一般內容較淺,通俗易懂,圖文并茂。這對文化層次較高,工作壓力較大的在職糖尿病患者來說,顯然不很適用。因此要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以適應不同層次對象的需要。對在職糖尿病患者,可利用網絡進行健康宣教,利用微信、飛信、QQ等形式加強對服藥的提醒和監督,在線觀看糖尿病健康教育視頻錄象,建立BBS進行網上交流溝通,通過健康檔案網站了解自己血糖控制情況、進行自我管理。既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又起到教育和管理作用,保證患者都得到規范的藥物治療,提高社區糖尿病管理的效果。
糖尿病藥物治療的原則是盡量應用最少種類和劑量的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根據指南和患者的病情選擇長效降糖藥物,減少患者服藥次數和種類,這樣不僅簡便、經濟、而且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有利于依從性的提高。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與患者溝通,向其解釋所應用藥物的名稱、劑量、藥物作用、不良反應和用藥時間等,經常評估患者的用藥情況,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中心建立糖尿病電子管理平臺,通過軟件全面監測患者用藥情況,降糖效果、提高服藥依從性。
本次研究表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從而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該方法可以在其他社區作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光偉, 胡英華, 楊文英, 等. 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功能對2型糖尿病發生的影響[J]. 中華內科雜志, 1998,37(9): 600-604.
[2] 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 233-237.
[3] 農彩瓊, 蘇春萍.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17(3):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