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書華 胡暉明 彭彪承 孫望 高山 李齊 劉凱 姚創 吳金秀
[摘要] 目的 探討自擬方中藥與西藥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DN)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452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用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自擬方)治療。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4.69%(214/226)和66.37%(150/226)。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該自擬方中藥結合西藥治療DN對減少尿蛋白量、改善腎功能、延緩糖尿病腎病進展、提高內生肌酐清除率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糖尿病腎病;腎功能衰竭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3)01(a)-0021-02
糖尿病腎病(DN)為糖尿病(DM)最嚴重的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由慢性高血糖所致的一系列代謝紊亂及血流動力學改變造成的腎小球硬化癥,在糖尿病患者中其發生率約30%~40%,腎功能逐漸減退并最終發展為腎功能衰竭,已成為目前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了探討自擬方中藥與西藥結合糖尿病腎病(DN)的臨床療效,該研究對該院自2006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自擬中藥方,結合西藥治療糖尿病腎病452例,在延緩腎功能衰竭、減少尿蛋白量、糾正血脂失調、提高內生肌酐清除率等方面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52例均來自該科就診的DM患者,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DN(V期)診斷標準[1],確診為DN。所有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200 ug/min;24 h尿蛋白定量>0.5 g;腎功能正常或腎功能不全 (SCr≤707umo/L);內生肌酐清除率(Ccr)為10~70 ml/min。排除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及其他腎臟病、心力衰竭、原發性高血壓、腫瘤、泌尿系感染、劇烈運動等誘發的尿蛋白增多和腎功能不全等危急重癥患者。去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腎病、近期使用過腎毒性藥物史、泌尿系感染、伴有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及嚴重心、肝、腦疾病者。其中男213例,女239例,年齡29~68歲,平均(58.6±5.6)歲;糖尿病病程6~14年,平均(10.9±1.7)年。合并癥:伴有高血壓病376例,高脂血癥187例,腎功能不全386例。452例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26例。具體見表1。
1.2 治療方法
①兩組患者均給予糖尿病教育,嚴格飲食控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為0.6~0.8 g,以優質蛋白為主。②所有入選患者均使用諾和靈30R,空腹血糖<7.0 mmol/L,三餐后2 h血糖<9.0 mmol/L。③SCr≤224 umo/L患者均給予貝那普利10 mg,1~2次/d,再根據血壓加用硝苯地平緩釋片;SCr>224 umo/L患者均給予硝苯地平緩釋片。所有患者血壓均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④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降血脂,降粘,對癥處理。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自擬方中藥進行治療。自擬方方藥組成:大黃10~60 g、附子10 g、陳皮10 g、厚樸10 g、茯苓10 g、澤瀉10 g、金櫻子15 g、牡礪30 g(另包)、黨參20 g、甘草5 g、生姜3片、當歸10~20 g、黃芪40~60 g、丹參15~20 g。大黃醋炒后下,伴有惡心、厭食者加用砂仁3~5 g,伴有浮腫者加用前仁30 g,伴皮膚瘙癢者加用地膚子或(和)苦參5~10 g。1劑/d,水煎服,分2次口服。根據大便的次數和性狀調整大黃的用量,使大便2~3次/d,稀便。兩組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內生肌酐清除率、血糖、肝功能、腎功能;觀察患者治療前后面部及肢體浮腫、多飲、夜尿、口干、疲倦、乏力、懶言等臨床癥狀的變化。
1.4 療效判斷標準
① 顯效: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24 h尿白蛋白定量下降≥70%或血肌酐恢復正常或下降50%以上;② 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24 h尿白蛋白定量下降30%~70%或血肌酐下降20%~49%;③ 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24 h尿白蛋白定量下降<30%或者血肌酐無變化或者下降未達有效標準。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3.3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
觀察組顯效112例、有效102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94.69%;對照組顯效72例、有效78例、無效76例,總有效率66.37%。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2。
2.2 實驗室指標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血脂水平比較見表3,腎功能指標水平比較見表4。
3 討論
DN是DM最嚴重的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由于其腎臟病變為慢性進行性損害,75%的病人在15年內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竭,從出現蛋白尿到死于尿毒癥平均10年,每日蛋白尿>3.0g者多在6年內死亡。糖尿病控制不佳,高血糖,高血壓和飲食高蛋白能加速DN病人腎功能的惡化。而且,一旦進入臨床腎病期一般內科治療效果均不理想,這是本科應用中西藥結合治療DN的主要目的。
中醫認為DN為中醫學“關格”“水腫”“虛勞”等病癥范疇,因為內傷久病而虛,造成諸臟脈絡瘀阻,導致肺、腎、脾各臟器功能紊亂,清濁不分,濁邪雍滯三焦而成。因此虛、瘀、濕濁邪毒是該病病理基礎。現代醫學認為DN的高灌注、高壓力、高濾過和高滲透壓等代謝紊亂為致使腎小球硬化和腎單位進行性受損的主要原因。目前糖尿病腎病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為保護殘余腎功能,降低高血糖、降低血脂,蛋白尿、高血壓,延緩慢性腎功能不全的進展。
到目前為止,除了多種透析療法外,西醫尚缺乏療效很好的降低血肌酐的藥物。該自擬方中,黃芪、大黃、牡礪運用劑量較大,是本方之重要藥物。古典醫籍《壽世保方》記載:“關格者,宜以大黃、黃芪湯通利二便”。目前研究顯示腎臟病患者的脂質代謝異常,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在腎衰的進程中[2]。大黃有調整脂質代謝,可使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脂降低,脂質異常造成的損害得到改善[3]。大黃又可降低殘余腎組織氧耗量和基礎氧耗量,改善氮質血癥,殘余腎組織代償性肥大受到影響[4]。大黃、黃芪可抑制殘余腎單位高代謝狀態,殘余腎單位的高灌注現象的出現降低。現代研究顯示[5],黃芪有降低血壓、擴張血管、利尿作用。有治療作用在蛋白尿,高膽固醇血癥方面。黃芪配當歸、黨參有益氣補血之作用。因為糖尿病腎病晚期常伴有低鈣血癥,高磷血癥,誘發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為引起腎單位損害加重的另一因素。牡礪主要含碳酸鈣,鈣的吸收在緩解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起主要作用[1]。牡礪治療DN導致的CRF與中醫觀點由此可見:潛陽收澀,固澀腎精之作用有相同之處,也為治療CRF的重要藥物。中醫認為丹參有活血行水、祛瘀濁之作用;茯苓有健脾滲濕之功能。該方中諸藥合用,具有益氣扶正,活血瀉濁之作用,可有效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該研究結果顯示,自擬方無升高血糖作用,具有延緩腎功能進展、減少尿蛋白排出量、糾正血脂失調等作用,且不良反應少,可明顯提高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Wanner C,Drechsler C,Krane V.Lipid metabolism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the role of statins in cardiovascular risk[J].J Ren Nutr,2007,17(1):75-78.
[3] 張景紅,黎磊石,萬柏珍,等.大黃對慢性腎衰病人脂質代謝的影響[J].中華腎臟病雜志,1997,13(3):133.
[4] 潘鵬,郭濤,馬塵超,等.黃芪對大鼠缺血再灌注腎組織細胞凋亡的影響[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6):31-34.
[5] 鄭筱艾.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社,2002:233-237.
(收稿日期: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