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玲,陳俊瑜 (河南省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462000)
糖尿病是臨床上的常見內分泌疾病,多伴隨患者一生,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影響。糖尿病教育是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教給糖尿病患者有關的知識與技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過程[1]。而糖尿病護理小組重視行為改變的培養和患者自我管理,注重教育內容的系統性、連貫性和重復性[2]。筆者具體探討了糖尿病護理小組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內分泌門診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入選標準:患者自愿參加,填寫知情同意書者;符合1997年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定期參與定期醫院護理干預,定期監測血糖,給予規范健康教育、心理行為與服藥指導,1次/2周。觀察組:采用糖尿病護理小組方法進行干預,接受由我院內分泌科教授每1周1次的系統強化健康教育,同時每天接受我院護理人員的護理指導,課程的內容每次不同,主要針對飲食、運動、藥物、糖尿病并發癥、自我監測和低血糖預防等,設有課間、課后答疑環節,患者經驗交流時間。同時開展糖尿病會員俱樂部各項活動,建立并促進伙伴式的護患關系。兩組的干預周期都為2個月。
1.3 自我管理水平測定:采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BSCS)對兩組護理前后的情況進行調查,包括飲食、運動、服藥、血糖監測4個因子,按1~5分的5級計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管理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χ2分析,t分析等,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觀察,兩組護理前自我管理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各個因子得分都有明顯提高(P<0.05),而對照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只有服藥因子得分有明顯提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自我管理因子得分比較(s)

表2 兩組不同自我管理因子得分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
項目 觀察組(n=50) 對照組(n=50)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飲食 14.21±7.01 20.13±4.35①14.26±7.36 14.89±6.21運動 10.15±5.12 16.25±4.21①10.10±5.21 10.90±4.12服藥 10.96±3.85 13.28±3.25①11.00±4.12 12.26±2.01①血糖監測 9.45±0.58 13.21±3.25①9.58±0.25 10.09±4.25
在糖尿病患者的綜合干預中,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其再治療中增強自我決策和照顧能力,有助于長期有效控制病情的核心。因此在傳統的糖尿病教育干預基礎上,對教育相關方面進行改革創新,探討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亟待長期研究的重要問題[3]。患者對自我監測知識掌握不充分,對血糖控制在病情發展的重要作用沒有徹底認識,或者沒有學會如果自我管理,造成不必要不良主觀感覺。
糖尿病護理小組作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其針對每例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個別指導、加強知識培養等方式,講課為主輔以播放錄像資料片,針對每1例患者的不同病情進行強化的糖尿病教育。同時糖尿病護理小組教育也提供了一定的分享、交流互動機會,使得患者飲食、運動依從性進一步提高。不過需要一定知識和技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磨合,不斷嘗試才能找到適合個體的管理模式,并保持其成效并形成一種新的行為習慣需要一段較長時間[4]。兩組護理前自我管理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各個因子得分都有明顯提高(P<0.05),而對照組干預后與干預前比較只有服藥因子得分有明顯提高(P<0.05)。同時也重視對患者家庭成員的指導,讓家屬成為監督患者遵醫行為的重要力量,發揮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從而提高糖尿病患者服藥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及靶器官損害,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糖尿病護理小組在臨床上的應用有利于于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是可行和安全的糖尿病管理辦法。
[1] 李明子,喻穎杰,張明霞.門診糖尿病飲食控制的狀況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0):879.
[2] 任小丹,黃秀榮,姜秀蓉,等.門診糖尿病病人健康需求調查與分析[J].華西醫學,2009,24(5):1285.
[3] 鄭麗忠,梁 紅,張 宏,等.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病人健康行為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9,9(6):1142.
[4] 李永芳,丁桂平,周華英.個性化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