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機局 文海波 劉 毅 張 鍵
近年,隨著農機社會化作業服務組織的逐步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優勢及重要性凸顯: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了農機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投入產出效益,提高了農機裝備水平和作業水平。2012年,湖南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9.6%,其中機耕水平達到90.21%、機收水平達到66.71%、水稻機插水平近10%。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功不可沒。那么,湖南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有何特點及問題?筆者對最近調研所得數據和資料進行了分析整理。
經統計,目前湖南全省農機戶達213.62萬戶、從業人員近300萬人、農機化作業服務規模近333.4萬hm2(5000萬畝),其中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22.36萬戶、人員37.86萬人、農機化作業服務規模近66.7萬hm2(1000萬畝)。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1.41萬個,從業人員近8萬人,農機化作業服務規模近266.7hm2(4000萬畝);其中已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632個,人員1.36萬人,農機化作業服務規模達80萬hm2(1200萬畝)。農機維修點5358個、從業人員1.44萬人、農機維修服務能力達500萬臺次,其中一級維修點96家、二級維修點430家、三級維修點2372家。農機供油點977個,從業人員3050人,年供油能力110萬噸;農機經銷網點3800個,從業人員近1萬人。
據調查歸納,湖南目前農機社會化服務模式主要有:訂單作業、跨區作業、全程機械化作業承包和土地流轉承包等幾種模式。
(1)訂單作業及跨區作業。服務組織與農戶或村委會達成口頭協議或簽訂作業合同,按照協議或合同規定的時間和作業要求標準提供服務,接受服務的一方按合同規定提供勞動者報酬。農機跨區作業主要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模式。現在全省跨區作業主要是省內跨區作業,2012年參與跨區作業的收割機達1萬臺以上。
(2)全程機械化作業承包。指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或農機大戶根據與農戶簽訂的合同,為農戶提供耕種收等一系列的機械作業服務,農戶按約定支付服務費用,農產品歸農戶所有。如瀏陽市等地實施的“代耕、代育、代插、代植保、代機收、代烘干”等農機社會化服務。
(3)土地流轉承包。有租賃式、轉包式、“托田所”式、連片開發式、集體農場式、反租倒包式、股份合作式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1)組織形式多樣化。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組織形式主要有:農機大戶、農機作業服務專業戶、農機專業協會、農機專業合作社、股份制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經紀人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呈現多樣化發展格局。
(2)服務內容專業化。隨著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和范圍的不斷擴大,作業服務、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維修服務等服務內容越來越專業化;插秧作業隊、植保作業隊、機收作業隊、機耕作業隊等專業作業公司大量涌現,農機經紀人、農機協會等專門從事中介、信息服務的組織也在蓬勃發展。2012年,全省農機作業服務總收入350億元。
(3)投資主體多元化。隨著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扶持農機化發展的優惠政策出臺,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的注入,如工商企業、城市下崗職工、村委會、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紛紛投資組建農機服務組織,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2012年,國家財政投入湖南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多億元,帶動農民投入35多億元、社會各類資金4多億元,形成了國家投資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1)積極培育扶持。湖南各級農機管理部門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推動農機服務組織健康發展。2012年底全省評選出了40家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以優秀、典型的農機服務組織的示范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的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2013年6月27日,湖南省農機局在衡陽縣召開了“全省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現場會,對衡陽縣安邦、梅花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經營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學習交流。2013年將評選出全省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
(2)打造服務產業鏈條。一是推動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經營。如漣源市的農機大戶鄧孝敬在本市梅林、官莊推行“統耕統種、統防統治、統管統收”的“六統”作業模式,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二是服務范圍由田間作業服務延伸到加工、銷售等綜合經營。如雙峰金土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瞄準市場需求,發展經濟作物,打造“金土地”優質品牌水稻、蔬菜、淮山,取得了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是向“一條龍”服務拓展。帶動農機技術培訓、信息服務、維修及配件供應等業務的發展,形成農機社會化服務產業鏈條。
(3)促進健康有序發展。一是全省各級農機管理部門從自身能力建設、作風建設著手,加強對農機服務組織建設的服務和指導。二從市場監督管理機制著手,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建立規范的農機作業經營監督管理機制。目前全省各級農機部門都設立了投訴工作電話,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為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營造了健康有序的環境。三是從建立農機服務組織內部管理制度著手,幫助建立和完善機具臺帳、作業臺帳、維修臺帳、作業服務質量標準、財務制度和各項管理制度等。
(1)企業化管理問題。不少農機服務組織內部管理不夠嚴密,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尤其是在生產管理、作業調度、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亟待完善規范。
(2)發展資金問題。農機服務組織資金投入主要用于購置農機裝備,由于融資渠道少、貸款審批難、自籌資金有限,限制了服務組織購買能力。農機裝備尤其是高性能農機具更新升級速度慢,服務擴規模、拓領域、促增收后勁不足。
(3)建設用地問題。由于土地資源緊張和地方用地政策的制約,農機服務組織機庫棚、維修用房用地及糧食烘干機等大型設備廠房用地審批困難。全省大部分農機具無專用機庫停放,露天停放直接導致機具老化迅速,銹蝕損壞嚴重。機庫棚的短缺,也限制了服務組織的發展規模。
(4)維修及零配件供應問題。農機具維修難及時、配件難買,費用高,是農機戶反映最普遍最尖銳的問題。“三包期”內,因制造商的維修人員不能及時到達或不能及時排除故障,影響了機具效益的發揮;“三包期”過后,多因配件難買、維修人員難請、維修費用高等使矛盾更為突出。
(5)經營管理人才問題。由于目前農村老齡化日趨嚴重,農機服務組織年齡結構極不合理,高性能機具會操作能維修的技能型人才及經營管理人才缺乏。
(1)發展目標。目前,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湖南農機部門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措施。預計到2015年,每個鄉鎮扶持建設1個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社;到2020年,全省經工商注冊的規范化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000個。省農機局提出的目標任務是:近5年內,省市縣三級扶持建設1000個資產過千萬、覆蓋上萬畝、裝備齊全、管理規范的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機專業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規模化,提高農業生產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農機專業合作社作業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0%以上,農機作業服務總產值達到700億元以上。
(2)政策建議。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農機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爭取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在財政、稅收、信貸、政策性保險、用電、用油,特別是用地上給予支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要向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傾斜力度。二是制定出臺農機化用地支持政策。農機化用地主要包括機庫、維修車間、儲供油場地、大型烘干及加工設備廠房等,要合理安排農機維修點、儲供油點布局,確保其滿足農機作業的需求。三是實施農機報廢更新制度。目前,大量陳舊的農機具的使用,帶來了能耗高、安全性差、對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而且遲滯了農機裝備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建議國家對農機報廢更新制度盡早在全國普遍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