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站 張利峰
近年來,湖南農業機械化成效顯著,同時農機工業也在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我們也看到,湖南農機工業與農業大省的市場需求還不匹配,與江蘇、浙江、山東等省農機工業相比差距還很大。湖南農機制造業應實施跨國、跨省、跨行業的合作戰略,促進農機工業向規模化、集約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提高產業規模效應,培育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農機品牌。
近年來,國家對“三農”的投入逐年遞增,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催化了農機制造企業遍地開花。據統計,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農機制造企業近800余家,主要特點有三個方面。
(1)集群發展特征明顯。全省農機制造企業95%以上是中小企業,規模以上農機企業較少,目前產值過億的骨干企業有汨羅中天、株洲碧浪、衡陽衡拖、北汽福田等20余家。從地域來看已初步形成了長株潭、益陽、雙峰、衡陽、汨羅5大農機企業集聚區,郴州和懷化農機企業也在不斷增加。
(2)產品以經濟適用的小型機械為主。省內農機銷售市場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輕巧靈活的小型機具,其價格低廉、性能良好,如小型風冷柴油機、耕整機、小型收割機、盤式拖拉機等適合湖南特別是丘陵山區農業生產作業。
(3)產業發展空間較大。我省農機制造企業大多產品專一,工藝工裝投資相對較少,見效快,再生產循環快,并且能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發展潛力大。農機制造業在湖南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初中級階段作出了重要貢獻,推進農業機械化向中高級階段邁進,湖南農機制造業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近10年來,我省農機工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面前,我省農業制造業也不斷暴露出各種問題。
(1)企業生產條件簡陋。我省大多農機生產企業的主打產品是小型農業機械,如耕整機、家用農產品加工機械、小型運輸機械等,銷售市場集中在本省,企業規模普遍很小、生產條件差、年產值低。據統計,全省農機制造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僅20余家,產值達5000萬元約30家,2000萬元規模以上企業也只有50多家,全省只有湖南中天龍舟農機有限公司、現代農裝株洲收割機有限公司、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在生產規模和生產條件上稱得上中型企業,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大部分企業產品單一,投入生產的設備設施簡單,沒有規范的生產車間,家庭式作坊居多。農機產品雖然種類繁多,但技術含量低。如小型拖拉機、耕整機、微耕機、機耕船、機滾船、蒲滾船等,這些產品大多是家庭式作坊簡單組裝生產,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工藝和外觀粗糙。從農機產品推廣鑒定數據分析,2012年全省共推廣鑒定產品184批次,其中技術含量低的耕整機、微耕機、家用組合米機等產品達61%,而高端產品不足15%。可以說農機生產還停留在機械制造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離現代裝備業生產要求相差甚遠。
(2)技術工藝落后。據了解,目前全省農機制造企業通過ISO9000認證的企業不足40家;另在企業推廣鑒定生產條件審查時,每年一次通過率也不超過2家,其余基本是須經整改后才能通過,有的甚至整改數次都無法通過。2012年,全省共受理申請推廣鑒定的企業88家,生產條件審查一次性通過的沒有,整改后通過87家,有1家最終都無法通過審查。即使整改后通過的企業也無法把《作業指導書》、《程序文件》、制造工藝流程卡等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缺乏市場競爭力。
(3)產品缺乏科技創新。農機產品生產以組裝或貼牌為主,缺乏關鍵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現代農業生產對農機的需求與日俱增,龐大的農機市場雖然觸發了農機生產企業的熱情,但很多企業上主機組裝線,相應的加工、裝配、檢驗等設備缺乏,產品質量無法保證。近幾年,還有相當多的企業搞貼牌產品,企業無生產設備,不生產任何零部件,所有產品零部件從一個或多個生產企業采購,再簡單組裝,產品質量完全得不到保障。很多企業的關鍵核心零部件無法自主生產,如變速箱齒輪、軸等需要從市場外購。一位企業負責人曾坦言,一臺小型水稻收割機完全可以從市場上購買所有零部件組裝出來,企業無需投入資金購買廠房和設備。跟風式低檔次重復生產,使科技創新意識差和能力強,新產品研發“零”投入,投機思想盛行,導致產品檔次低,同質化現象嚴重。如家用組合米機、耕整機等產品基本上都是相互仿制,導致高端產品少,外省農機產品占據了我省農機銷售市場的60%以上。
(4)企業融資渠道不多。目前,我省農機生產企業融資十分困難,抵押難、找不到合適的擔保人,很難取得銀行的貸款;加之一些基層銀行授權有限,辦事程序復雜繁瑣,這就使得許多農機企業視銀行貸款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間借貸途徑。如采取職工入股或借高利貸,盡管籌資成本較高,但由于手續簡便、資金到賬及時,他們還是愿意到民間融資。另外,各級政府對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銀行一般對農機企業貸款十分謹慎,條件較為苛刻。據相關部門統計,我省能順利通過銀行融資的農機企業不足20%。
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農機企業,嫁接先進技術,應該是促進湖南制造企業技術進步和帶動農機產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1)筑巢引鳳。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部署“四化兩型”戰略,在湘潭九華工業園建設湖南農機產業園,打造我省新型工業化的亮點。湖南農機產業園“五區一園”規劃,集農機產品制造、現代農機信息、農機交易、人才交流、技術培訓、農機試驗鑒定、農機展示服務于一體,產業園一期工程計劃2013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現有中國機械集團、果福車業等農機企業簽訂了入園協議,未來還將引進4~5家投資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大型知名農業機械、工程機械生產企業,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預計產值將達200億元。重點要高水平高質量建好湖南農機產業園,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入園。
(2)合作開發。據初步統計,湖南每年農機產品的市場需求將達到300億元以上,而我省的農機制造企業根本無法滿足需求,特別是缺乏高性能農機產品如大型半喂入收割機、乘坐式插秧機、大中型拖拉機、多缸柴油機動力等生產能力,巨大的市場潛力足以吸引國內外農機知名品牌進駐我省合作開發高端農機產品。2012年,湖南農友集團與東風井關合作開發了水稻插秧機,填補了我省水稻插秧機生產的空白。同時,我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聯珠三角、通長三角,輻射東盟、非洲、中東等國家,是高端農機產品生產制造和集散的最佳之地。因此,湖南農機企業可與名牌知名農機企業合作開發,嫁接先進的機電液一體化、3D打印、智能控制、仿生、信息化等高新技術,引進多缸柴油機、變速箱、驅動橋、橡膠履帶等農機關鍵零部件制造企業,共同打造“湖南制造”的高端農機產品及零配件。此外,還應通過嫁接建立先進鑄造、表面處理、零部件熱處理專業技術服務中心以及機械精加工、零部件外協加工中心,提高基礎零部件和配套產品的工藝技術水平。
(3)兼并收購。以我省現有農機制造企業為基礎,招商引資知名品牌重建生產基地。我省農機制造業早在20世紀70年代享譽全國,耒陽插秧機廠、衡陽拖拉機廠、湖南動力機廠、正圓活塞環廠等一批老牌企業奠定了農機工業基礎,但許多企業已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淹沒。我們應該積極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等方式,重新建立農機高端產品生產企業和生產線,重點引入國內外先進農用動力機械、復合耕整地機械、種植機械、高性能收獲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農用低空植保機械以及智能型農機技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