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農機局 陳 健
衡陽市轄5縣2市5區,總人口780萬,其中農業人口430萬。轄區總面積1.53萬km2,其中耕地37.4萬hm2(560萬畝),常年糧食生產面積58.7萬hm2(880萬畝)。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衡陽各縣市區涌現了一批實力較強的農機大戶、農機專業服務組織,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問題、抑制了土地拋荒現象,為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基礎。至2012年末,全市擁有注冊農機合作組織166個,合作社社員13041人,從業人員4072人,農機大戶1000余戶,輻射帶動服務農戶71680戶;擁有農業機械12967臺套,資產總值1.7億元,服務總收入1.3億元。2013年初,衡陽縣安邦農機合作社、衡南縣東冠農機合作社、衡南縣三塘鎮大廣農機農技專業合作社、衡南縣泉湖農技農機專業合作社、衡東縣霞流農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祁東縣德穗農藝農機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衡陽縣利民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
(1)政府引導。全市各級大力宣傳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意義,將農機大戶有效組織起來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鼓勵以農民、機手為主體,以基層站所為紐帶,以農機農技部門技術優勢為依托,積極引導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政策扶持。衡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于合作化、機械化的科學判斷,要求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合作組織的發展。衡南縣委縣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我縣糧食生產合作化機械化的意見》,要求各鄉鎮至少要建立5家以上的糧食生產合作組織,并在政策、資金、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衡陽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扶持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實施意見》,把農機發展列入鄉鎮目標管理考核范圍。
(3)財政支持。近年來,衡陽市各級政府和農機、財政部門積極扶持發展農機合作組織,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扶持資金總額近4000萬元。2012年,衡東縣財政投入120萬元扶持20個農機合作社,祁東縣投入200多萬元對農機大戶和小型農機合作社整合后成立了10家農機合作社,衡陽縣對每個合作社給予5萬元獎勵,衡南縣每年投入200多萬元用于合作社購機累加補貼和機庫棚建設。
(4)部門配合。農機部門主要負責合作社的建設標準、機械配置、技術培訓、機械維修等方面工作;農業部門主要負責水稻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作物布局、土肥測試配方等技術指導;國土、開發、水利等部門對合作社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項目支持,改善生產條件,使大中型作業機具發揮更大的效率;財政部門加大對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經營管理部門抓好合作社的規模發展。2012年,衡東縣政府組織糾風、財政、農機對全縣21家合作進行了檢查驗收。
(5)市場運作。堅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準繩,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規范合作社的發展,政府部門堅持“推動不強迫,扶持不干預,參與不包辦”的辦社原則,鼓勵公司或個人興辦合作社;明確合作社是經營主體,社內成員從中分紅。
(1)公司農戶型。即企業自主投資開辦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特點是企業具有一定資金實力、經營管理及技術人才齊備、服務網絡棋布。如衡陽縣安邦合作社就是由湖南安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組建,形成了從土地流轉經營、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代耕代種作業服務、農機銷售與維修服務4大塊業務,農機作業實現了從耕整地、育插秧、植保、收割、谷物烘干、糧食加工等全程機械化。該合作社投資1000多萬元購置各類農機具630臺套,經營耕地4573hm2(6.86萬畝),其中流轉經營土地3680hm2(5.52萬畝),訂單式作業服務面積6667hm2(10萬多畝),年收入1000多萬元。
(2)部門依托型。即農機站與農技站所牽頭發起創建的“站所+農機大戶”合作模式。特點是充分利用農機站農技站與農機大戶的技術、場地、設備優勢、管理經驗和農藝相結合等優勢的組合。衡南縣的泉湖農技農機專業合作社、東冠農機合作社就是由農技站、農機站、林業站等基層站所合作領辦的,合作社整合基層站所優勢資源,以部門技術、人力資源為依托,以資金入股為紐帶,以服務三農為目標,吸納農機大戶、種田大戶加入合作社,社內成員實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東冠農機合作社入會農戶達1793戶,擁有作業機械148臺套,開展土地流轉和代耕代種,作業服務區域涉及30個村及周邊鄉鎮眾多農戶。
(3)村委領辦型。即村支兩委組織牽頭,帶領全村群眾組建合作社,突出了基層組織為群眾辦實事的政治責任和帶領群眾合作致富的工作能力。如衡南縣大廣村農機農技專業合作社,就是以村委會牽頭創辦,動員全村社員加入農機合作社。該村5名村干部每人入股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農民帶機入社,產權不變,村支書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合作社入社社員30余人,全村187hm2(2800多畝)土地全由農機合作社代耕代種,實行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2012年,村農機合作社還組織機具跨區作業,服務周邊農戶880戶,實現跨區作業服務收入100余萬元。
(4)戶戶聯合型。即農機大戶之間圍繞同一農機項目,聯合組建的“農機大戶+農機大戶”的合作模式。衡陽市這種模式比較普遍。特點是農機戶利用自有的農機具自愿結合,優勢互補、信息共享,共同作業,各自結算。
(1)耕地承租經營。針對無耕種能力、勞動力外出務工及無種植意愿的農戶,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土地向合作社流轉,簽訂土地租賃合同,由合作社經營,一般租賃期2~3年,租金200~300元/畝左右,全市160多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共流轉承租水田面積達10萬hm2(150多萬畝)。
(2)有償作業服務。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與土地連片農戶簽訂作業服務合同,對水稻耕種收及植保4環節實行機械化作業,收取300~320元/畝的費用,比散戶作業收取標準低10%左右,深受農戶歡迎。
(3)農事委托代管。農戶負責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合作社負責技術指導、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全市由合作組織代管的水稻種植面積達5.4萬hm2(80多萬畝)。
(1)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一是目前田間機耕道建設滯后,據測算全市機耕道實際需求達1.6萬km以上,而現有里程約3400km,每畝不足0.6km,差距甚遠。二是土地整理未提到議程,田土不規則、丘塊落差大,機械作業田間轉移不便、使用效率降低,尤其對大中型高效率農機使用影響較大。三是水利排灌設施老化,導致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在流轉土地上的基礎設施投入增加。四是農機庫棚建設滯后,目前合作組織的大多數拖拉機、收割機等大中型農機具露天停放,使機械使用壽命縮短。
(2)農機作業成本持續上漲。一是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及耕地分布零散,加大了農機作業難度,增加機具空運轉時間、降低了機具作業效率,導致機手經濟效益不理想。二是農用柴油價格連年上漲,農機經營者在農機作業過程未享受到燃油補貼,大大提高了作業成本。
(3)土地流轉渠道仍然不暢。目前,衡陽市土地流轉面積達15.33萬hm2(230萬畝),僅占全市耕地面積40%。而合作組織在流轉土地過程中仍有較多阻力,有的農民不愿意流轉造成被流轉土地不連片,影響機械作業效率發揮;有的土地流轉時間短,遏制了合作組織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意愿和長效發展。
(1)強化政府推動與部門配合。把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發展納入農機發展規劃和重要工作議事日程,同糧食生產一并列入新農村建設目標管理考核范疇,實行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同表彰,由部門行為變成政府行為。加大農機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及投入力度,農機、農業、水利、農經、財政、國土等部門加強溝通協調,積極幫助農機專業合作社協調各種矛盾,解決土地流轉、機耕道建設、水利設施建設、農田整理等難題,優化發展環境。同時成立行業自律協會,組織和引導農機合作組織規范和健康發展。
(2)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目前衡陽全市12個縣市區只有50%的縣市區給予了財政支持,其他縣市區還未出臺有關財政扶持政策,尤其是缺少上級財政資金和項目的支持。建議國家和省財政對農機合作組織建設給予專項資金扶持,建立扶持農機合作組織發展的長效激勵機制。農機示范推廣項目要盡量安排有條件的合作組織承擔;給予合作組織發展扶持資金,設立農機庫棚建設、農機作業燃油補貼項目。
(3)抓好典型示范引導。衡陽現有7個全國農機示范合作社,取得了一定建設經驗并發揮了較好示范作用。要進一步總結和推廣應用現有經驗,每個縣(市、區)應培育1~2個全縣的典型、每個鄉鎮培育1個全鄉鎮的典型,通過重點培育和扶持建設,引導各類農機合作組織發展。農機部門以此為聯系點,優先提供政策信息、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等服務,及時了解情況、傾聽意見,為他們辦實事、解難題、拓思路、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