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縣農機局 唐文達
農機維修業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確保農業機械實現高效、低耗、優質、安全運行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60~70年代,農機具擁有量雖不多,但農機維修業務受到重視,維修網點、維修能力與農機發展相匹配。近幾年來,農業機械化得到快速發展,而維修保障建設卻嚴重滯后。筆者以祁陽縣為例,對農機維修業建設現狀作出了分析并就發展對策提出建議。
(1)維修網點少。至2012年底,祁陽縣擁有各類農業機械85.6萬kW/14.6萬臺套,稻田畝均1.43kW,其中農田作業機械占70%以上。2004年以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高效節能新型的插秧、收獲、播種和烘干等高性能機械不斷進入農家,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機、動力噴霧器等已經基本普及。但農機維修網點卻不能滿足機手的需求。據摸底調查,全縣在冊農機維修網點118個,實際還在正常開展業務的現在不到50個,平均每個鄉鎮還不到3個;有的幾個村甚至十幾個村內沒有一個農機維修點。可見,農機發展速度之快與農機具維修網點相對偏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農民購機容易、修機難。
(2)經營規模小。在現有的農機維修網點中,大中型的農機修理店很少,絕大多數是個體工商戶,多為家庭作坊式、門鋪式維修。這種小規模經營的維修點資金有限,也不具備進行關鍵部件及整機維修的設備條件,屬于低等級維修點,其維修能力較差。同時,大部分農機維修網點普遍存在兼營現象,專業維修點少,兼營維修點多。全縣農機維修網點有60%以上兼營零配件銷售,有半數以上的兼營電氣焊、皮帶更換、剎車修理調試等。還有30%以上的兼營農用汽車、三輪車的維修。農機維修網點規模少而不專,給農機維修也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3)技能人才缺。據統計,在現有農機維修行業中有專業技術維修等級證的人員只有40%,有30%以上是沒有經過培訓的,還有的是農機操作手轉行的。由于從業人員技能有限,造成農機維修質量難以保證。特別是受專業人才及資金的限制,如插秧機、水稻聯合收割機等高性能大型農機具難以找到專業維修點,生產廠家的“三包”服務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給農機手帶來不方便。白水鎮76個村,目前擁有各類插秧機23臺,大中型水稻聯合收割機35臺,而該鎮現沒有一個農機維修網點能修理插秧機和收割機。
(1)缺乏政策扶持和引導。近年來,農機修理行業純粹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自生自亡,政府缺乏支持引導力度,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沒有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扶持,在修理業務上缺乏引導和服務,在稅收和信貸等方面缺乏優惠政策。
(2)經濟效益低下。農機修理網點面向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主要修理對象是農業機械。一方面農機手從事農業生產效益低,機械出了問題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去修理,花錢多了心痛;另一方面農機價值較低,使用率也不高,從事農機修理的只是保吃飯,難以賺大錢。
(3)修理行業苦累。農機修理是苦差使,作息時間沒有規律又勞累辛苦,故障機具早來早修、晚來晚修,有時電話一響還要背著工具去現場修。農機修理既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一身污垢、一身泥、一身水,風里來雨里去,收入卻并不高。于是從事農機修理的網點和從業人員越來越少,有的技術人員另選他業。
(1)是科學發展農機的迫切需要?,F在農業生產對農機應用的依賴越來越明顯,科學發展農業機械化的宗旨就是進一步提高農機作業水平和使用效率,但購機易修機難的問題讓農民擔憂,影響了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因此,加強農機維修網點建設,使購機者買得開心、用得舒心、修得省心,讓農業機械延長使用壽命,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不僅是關系到農民增收的大事,更是科學發展農機的需要。
(2)是落實購機補貼政策的新舉措。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拉動下,廣大農民投資發展農機的熱情日益高漲,助推了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加快了農機裝備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了農機化作業水平,促進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但在現實中,農村的農機維修網點普遍存在“三少一無”的現象,從不同側面影響了購機補貼政策的深入實施。
(3)是提高農機效益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農機社會化服務已經成為農村新興的服務產業和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不斷涌現。農機維修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證現有機械的再利用,提高機械使用效益。但在農機作業服務中,如果沒有維修網點,機械出了故障而得不到及時維修,要想提高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就是一句空話。
(1)加快維修網點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機維修網點建設,進一步加強扶持和引導力度,要把農機維修網點基礎設施建設列入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納入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二是要建立農機維修補貼機制,根據農機維修網點業務量的大小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從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切塊補貼,重點對吊車、各種維修車床、電焊機、氣泵、鉆床、扒胎機、油壓機,專業檢測設備,基礎設施建設、廠棚、維修服務車、大型綜合維修設備等的購置予以補貼,以加快農機維修網點的發展。三是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要按照“重點扶持縣級、逐步健全鄉鎮級、積極擴大發展農機維修網點的要求、大力扶持不同形式、不同級別的農機維修網點,按區域優化發展建設一批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有一定維修能力的高新農機具維修區域中心”,以推進農機維修服務體系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新建的維修網點有一定的經濟效益,輻射半徑應在3~5km。四是工商、國土、稅務和銀信等部門要大力扶持,在辦證、用地、納稅和貸款等方面要盡量給予優惠和方便。
(2)強化農機修理隊伍技術培訓。一是切實制訂好培訓方案,把農機維修人員培訓與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培訓放在同等位置,做到長班與短班、理論與實踐、課堂與車間相結合,常培常新、常教常新、常學常新。同時要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結合起來,與職業技能考試考核結合起來,與農機科技進村入戶工作結合起來,既方便農民又可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二是充分開發利用好農機陽光工程培訓項目,以農機學校、農機示范基地和種糧大戶田間為課堂,大力開展農業機械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培訓質量,造就一支技術精通又善于經營管理的農機維修服務隊伍。三是鼓勵離退休的農機技術員、工程師等人員到維修網點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指導及帶徒弟、傳幫教。
(3)抓好農機維修網點監管和服務。一是加強農機維修網點的監督管理,做好對農機維修網點的審定、修理工考核、維修質量等監督檢查工作。同時,根據有關規定要求,制定和完善農業機械維修質量和作業質量等標準,以提高維修質量和防止維修質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糾紛,維護農民或農機維修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二是積極為農機維修網點提供信息服務,推廣農機維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修理設備和儀器。建立科學的農機維修制度,對投入“春耕、雙搶和三冬生產”的農機提前進行檢修,確保機具技術狀況良好。三是建立農機技術檢測維修制度,應用檢測儀器對農機的技術狀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拆卸檢查,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維修。四是鼓勵農機維修點實行維修與零配件供應一條龍服務,建議農機生產廠家在農機維修網點設立“三包”服務點,把農機維修服務陣地前移,既方便農民修機,又確保農業機械在重要農時季節不因故障而誤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