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暉
中國歷史上都提倡早婚,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如唐代為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為男16歲、女14歲以上。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在周代,已到適婚年齡的男女的終身大事還被列入了官方議程,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員。而在晉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齡還沒有嫁人,官府就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在古代,男女結婚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采媒”。古代男女之間的交往并不像想象的那樣封閉。先秦時,官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的男女交友的大派對,為適婚男女和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臺,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歷的“三月三”,后來的清明節男女“踏青”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人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于《禮記·昏義》。以后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①納采:六禮之首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請媒妁往女方提親,得到應允后,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②問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后,卜吉合八字。③納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后,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④納征:亦稱納成、納幣,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歷代納征的禮物各有定制,民間多用首飾、細帛等項為女行聘,謂之納幣,后演變為財禮。⑤請期:又稱告期,俗稱選日子,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復命。⑥親迎:又稱迎親,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親迎禮始于周代,為婚禮的開端。親迎禮形式多樣,至清代,新郎親迎披紅帶花或乘馬、或坐轎到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
我國古代社會實行許可離婚、專權離婚、限制離婚的制度。反映在離婚方式上,以“出妻”為主,以“義絕”、“和離”和一定條件下的“呈訴離婚”為補充。
出妻制度。出妻,即男子強制休妻,是我國古代社會最主要的離婚方式。古代的“禮”和“法”為男子休妻規定了“七去三不去”。《大戴禮記·本命》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這就是休妻的7種理由:不孝順公婆,得不到公婆的歡心的;妻子不能生育兒女的;妻子與人通奸的;反對丈夫納妾的;患有麻風病等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多嘴多舌離間夫家親屬關系的;擅自動用家庭財產的。同時又規定,即使妻子有“七去”的理由,但在3種情況下丈夫也不得休妻,客觀上起到了保護女性權利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三不去”。按照《大戴禮》所記載為:“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即:妻子無娘家可歸無所依附的,不能休;和丈夫一起為公婆服過3年喪的,不能休;結婚時夫家貧賤,曾與夫同甘共苦,后來富貴了,不能休。
和離制度。和離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一種允許夫妻通過協議自愿離異的法律制度。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婦女受著傳統的“三從四德”和貞操觀念的嚴重束縛,很難真正實現其離婚的愿望。
義絕制度。義絕制度不是獨立的離婚制度,而是一種刑事案件附帶的民事法律后果。如果夫妻之間或者雙方的親屬間發生了法律所指明的相互侵害如毆斗、相殺等犯罪事件,在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同時,夫妻關系必須解除。義絕具有強制性,合當義絕而不絕者要受到處罰。
呈訴離婚制度。所謂呈訴離婚,即發生特定事由時由官司處斷的離婚。依封建法律規定,如果“妻背夫在逃”、“夫逃亡三年”、“夫逼妻為娼”、“翁欺奸男婦”等,男女雙方都可以呈訴要求解除婚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