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靖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對于廣大學生而言,英語已經不再是一門陌生的初學者的課程。在經過小學甚至幼兒園對英語的學習和了解,相信學生們對英語知識都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建構和領會,因此,再繼續學習英語這一學科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要求學生能夠將對中學英語的感官性認識轉化為自身學習的理性思維,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而不只是局限于感性認識的階段上,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當中充當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通過不斷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英語更高層次的認識,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逐步領會更多的關于英語知識學習上的心理影響,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英語實踐能力,在面對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要求的挑戰下,提高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對現代英語教學體系的創新式改革的主體性和實踐性,以積極的心理素質去學習英語,是當下所要重視和發展的,應當引起足夠重視,這不僅是體現現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強文科教育的貫徹和落實的關鍵,也是提高課堂英語教學質量和切實推行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的決定性的心理態度的因素。
英語教育的過程由學生的學、教師的導和學校的管理三個方面組成。學生的學習雖然以課堂為主陣地,但它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的,所以英語學習中的學習認知必然表現出自主性的特征。同時,這個自主是以教師輔導和學習管理的約束為前提的,是以課堂、校園為條件,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協作適時交互完成的。由此可知,在英語教育過程中,人的認識、情感和意志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從知、情、意的發展規律中把握英語的學、導、管更為科學,更具實際意義。人的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上述三個過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互相影響,并構成人的行為基礎。英語學、導、管只有遵循了人的心理過程的規律,才能產生實際效果。
由英語課程的特點和現有的教學條件所決定,課堂講授法仍然是其主要教學方法。教師在采用課堂講授法時,要做到以下基本方面:第一,在教育教學理念上,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新時期教育理念的核心。“以生為本”就是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教育教學活動的最高主體,要確立尊重、平等、民主的觀念,正確處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尊重被教育者平等的人格價值,重視學生具有的心理特征,注重學生的自身尊嚴,拋棄“唯師是從”、“聽話老實”的傳統評判標準;第二,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將課堂中深奧難懂的教學知識通過實踐來更深入的認識。此外,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英語是一門邏輯性緊密的學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學能力的扎實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學習中,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了解,多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及時地發現問題和解決,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出一套合理的具有不同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教學學習的興趣,將難懂的教學知識形象化,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教學的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下從不斷變化的教學模式的實際需要出發,全面地去把握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動機與態度上的心里特征,結合各學科教學的發展實際經驗,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學習心理需要,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主體、只注重單向灌輸式的機械教學模式,懂得學生在教學中的需要和動機,拓展英語教學中綜合性探討式的互動學習模式;另一方面,要大大增強學生對于英語學科實踐和理解能力,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使其了解到不同知識之間的貫通性和協作性,培養學生之間互動學習氛圍,是一項牽涉面較寬的系統教學工程,英語教師要積極創新課堂交流模式,發展互動式學習交流,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對教學學習的興趣,較好的理解英語世界的知識性和豐富性,是英語教師提高教學素質所要重視和改進的,樹立新課改的教學思維,積極轉變教、學關系,培養學生學習教學的主體性,發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中重教輕學的模式,努力提高教學教學質量和學生自身學習與理解能力。
英語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以自我為主的自由發展過程,也是自主和控制、自學與導引的過程。但是,以自我為主的英語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的學習。因為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都必然遵循心理分析、心理相容和心理互換等原則,并把這些原則自覺地運用于英語教學中,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應現代化的教育發展趨勢要求,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有著傳統的教學課堂所不能比的優勢,那么英語教學更是應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豐富學生對于英語知識的渴望,了解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展示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多重知識,多媒體教學突破了時空限制,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各種媒體,使知識更生動、直觀、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把現代的教育技術手段與其它的教學手段有機地融合起來,優化英語課堂的教學,使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更好地服務于英語課的教學。因此,提高英語教師對于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教學中適當運用,要避免直觀形象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脫節現象,注意視聽教學的使用效果,處理好教師教學風格與多媒體技術的關系,也是教師素質應該提高的一方面。
新的教學要求的挑戰下,提高英語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和心理素質,有效地把握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特征,培養學生對現代英語教學體系的創新式改革的主體性和實踐性,是當下所要重視和發展的。把握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特征的需要和動機,遵循英語教學的心理導向原則,不僅是體現現代化教育改革步伐和精神,更是加強文科教育的貫徹和落實的關鍵,也是提高課堂英語教學質量和切實推行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目標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對于英語教學的重視和實踐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是學生能否學好英語的關鍵還在于自身的不斷專研和探究,加強英語學習重視,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加強對心理基礎、心理動力和心理原則的研究,探析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實現英語教育目的的基礎,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學習,更好地完成學習英語學習思維的過程,讓學生有興趣的去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1]李慶安.英語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戚德山.大學英語教學心理學的兩個方面[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1,(1).
[3]宋有.現代遠程教育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