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林,劉紅艷
隨著醫學的發展,特別是“三鹿奶粉事件”后,先天性腎積水越來越被人們了解及患兒家屬重視。先天性腎積水(congenital hydronephrosis,CHN)是指胎兒期就存在的集合系統異常擴張。國際胎兒泌尿協會定義胎兒24周之前腎臟集合系統分離超過0.5 cm,而24周之后和新生兒期分離超過1 cm為腎積水的診斷標準[1]。先天性腎積水為小兒泌尿外科的常見病,需手術治療,我中心外科自2009年1月~2011年3月共手術19例,成功率95%。由于術后引流管較多,護理變得尤為關鍵,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19例患兒中,男14例,女5例,年齡在1個月~5歲之間,大多數以腹部包塊為主訴,因泌尿系感染而致反復發熱。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提示囊性包塊,排除其他疾病。
1.2治療19例患兒均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為:離斷式腎盂成形術,術中內置F3或F5雙J管,一端置入輸尿管至膀胱,另一端經腎盂從腎實質引出腰部做內、外引流(腎內段硅膠管剪有數個側孔),使其具有支架和腎造瘺的雙重作用,減少術后吻合口狹窄及2次手術的風險。術后引流管拔除時間:腎周引流管5 d左右,尿管7 d左右,雙J管術后8~10周。
1.3結果19例患兒手術均成功,手術后患兒的癥狀消失,腎功能好轉治愈出院。19例患兒中發生術后泌尿系感染1例,住院保守治療后痊愈。
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是先天性腎積水的主要病因,而出現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的原因是該部位發育異常[2],且大多數需手術治療。術后患兒身上引流管較多,引流管的選擇與放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系到手術的成敗,而管道的護理與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術后要妥善固定各引流管,防止引流管道脫落。為保持引流通暢,每小時逆向擠壓引流管,防止管道扭曲、堵塞。交班時觀察切口敷料,準確記錄24 h引流液的量、色、性狀。嚴格無菌操作,每周更換引流袋2次,平臥時引流袋要低于腰部,抱患兒或患兒站立時要低于恥骨聯合,向患兒家長講解大量飲水的好處,指導家長給予患兒多喂水[3],達到尿路自潔的目的,以預防泌尿系感染。雙J管留置期間觀察患兒腹部體征,如患兒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肌緊張提示雙J管移位,有尿外滲發生的可能;觀察患兒傷口滲出情況,若傷口敷料可見較多淡黃色滲液,提示雙J管移位,有尿外滲發生的可能。留置引流管期間指導患兒勿劇烈活動。
在此手術中用雙J管內引流使患兒的術后管理趨于簡單化,預防吻合口狹窄,防止尿液反流,患兒可早期活動,減少感染機會,護理工作量明顯減少,術后恢復快。由于雙J管價格低廉、性能可靠,可替代價格昂貴的進口導管,起到了相同的治療效果。缺點是雙J管在體內為異物,臨床上易感染,尿鹽沉積于管內,加之帶管時間長,易出現導管堵塞、感染等情況,故帶管時間應靈活。雙J管置入容易,但術后易發生導管移位情況。雙J管置入后個別有尿液反流的并發癥。
作為患兒家屬因缺少有關疾病知識而焦慮,擔心術后恢復是否會順利。因此,主管護士及每位護理人員應加強宣教,術后應嚴密做好引流管護理,嚴防管道脫出,保持引流通暢,待傷口拆線后即可帶管出院。向患兒家長交代留置雙J管后,劇烈運動后可能會出現肉眼血尿,該現象是由于雙J管摩擦輸尿管及膀胱黏膜所致,通過減少劇烈運動及大量喝水可緩解[4]。至手術后6~8周左右來醫院復查B超,若患兒腎積水消失或明顯減輕,腎功能明顯改善,吻合口水腫減輕或消失,可在膀胱鏡下用有齒異物鉗或局麻下皮膚切開取出雙J管,患兒出院時告知家屬護理照顧孩子的重要性,帶管的8~10周期間應多喝水,防止結石形成,預防泌尿系感染;為防止術后尿液反流,只有降低內壓力才能解決,告知家屬不要讓患兒長時間站立,勤排尿,排尿姿勢取站立或蹲位排尿,勿抱起患兒分開兩腿排尿,患兒帶管期間會有異物感,1周后就會適應,家屬不必焦慮。
參考文獻:
[1] 施誠仁,金光慶,李仲智.小兒外科學[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8.
[2] 劉輝,李傳剛,許常杰,等.離斷式腎盂輸尿管成形術治療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J].大連醫科大學學報,2007,29(24):369.
[3] 閆紅英,張燕凌,詹紅麗,等.13例嬰兒雙腎結石合并急性腎衰的圍手術期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7):586.
[4] 黃永紅,陳芬云.上尿路手術置入雙J管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進修雜志,2006,2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