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黃河醫院(300110)張志宗 沈雁
患者,女,26歲。左耳重聽10余年,耳脹,閉塞感,耳鳴,聽力明顯下降3~4年,否認耳頭部外傷史,于2009年8月20日入院。入院檢查,左耳道上,后壁塌陷,鼓膜暴露差,呈藍黑色,耳廓根部周圍壓迫有波動感,穿刺出果醬色粘稠液體;X線:左顳乳突部見約5.5cm×3.5cm范圍大小之囊狀破壞區;CT:左側乳突及顳骨后部骨質缺損,缺損邊緣光整,其內低密度液體陰影,增強可見腦膜內移陰影,聲阻抗、B型曲線、電測聽呈傳導性耳聾、心、肺、肝、腎均未見異常,血常規正常。術中見乳突外側壁骨質完全吸收,僅一層不完整骨膜,破腦膜暴露3cm×3cm,與囊壁粘連,乙狀突上段暴露1.4cm×1.2cm,乳突內側壁小腦破腦膜暴露4cm×3cm,巖部外側骨質小部分缺損,外耳道后壁幾乎完全吸收,破壞腔為6.5cm×5.0cm×4.5cm大小,囊液褐色,部分糊狀囊壁極薄,病理檢查:纖維囊性組織見膽固醇結晶沉積及巨細胞反應,術后耳后置引流管一周,傷口一期愈合,聽力明顯提高,術后2年未復發,聽力30~45dB,耳廓周圍皮膚凹陷。
膽固醇肉芽腫(CG)是機體內膽固醇晶體異物刺激的組織反應,可發生于顳骨氣房的任何部位,誘因為顳骨氣房中存在通氣阻塞,引流障礙及出血,其特點為起病緩慢呈傳導性聾,鼓膜內陷,藍色主要局限于中、上鼓室、乳突、鼓竇、骨質破壞程度不一。
中耳CG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為,中耳乳突內出血、通氣受阻和引流障礙是導致本病的3個重要因素[1]。其中中耳乳突內出血,是CG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2]。中耳氣腔阻塞造成的負壓和缺氧使黏膜水腫,血管破裂出血或中耳炎癥所引起的出血,血液成分不能被充分吸收或引流,進而分解出膽固醇、纖維蛋白、含鐵血黃素等,后者引起異物反應而形成CG;新形成的CG又進一步妨礙中耳及乳突氣房的通氣,使病變不斷擴展,最終導致纖維化、鼓室硬化等不可逆性病變,嚴重影響聽力。
中耳CG應積極采取手術治療,盡量徹底清除病變、解除阻塞,達到保持中耳氣腔引流通暢和持續通氣的目的。若阻塞范圍較小,可將乳突氣房通過鼓室向咽鼓管或鼓膜通氣管開放;若堵塞范圍較廣,可將堵塞部位直接向外耳道開放,以防止原病灶部位通氣及引流不暢而引起CG的復發。由于各個患者病變范圍及程度不同,應遵循個體化原則,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