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安徽省廣德縣人民檢察院,安徽 廣德 242200)
案件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李 睿
(安徽省廣德縣人民檢察院,安徽 廣德 242200)
檢察機關案件管理工作是新時期一項極具創新性的檢察管理工作,其承擔著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并重之使命,契合檢察權的動態運轉,是檢察權尋求內部制約的監督方式。試從案件管理的功能、價值、發展目標三個維度展開探討,試圖構建案件管理與訴訟監督的和諧發展。
案件管理;功能;價值;發展目標
檢察機關案件管理工作,是新時期檢察機關最具“革命意義”的一項改革創新。自2003年以來,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逐步推行下,全國各級檢察機關紛紛設立案件管理機構。2013年,新施行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專章規范的形式,對案件管理工作設定具體操作規則,這為案件管理職權作為新單元融入檢察權樹立了制度保障。案件管理實行統一受理、流程監控、案后評查、統計分析、信息查閱、綜合考評等,對辦案期限、辦案程序、辦案質量等進行管理、監督、預警。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以案件管理的功能、價值、發展目標為著力點展開理性思考。
1.優化檢察權配置,實現“兩個分離”。
檢察權是由憲法賦予的一項系統性的權力集合,其包括公訴權、職務犯罪偵查權、訴訟監督權等權力子集。每一項子集又包括若干次級權力。例如訴訟監督權包括: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刑罰執行監督權等。對這些檢察權力元素的優化配置是檢察權正確運行的有力保障。而優化配置需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權力體系的充實完善,二是高效監督管理手段的施展。過去,檢察機關各辦案部門既負責辦理案件,又負責管理案件,即集運動員與裁判員雙重角色于一身。角色的沖突導致權力的界限模糊,出現糾纏碰撞的“兩張皮”現象,降低了執法公信力。因此,對辦案和管案劃分領地,交由不同部門各司其職,實現二者分離是解決問題的路徑。現在,案件管理中心統一受理案件,對辦案流程全程動態化的節點監控,并統一案后評查、統計分析業務,提供外界對案件查詢,將程序性事務剝離開業務部門。如此減負,釋放了業務部門更多精力集中辦案,是由粗放型撒網到精細化分工耕作的轉變。實現辦案、管案“兩個分離”,優化了實體性權力與程序性權力的配置,使得檢察權分割運作模塊精細化。
2.契合檢察權運行,貼近“動態串聯”。
我國檢察機關的憲法定位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除了宏觀上的法律監督職能,微觀上還承擔著刑事控訴的職能。檢察機關業務部門也是按訴訟流程設置的。以職務犯罪查辦為例,從立案偵查,批準逮捕,提起公訴,抗訴(二審抗訴、審監抗訴)到刑罰執行的法律監督,這一系列流程均由檢察機關不同的業務部門承擔。這一點有別于法院的部門設置。法院是按案件性質分設不同的審判庭,如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行政審判庭等。可以說,法院是“并聯式”的業務部門,互相獨立承擔審判任務。而檢察院是“串聯式”的一條線型的業務部門,各部門流水線作業,共同推進刑事訴訟流程。
檢察權的運行具有流線型的動態特點。對于每一個環節,其訴訟任務不相同,如果沒有獨立的流程監控裝置,就會造成訴訟階段的銜接、不同階段追訴證據的標準適用、法律認識出現斷位。因為沒有全程的“跟蹤服務器”,就勢必會造成某些執法環節成監控死角。與其釀成錯案,責任倒追,不如防患于未然,在過程中安裝“電子眼”,使得檢察執法的各環節完美串聯。案件管理中心的流程監控,分布在時效的預警、文書和贓證物的節點控制,并且獨立承擔質量評查職能,契合檢察權運行實際,貼近刑事訴訟中檢察職權的動態串聯特性。
3.強化檢察權內控,著手“監督者難題”。
長期以來,“誰來監督監督者”的難題困擾著司法理論。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者,擁有廣泛的法律監督權。但是監督權力運用不當對法律效益的折損具有毀滅性后果。正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未經監督的權力必將滋生腐敗”。對監督權的監督不僅是權力制約理論要回答的問題,更是監督機關要正視的問題。我國檢察機關雖然受到黨委的領導,對人大負責,但是這種監督是國家權力體系內制度上的監督,不是對檢察權運行環節的節點監督,并且不是同步的時時監督,往往是事后監督。而強化檢察權的內部控制,做到同步時時監督是防止檢察權濫用的第一道防線。
目前,檢察權的內部監督方式有紀檢監督、上下級檢察機關領導監督和上下級檢察機關業務部門的條線監督。這些監督都很有必要,但還是流于行政程式化,較宏觀且缺少硬性規則,又多為事后監督。要加強檢察權內部控制的及時性、同步性,探索一條緊隨檢察權運行的,附著于刑事訴訟中每個檢察環節點的自我監督方式是有益嘗試。案件管理中心緊隨刑事檢控權,從檢察院受理收案到法律文書管理、訴訟期限預警、律師閱卷查詢、涉案物品管理、案后質量評查、統計分析等都有序展開,每個流程的辦案部門脫離案管中心就無法運轉。甚至,可以說脫離案管部門,檢察權就無法有序運行。這種內控方式,正是落實“監督者更要接受監督”的司法理念,解決“監督者難題”的有力之矛。
1.案件管理彰顯程序正義。
檢察機關案件管理,在本質上是加強案件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不斷提高檢察工作質量和效益,實現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根本追求。[1]正義是法律的價值目標,法律是實現正義的手段。法律規則的良善實現的是實體正義,而法律程序的透明、公開保障的則是程序正義。刑事訴訟既要實現實體正義,又不可抹殺程序正義。檢察機關承擔著刑事控訴職能,檢察權要在陽光下運行,才能提升司法公信力。正所謂“正義不但要伸張,更要以看得見的方式伸張”。追本溯源,設立檢察官制度旨在訴訟分權,制衡警察權。檢察官是法律的守護人,要恪守客觀真實義務,是世界上最客觀的官署。
案件管理職能正是要彰顯程序正義的價值。在案件進入檢察環節時,就步入透明公開的流程,統一收案,嚴格案件進口標準。統一結案,管控案件出口通道。涉案贓證物脫離辦案部門,由案管中心統一管理。立案類、涉及期限類法律文書由案管中心統一開具,文書號統一管理,這些措施都杜絕了業務部門受利益因素影響而自我操作。此外,案管流程的分段控制,每個環節接近期限會發出預警,超過期限的發流程監控通知書,使得辦案部門不敢怠于程序,注重司法程序的規范化、嚴謹化。“沒有公開則無所謂正義”。案管也是檢務公開,將案件信息的查閱公開,掃描紙質卷宗文書,將其電子化,方便律師查閱,及時聽取律師意見都是程序正義價值融入案管職能的體現。
2.案件管理提高司法效益。
法律效益是指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過程中因法律規則的作用而獲得全部凈收益。[2]效益與公平、正義一樣,是法律的價值目標,對法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司法效益也是如此,它能衡量檢察機關辦案的時間效率,公正性效果,爭議解決效果的良莠。提高司法效益是檢察權運行的內在要求。傳統分散的案件受理與管理于一體的模式,使得檢察機關各業務部門單兵作戰,且包袱臃腫,維護部門利益突出。這種不能夠全盤考慮的方式,在應對偵查機關、當事人、社會輿論時往往口徑不一,例如批捕和起訴的證據證明標準不一,時常出現“捕后不訴、訴后不判”的司法窘境,造成案件質量下降,社會效果不理想。實行案件集中管理后,案管部門能夠顧全大局,全局一盤棋,在案件流程監控、質量評查上統一步調,不再單兵作戰,并且是事前、事中同步監控,變被動追責為主動出擊,嚴堵檢察環節的權力濫用空間。這就提升了檢察權的運行效益。
此外,案管信息化技術的全方位使用,用現代科技手段管人、管權,增加檢察權的內部技防力量,使得人為濫權瀆職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防控檢察執法風險,做到案結事了。與其投入成本相比,取得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是傳統方式不可比擬的。
3.案件管理保障法律秩序。
法律秩序是指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或者說凡是社會關系中依法建立和維護的秩序就叫法律秩序,包括依法確認和保護的生產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等。[3]這種秩序是人類社會借助法律實現良好社會治理的圖景。檢察權在我國具有司法性,而司法權運行的效果就是保障法律秩序的實現,這不僅體現在法院判決的強制執行上,更體現在法律監督權的強力后盾上。我國檢察權的重法律監督性,無疑以保障法律秩序的實現為目的。傳統上,檢察機關僅僅用事后的法律監督,如啟動抗訴程序、申訴程序來維護當事人權益,實現法律秩序。現在,借助案管第一道關口步入辦案的流程管道監控,主動性增強,凸顯了檢察權內部監督的能動性。這也為檢察機關對其他權力機關的外部法律監督樹立良好的威信。
此外,現代法律秩序還要求刑事司法的公正和人性化。公正是貫徹罪刑法定理念的首要標準,而人性化則是刑罰謙抑性的體現。首先,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是檢察權自我約束型的質量監管體系,維護司法公正,使檢察權這一公權力公正行使,以公正為導向,助力于法律秩序的圓滿實現。其次,案件管理的流程透明化,敞開門服務,包括服務辦案部門、當事人、律師,落實檢務公開。服務便民的導向便是人性化的驅動。故而,案件管理以公正和人性化為抓手,為法律秩序的保障增添了新活力。
1.當好“參謀助手”,加速檢察管理科學化。
建立案件管理機制的最終目的就是促進檢察權運行的科學化、透明化,對現有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配置,勾勒出一套科學化的檢察管理手段。案件管理是一項兼具檢察學、管理學及計算機信息化知識的綜合性學問。[4]對案件管理工作的謀劃要放眼全局,將檢察權的司法性與現代管理的科學化有機結合。檢察院案件管理是對司法權的管理,司法性是其基本屬性。筆者認為,案管中心的組織定位是檢察長、檢委會的“參謀助手”。這只助手以科學化管理為依托,對檢察權運行展開質量監督,并及時反饋信息供領導決策。過去,檢察長、檢委會只是聽各業務部門單線匯報,現在案管中心對案件辦理的全程情況做質量測評后再進行總體匯報。案管發揮的評價、預測、指引作用是個初步決策者的角色。這種初步評斷供檢察院的領導層形成終局的決策意見。甚至,有的地方案管中心還擔當檢察官業績綜合評測職能,如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案管中心就是如此。
毋庸置疑,科學化管理是案管當好參謀助手的基石。而任何管理的科學化都離不開現代管理學的科學理念。筆者認為,尤為要重視集約化管理和管理過程理論。集約化管理是現代企業集團提高效率與效益的基本取向。集約化的“集”就是指集中,集合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生產要素,進行統一配置,集約化的“約”是指在集中、統一配置生產要素的過程中,以節儉、約束、高效為價值取向,從而降低成本,實現高效管理,進而使企業集中核心力量,獲得可持續競爭的優勢。案件管理借鑒“集”和“約”便促成了檢察權各元素運行的高效化,改變了傳統的粗放式檢察管理方式,向效率看齊,視案件質量為生命線。管理過程理論認為管理活動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五大部分。對這五個部分的統籌協調是關鍵,強調協作引領全局。這也是案件管理中的流程監控、質量評查之要義,促進檢察機關辦案的每個環節平穩銜接,以質量求效益,最大化的擠壓負效應的空間。故而,以案管為依托,不斷拓寬檢察管理科學化的覆蓋面,是應有之義。
2.做好“防火墻”,提升信息化技防力量。
信息化是案件管理的技術載體。案件信息數據化、無紙化,實行網上辦公、辦案,使得案件的訴訟流轉自動化,以技術力量強化了監督。人性的貪婪、恣意在技術面前也顯得力不從心。目前,全國統一案管軟件尚在測試階段,還沒有全面鋪開。個別發達地區早就自我研發了一套案管軟件。軟件的運用就是技術防控手段,鋪設信息化的“防火墻”。例如,對辦案期限的預警,軟件自動生成。這樣就杜絕了人為的“和事佬”,變規則為鐵律,到期就警示而無法拖延。甚至,在警用車輛的管理上,案管軟件也發揮長臂管轄,例如上海市人民檢察院開發的案管軟件對警車實行衛星定位,跟蹤監控,做到案管中心一鍵顯示警車所在位置,提升檢察機關警用裝備管理信息化,維護檢察機關良好形象。這足以彰顯信息化的力量。所以,案管職能的充分發揮,必須兩手抓,一手抓制度建設,一手抓技術力量。制度是總體框架,而技術是局部網格。
3.用好“指南針”,引領檢察工作良性發展。
案件管理直接針對檢察機關案件辦理。執法辦案是檢察權的核心內容,通過控訴,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保障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歷史上,歐陸國家檢察制度的創設,就是反對法官獨攬大權,控制警察權力。正如學者所言,“檢察官扮演國家權力之雙重控制的角色,既要保護被告免于法官之擅斷,亦要保護其免于警察之恣意。”[5]檢察官公正履職,關乎案件質量,牽涉司法正義,是衡量檢察官執法效果的一個硬指標,是檢察官制度創設的初衷。實施案件管理,正是為保障案件質量塑檢察官形象的要義。雖然說,目前的案管部門對案件更多地是一種形式審查,但案管機制的不斷發展完善終究要觸及實體正義。所以,筆者認為,案管如同“指南針”,在全程監控案件辦理流程后進而統計分析、案后評查,力圖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其目標是一種升華性的管理,為檢察工作良性發展照明引路,指引發展方向。
案管中心是檢察機關的綜合性部門。其不僅業務知識具有復合性,職能也具多元化。實踐中,有的檢察院就將控審、舉報中心、各科室內勤整合到案管中心。這種做法對否另議,但足以覓見其綜合性之勢。利用案管這個中樞神經來檢視檢察執法辦案,是新時期創新檢察職能的探索。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我國檢察機關的宗旨,用好案管這個 “指南針”,無疑會事半功倍。
一言以蔽之,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是在檢察管理機制層面進行的革新,其意味深遠,融程序正義、權力制約、管理科學化于一體,推動檢察權的正確運行,守護公平正義。
[1]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課題組.檢察機關案件管理機制研究[A].張智輝,向澤選.檢察理論課題成果集萃[C].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324.
[2]馮玉軍.法律的成本效益分析[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150.
[3]趙震江,付子堂.現代法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15.
[4]向澤選.案件管理與強化內部監督[J].人民檢察,2012(6):6.
[5]林鈺雄.檢察官論[M].法律出版社,2008:52.
[6]龍宗智.知識與路徑:檢察學理論體系及其探索 [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
[7]楊仁壽.法學方法論 [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8]卞建林.現代司法理念研究 [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
[9]孔璋.中美公訴制度比較研究 [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10]卓澤源.法治國家論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ClassNo.:D926.3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RationalThinkingoftheCasesManagement
Li Rui
(Guangde People’s Procuratorate, Guangde, Anhui 242200,China)
Cases management of procuratorial authority?is a very innovative work in new period. It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both th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which is supervising tool , seeking ways of internal procuratorial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 "supervisor's supervision" by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prosecutorial pow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case management, value and development goals from three aspects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ase management and litigation supervision.
case management; function; value; development goals
李睿,碩士,安徽省廣德縣人民檢察院。
1672-6758(2013)11-0056-3
D92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