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瑤,陳 潔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 20001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組織突出,刺激或壓迫相鄰組織而出現的一系列以腰腿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綜合征,是骨科常見病之一[1]。當患者神經損傷癥狀明顯,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時,須行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徹底清除壓迫神經的突出髓核組織,松解神經根。雖然手術能極大得減輕患者痛苦,但是有研究資料顯示,術后仍有約45%的患者殘留腰痛,約有30%殘留腿痛,皆與缺乏系統的康復鍛煉有關[2]。另一方面,我國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護士不能掌握正確的康復護理技能。李娟等[3]在對上海15 所醫院33 個骨科病區的康復護理工作進行調查后發現,約有91.3%的骨科病區未制定相關疾病的康復護理工作流程,59.26%的病區未將康復護理納入日常的科內業務學習中。因此,護理人員如何正確運用康復護理手段來指導患者術后行肢體功能鍛煉,以鞏固并增強手術療效,避免腰腿痛殘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4]。現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康復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1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狀況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臨床常見病,約占門診下腰痛患者的10%~15%,占因腰腿痛而住院的骨科患者25%~40%[1]。王國基等[5]采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對湖南省內4 個地級市人群進行調查后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25~55 歲,其中重體力勞動者、車輛駕駛員及教師為高危人群。近年來研究發現,護理人員由于工作關系,長期保持不良姿勢,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正呈逐年增高的趨勢[6]。陳紅娟[7]隨機抽取浙江省東陽市的醫院護理人員2 154 名,使用問卷調查及骨科診斷證明的研究方式,結果發現,該病的發病率占16.7%。
1.2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現狀Pearson 等[8]對63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進行長達10 年的調查發現,殘留下腰痛者占74.6%,其中疼痛嚴重者占12.7%,并且以小于35 歲的患者居多。歐陽頎等[9]對6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跟蹤研究后發現,偶有下肢疼痛或麻木者7 例,術后癥狀無改善者4 例,且均與術后缺乏康復訓練有關。王丙剛等[10]報道,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手術治療后3.5 年,肢體功能的平均改善率為54.53%。
2.1 影響因素
2.1.1 手術方式 不同的手術方式,對術后療效的影響有顯著的不同。陳伯華等[11]對1 04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采用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學組腰背痛手術評定方式來分析不同術式的療效,經過5 年隨訪后發現,開窗髓核摘除術由于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較快,優良率達93%,為療效最佳;半椎板切除減壓術為86.2%;全椎板切除減壓術由于手術創傷較大,易影響脊柱的穩定性,術后患者康復時間較長,優良率為76.7%。
2.1.2 疾病狀態 朱藝成等[12]研究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年限、次數和多平面的突出對患者術后康復具有顯著影響。由于術前多關節的椎間盤突出,導致腰椎不穩嚴重,多個神經根受到壓迫。即使通過手術解除神經壓迫,術后仍需要較長時間使神經修復,逐漸緩解原有的癥狀體征。
2.1.3 年齡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康復效果隨之降低。柴榮峰[13]研究報道,康復效果最好的年齡段為30~40 歲。由于疾病遷延反復,恢復時間長,加之骨質疏松,術后康復效果最差的為超過50 歲的患者。
2.1.4 焦慮及抑郁 侯明等[14]采用自評焦慮量表(SAS)和自評抑郁量表(SDS)對60 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前進行心理評估,并根據評分結果分為正常組、焦慮組和抑郁組。運用日本骨科學會下腰痛疾患療效評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JOA)對3 組患者術后的改善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焦慮組和抑郁組的改善率明顯低于正常組。由于患者長期受到腰腿痛癥狀的困擾,病程的反復,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一系列的情緒變化,從而導致康復效果降低[15]。
2.2 評價方法
2.2.1 JOA 評分 下腰痛JOA 評分是由日本骨科學會創建,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定量評定法[16]。該評分表可用于評價術前下腰痛的嚴重程度和術后的改善效果,也可用于評定患者日常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評定的內容主要包括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以及膀胱功能4 個方面,所占分值分別為9 分、6 分、14 分和-6 分。正常者為滿分29 分,分數越高,說明腰椎功能越好。將評定得出的術前評分和術后評分用于計算改善率,改善率=[(術后評分-術前評分)/(29- 術前評分)]× 100%。改善率100%為治愈,大于60%是顯效,25%~60%是有效,小于25%是無效。改善率可用于反映術后腰椎功能的療效評價。
2.2.2 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17]ODI 指數是用于腰痛患者對自身功能狀況的量化評定標準,廣泛運用于國內外脊柱外科領域。該評價指數由John O’Brien 和Fairbank 在1976年共同研發。原表內有10 項內容,后由鄭光新等進行翻譯制成中文版,考慮到國人含蓄,因而刪除了性生活一項,所以現調查表內共有9 項內容。該量表共有3方面9 項內容,分別為疼痛(疼痛程度、痛對睡眠影響),單項功能(提物、行走、坐、站立)和個人綜合功能(日常自理能力、社會活動、郊游)。每個項目6 個備選答案,0 分為無任何障礙,5 分為有明顯功能障礙。將所得分值相加,計算占總分45 分的百分比,越接近100%,功能障礙越嚴重,0%為正常。
2.2.3 健康調查簡易量表(Medical Outcomes Survey Short Form 36,SF-36)[18]SF-36 是通過測定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和軀體疼痛,來評估患者的生命質量。SF-36 的評估內容包括8 個維度共36 個問題,分別為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職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每個維度滿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說明生命質量越高[19]。可予患者入院后及手術后進行評估,以了解其哪方面欠缺,護理人員可根據所得結果,予以針對性地個體化護理干預,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減輕痛苦,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
2.2.4 目測類比疼痛評分法(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20]該評分法用于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腰腿疼痛程度及改善情況,是臨床上常用的疼痛強度評估方法。具體評定方法是在一根長度為10 cm 的直線上,一端0 cm 表示無痛,另一端10 cm 表示劇痛,由患者根據自身的主觀疼痛狀況在直線上標出相應的刻度,此刻度即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的刻度代表不同的疼痛強度:0~3 cm 為輕微疼痛,可以耐受;4~6 cm 為中度疼痛,影響睡眠;7~10 cm 為重度疼痛,難以忍受。該方法對于患者簡單易懂,直觀靈敏,具有很強的對比性,無需患者用語言來表達疼痛程度。
3.1 直腿抬高 陳莉珍等[21]研究表明,術后早期行直腿抬高能有效防止神經根粘連,減少腰腿痛殘留,改善焦慮程度,提高手術療效,但對于直腿抬高的角度沒有明確的規定。陳文等[22]將88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行直腿抬高的角度對手術療效的影響進行探討,患者被分為4 組,其中A 組術后未指導直腿抬高,B 組直腿抬高角度≤30°,C 組直腿抬高角度維持在31~59°,D 組則為≥60°。結果顯示,C 組和D 組術后疼痛緩解程度顯著優于A 組和B 組,表明術后直腿抬高超過30°,能有效防止神經根粘連,改善術后的疼痛癥狀。
3.2 脊柱健康操 蘇學華等[23]對8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采用隨機對照研究,探討自編脊柱健康操的干預療效。實驗組和對照組均予以骨科術后常規護理,實驗組由責任護士教會其科內自編的脊柱健康操。該健康操的內容包括術后1 d 行直腿抬高及踝關節背伸趾曲運動,術后7 d 行腰背肌鍛煉,出院后堅持行腰部肌肉的功能恢復鍛煉。以上運動方法均被刻錄成光盤,每日定時在病房播出,每一節動作均配有相應的節拍,使患者不覺得單調乏味,更易于掌握和持之以恒。隨訪2 年后,實驗組的脊柱活動度和直腿抬高恢復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疾病復發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
3.3 飛燕式背伸肌功能鍛煉 姚懷國等[24]運用飛燕式背伸肌鍛煉方法對38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3 d 進行治療,隨防3 年后,顯示療效的優良率為90%。其具體鍛煉方法為:患者取俯臥位,頭頸胸及雙下肢抬離床面,只有腹部著床并保持5~10 s,每天練習3~5 次,每30 個為1 組。調查表明,飛燕式背伸肌鍛煉能有效提高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新陳代謝,進一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有效降低術后腰痛的復發率。
3.4 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 沈桂琴[25]運用隨機對照研究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于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肢體功能的影響。將6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均給予常規的康復護理,對照組對鍛煉頻率不做具體要求。實驗組按臨床護理路徑的要求進行功能鍛煉,指導內容包括術后6 h行深呼吸運動,術后第1 天予以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舒張運動,第2 天行直腿抬高,1 周指導腰背肌功能鍛煉,出院前1 d 使患者掌握家庭中的康復方法,每項運動都配有具體的執行強度和頻率。兩組患者出院12個月后進行療效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術后功能鍛煉掌握的準確率、優良率、康復知識的知曉率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調查表明,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能有效提高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同時也提高了護理服務質量。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康復時間較長,但是長期住院治療又使得患者經濟負擔加重,所以進行家庭康復護理十分有必要。馬忠秀[26]對6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行家庭康復指導需求的相關問卷調查時發現,96.6%患者希望由醫護人員告知詳細的家庭健康教育,98.3%患者希望出院后醫院能電話隨訪,督促其康復訓練。因此,能獲得家庭康復護理相關指導是患者術后迫切的需求。向仁英[27]將12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微創術后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康復指導,出院后不予干預。實驗組則由護士長,康復師和責任護士組成院外康復小組予以康復指導,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計劃,于出院后1 個月內每周電話隨訪1 次,之后每15 天隨訪1 次,以了解患者康復情況,隨時更改訓練內容和強度,也能更好得起到督促患者鍛煉的目的。研究顯示,術后3 個月和6 個月,實驗組患者術后功能改善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康復護理已成為整體護理的一部分。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來說,手術的結束代表著康復鍛煉的開始。在目前患者早期的康復護理,主要還是由骨科護士進行指導。骨科需要培養大批康復護理人才,相信通過護患雙方共同努力,將獲得滿意的康復療效。因此,不斷增強護理人員的康復護理意識,積極建立骨科護士康復護理培訓體系,完善工作流程和績效考核,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路徑來幫助低年資護士掌握康復護理技能,是我們護理人員將來工作關注的重點[28]。
[1]陳德玉,袁文,王新偉.腰椎傷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107.
[2]王玉,周學榮,姬玉芬,等.醫療體操路徑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殘留腰腿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8,23(14):9-11.
[3]李娟,徐燕.上海市醫院骨科康復護理工作現狀及改革設想[J].上海護理,2011,11(4):24-26.
[4]Lurie JD,Berven SH,Gibson-Chambers J,et al.Patient preferences and expectations for care:determinant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J].Spine,2008,33(24):2663-2668.
[5]王國基,王國軍,彭健民,等.腰椎間盤突出癥致病因素的流行病學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13):2401-2403.
[6]沈忠平.護士腰椎間盤突出癥防護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12C):3315-3316.
[7]陳紅娟.臨床護理人員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現狀調查及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1):67-68.
[8]Pearson AM,Blood EA,Frymoyer JW,et al.SPORT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 herniation and back pain:does treatment,location,or morphology matter?[J].Spine,2008,33(4):428-435.
[9]歐陽頎,白躍宏.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療效分析[J].頸腰痛雜志,2006,27(1):56-57.
[10]王丙剛,傅永慧,付勤,等.小切口椎板間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J].中國骨傷,2009,22(10):744-746.
[11]陳伯華,陳福令,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的中遠期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9,29(7):630-633.
[12]朱藝成,黃麗華.康復護理措施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31-33.
[13]柴榮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康復的因素分析[J].中外醫療,2010,29(2):45-46.
[14]侯明,朱智奇,謝小青,等.心理因素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療效的關系[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21):1666-1667.
[15]Radziszewski KR.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discopathy of the lumbar spine receiving only conservative therapy or operative therapy[J].Wiad Lek,2007,60(1-2):15-21.
[16]Shirado O,Doi T,Akai M,et al.An outcome measure for Japanese people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an introduction and validation study of Japan Low Back Pai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J].Spine,2007,32(26):3052-3059.
[17]王飛,張玲芝,朱紅芳.目標性干預護理對腰椎椎間融合術患者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4):1-5.
[18]曹美娟,劉宏青,廖春娥,等.階段性康復運動干預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17):1549-1550.
[19]黃素碧,劉康,陳竹,等.預期健康教育計劃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0):2357-2360.
[20]黃萍.個體化護理提高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生命質量的研究[J].上海護理,2010,10(5):30-32.
[21]陳莉珍,付美玉,羅旭紅.早期主動直腿抬高訓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3):223-225.
[22]陳文,賴紅梅.直腿抬高的角度對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恢復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21):77-78.
[23]蘇學華,匡靜,鄭紅敏,等.自編脊柱健康操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1,26(18):85-86.
[24]姚懷國,陳博來,林定坤.飛燕式背伸肌鍛煉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慢性腰痛[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7):1207-1208.
[25]沈桂琴.臨床護理路徑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16-17.
[26]馬忠秀.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的家庭康復指導需求調查及實施[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1,23(3):96-98.
[27]向仁英,羅運蓮.腰椎間盤鏡術后院外康復訓練指導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2,26(8):762-763.
[28]李建群.骨科護理人員開展康復鍛煉護理活動的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14):1343-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