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斌,景小蘭,董良利,王偉仁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晉中030600;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技術推廣處,山西太原030006)
釀造原糧的品質提升和穩定供應是保證釀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山西省作為傳統釀造業大省,商品高粱的90%以上作為釀酒和釀醋原料[1]。當前,全省傳統釀造業正處于戰略擴張階段,名酒和名醋質量穩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2]。但目前山西省名酒、名醋的生產總量還比較小[3],釀造原糧生產的產業化程度較低,保障體系不健全,發展任務仍十分艱巨。為了做強、做大釀造原糧產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4],增強山西釀造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全面提升釀造原糧綜合生產能力,根據山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傳統釀造業發展“醋八條”和“酒九條”的相關要求,提出發展構想,并針對性研究如何安排工作重點、配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為全省釀造原糧產業化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加速釀造原糧產業化為目標,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建設為抓手,以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專用化生產基地為基礎,優化釀造原糧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轉變釀造原糧的生產組織方式,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構建現代釀造原糧產業技術體系,通過市場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政策扶持、政府服務,全面提升釀造原糧綜合生產能力,保障釀造原糧供給和質量安全,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從而提升山西省傳統釀造業在國內外的市場地位。
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釀造原糧產業[5],強化釀造原糧新品種的選育和配套高產優質高效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重點發展高粱的規模化、標準化、專用化種植,穩步擴大基地規模,積極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把釀造原糧產業打造成山西省農業調產中的新支撐。
到2017年,釀造原糧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釀造原糧主推品種鑒選至8個,建設忻定盆地、晉中盆地、呂梁山地和上黨盆地4個規模相對集中的塊狀或帶狀優勢產業帶區;建成釀造原糧標準化基地6.7萬hm2,打造1~2個在國內外公認的釀造原糧龍頭企業旗艦,建立5~10個666.7 hm2釀造原糧種植專業合作社,形成2~3個知名釀造原糧品牌,釀造原糧年產值達10億元,農民人均種植釀造原糧年純收入達到500元以上。逐步實現山西省釀造原糧產業的戰略地位轉變。
按照“摸清基礎、分類鑒選、專營銷售、更新品種”的要求,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收集整理全省目前農業生產中的釀造原糧種植主推品種。根據全省高粱種植早熟區、中晚熟區進行分區鑒選,確定主栽釀造品種[6],并同步開展適宜機械化生產的釀造高粱新品種選育,實現品種更新換代。同時,高粱釀酒業是高粱產業中最具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7]。
根據清香型白酒、濃香型白酒和醬香型白酒的釀造品質需求,由汾酒集團牽頭組織開展品種專用釀造性的試驗,以確定不同風味名酒的適宜釀造原糧品種和釀造原糧新品種的選育指標,并支持其獲得優良品種的專營權。鼓勵山西全省釀造原糧生產企業與相關科研單位,積極開展適宜機械化生產釀造高粱品種選育指標體系制定[8]和配套高產優質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研究[9]。積極構建“釀酒企業+科技院校+科研單位”的產學研聯盟,支持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和汾酒集團聯合申報國家高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按照“發揮優勢、組織有序、集中連片、安全高效”的要求,以山西全省現有釀造原糧種植區域為基礎,圍繞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的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強力推進忻定盆地、晉中盆地、呂梁山地和上黨盆地四大釀酒原糧片區建設,促進優勢產業向優勢產區集聚,建設5~10個666.7 hm2規模化、標準化、綠色、有機認證的優勢釀酒原糧生產基地。
扶持釀酒原糧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特別是以大型釀酒企業為依托成立的原糧基地建設公司。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四大片區發展釀酒原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種植規模最少為666.7 hm2)。支持鼓勵釀酒原糧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購買、租用、流轉的形式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10];建立“公司自主管理”、“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公司+農戶”、“公司+政府+農戶”等形式多樣的基地自建和共建模式;建立和完善釀酒原糧產業化利益連接機制,鼓勵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穩定釀酒原糧產、供、需的關系。
注重實施釀酒原糧品牌戰略,圍繞“專糧專釀”目標,培育2~3個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品牌釀酒原糧,并努力培育成山西省、中國著名商標,促進品牌釀酒原糧的產業化。推動四大片區釀酒原糧生產的標準化建設,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要求[11],積極申請基地認證,并加強對釀酒原糧質量安全檢測[12],建立從田地到產品的完整監測溯源體系。按照有關規定,對獲得“著名商標”、“知名商標”和“省、市名優產品”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科研院所給予獎勵。
狠抓國家加大“三農”投入的機遇,發改委、科技廳、農業廳、財政廳等涉農部門要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資金投向,積極謀劃釀酒原糧基地建設、釀酒原糧新品種選育、配套栽培技術和提升釀造品質技術等相關基建和科研項目,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力度,支持釀酒原糧產業發展。按照渠道不變的原則,整合支農資金、扶貧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科學技術經費等項目資金[13],重點用于扶持釀酒原糧產業化經營,集中扶持釀酒原糧666.7 hm2標準化基地、釀酒原糧專糧專釀加工項目以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等。
通過設立5個年度連續專項扶持資金的方式,解決釀酒原糧產業起步階段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建設所需要資金問題。連續5 a由省財政廳安排年度釀酒原糧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6 000萬元,主要用于龍頭企業新建、技改、擴建等固定資產的貼息以及釀酒原糧產業化基地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種子購置補貼、農機具補貼、基地農田培肥補貼、原糧收購價補貼、農民技術培訓和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的扶持。
落實好國家有關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稅收扶持政策,并根據山西省釀酒原糧產業化實際,制定出對釀酒原糧生產重點龍頭企業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所得稅征免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從事釀酒原糧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發、666.7 hm2標準化基地建設的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按有關規定給予稅收免征或優惠。
山西省內各商業銀行特別是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等涉農銀行,要增加扶持釀酒原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綜合授信額度[14],在信貸規模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扶持,為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提供貼息或免息貸款,特別是在規模化流轉土地方面進行大力支持,切實解決釀酒原糧666.7 hm2連片基地建設中存在購地、租地資金籌措難的問題。
由地方政府協助釀酒原糧企業或合作社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并加強管理和服務,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15],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規模效益,實現釀酒原糧生產的標準化、規模化和專用化。
省、市國土資源部門對釀酒原糧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經營所需的建設用地,要在省下達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內予以優先安排、優先報批、優先供地。對從事釀酒原糧種植和流通臨時性用地,不涉及建成永久性建筑的用地,可不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參照臨時用地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市、縣各職能部門要切實落實國家有關優惠政策,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為配套[16],積極扶持釀酒原糧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發展。電力供應部門要大力支持釀酒原糧生產基地建設,凡涉農產業用電應按農業生產用電對待,享受農業用電電價。水利部門要加大釀酒原糧生產基地的配套水利設施建設,優先安排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其他相關部門也要根據自身職能特點,全力支持釀酒原糧產業化發展。
加強對釀酒原糧產業化工作的總體規劃與督導,強力推進釀酒原糧產業化項目建設進程。全省涉農部門要按照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在產業基地布局規劃、扶持政策制定發布、多方利益關系協調、規范市場有序競爭等方面搞好協調聯動,形成推進釀酒原糧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合力,共同支持和促進全省釀酒原糧產業化發展。
按照釀酒原糧四大片區發展目標,由基地所在市縣政府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實際,合理督導安排釀酒原糧基地建設項目,按“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合理做好市域、縣域內釀酒原糧基地建設中長期規劃,組成由農業副縣長任組長的項目實施小組,分步實施,狠抓落實,達到基地集中連片、管理標準一致、收購價格穩定,力促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要把釀酒原糧產業化建設作為振興山西省傳統釀酒業的重要抓手,積極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開展宣傳報道,尤其要重視對龍頭企業典型、合作社領路人、種糧大戶標兵等方面的宣傳報道。同時,項目實施執行月分析、季調度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加強日常督導檢查,嚴格年終考核,對被評為釀酒原糧產業化建設先進單位的予以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單位給予通報批評,強力推進釀酒原糧產業化建設進程。
[1]孫美紅,柳青山,白文斌,等.發展釀造高粱,推進名酒名醋產業升級[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9):997-999.
[2]白文斌,張福躍,焦曉燕,等.中國高粱產業工程技術研究的定位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1):107-110.
[3]暢紅周,郝登明,孟治軍.山西省釀造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山西農經,2012(5):44-48.
[4]嚴福忠,成慧娟,馬尚耀,等.赤峰地區高粱育種基本目標與設想[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2):91,101.
[5]馬尚耀,嚴福忠,成慧娟.高粱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2(6):8-9.
[6]馬尚耀,孟繁盛,王蘊玉,等.高粱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分析及群體遺傳參數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9(2):7-9.
[7]盧慶善,丁國祥,鄒劍秋,等.試論我國高粱產業發展:二論高粱釀酒業的發展[J].雜糧作物,2009,29(3):174-177.
[8]盧峰,呂香玲.高粱基因組學研究進展[J].華北農學報,2008,23(增刊):149-152.
[9]杜江洪,張立媛,王顯瑞,等.赤峰地區旱地高粱高產栽培技術模式[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5):102.
[10]白乙拉圖,塔娜,包春光,等.通遼地區發展高粱產業前景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17.
[11]焦少杰,王黎明,姜艷喜,等.黑龍江省高粱產業技術需求[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6):38-39.
[12]史紅梅,宋旭東,李愛軍,等.高粱產業化生產如何與現代農業機械相結合[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4):307-309,356.
[13]石莎,李晉陵,申潞玲,等.山西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模式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8):896-898,916.
[14]李杰林,侯履謙,李有華,等.小雜糧是山西“兩區”開發的優勢產業[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1):3-7.
[15]徐娥,周瑞東,韓文清.巴彥淖爾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現狀及改進建議[J].華北農學報,2007,22(專輯):138-140.
[16]蔡碧凡.浙江休閑農業3類典型經營模式比較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6):3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