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普
(黃河科技學院,河南鄭州450006)
2012年9 月,為鼓勵大中城市郊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部署,農業部首次出臺了《加快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指導性意見》。作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的鄭州市,2013年5月也出臺了《關于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計劃在未來3 a內,在原產地打造10個667 hm2以上特色農業示范區,力爭到“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雖然鄭州市具有相對較為優越的農業基礎,但相對于國內都市農業發展較快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鄭州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任重道遠[1]。
生產功能是都市農業最基本的功能,是利用其地理位置、市場優勢為城市居民生產提供各類農副產品,滿足都市居民不同層次的物質需要。都市農業是農業產業活動的一種類型,只有具備生產性、經濟性,才能存在和發展。如我國香港地區,占消費量2/3的家禽和1/2的蔬菜是由都市農業提供;美國都市農業的產值占美國農產品總產值的1/3以上[2-3]。都市農業就近生產,可以減少儲運成本和損耗,以優質獲得較好的市場價格,滿足都市居民消費需求。
隨著都市生活節奏加快、亞健康狀態增多,城市居民更加需要休閑放松。節假日的增多給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閑時間,都市農業的存在為居民提供了休閑空間。都市農業讓人們可以親近自然,放松身心,欣賞自然景色和田園風光,離開塵囂,恢復調整身心疲勞,同時還可以接觸民俗民情和農耕文化,增添知識和無窮的樂趣。市民通過參與農耕作業、親自采摘,體驗收獲的喜悅,達到休閑的目的[4-5]。同時,都市農業還可以通過教育農園等形式,向城市青少年傳播農業科技文化知識及操作技能,培養辛勤勞動、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等,發揮教育功能。
都市農業作為都市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保護自然生態、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代大都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到處是鋼筋水泥,廢氣、垃圾、噪音等公害致使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都市農業可以營造優美宜人的農業生態景觀,充當城市的藩籬和綠化隔離帶,防止市區無限制地擴張和攤大餅式地連成一片[6-7]。作為“都市之肺”,都市農業可防治城市環境污染,改善自然條件與環境,建立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村和諧的生態環境。
大都市在科技、資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都市農業借助都市經濟實力、科技基礎和人才優勢,可以在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高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優質、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探索有益的經驗,成為向周邊廣大農村地區輻射先進農藝和綜合農業技術的科技輸出中心,充分發揮現代都市農業的示范、展示與輻射、帶動作用,更好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8-9]。
鄭州城市圈包括鄭州市8城區及周邊的中牟縣、滎陽市、鄭州機場航空港區、新鄭市、登封市、鞏義市、新密市7個衛星城鎮,共15個單元。早在2002年,鄭州市就制定了《河南省鄭州市環城“都市型”現代化農業規劃》,首次提出按照圈層布局重點發展綠色蔬菜、花卉苗木、種子種苗、優質水果、環城生態林、綠色奶業、水產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八大支柱產業的發展思路;2005年制訂了《鄭州森林生態城總體規劃》,突出強化農業生態功能、服務城市發展的作用;2010年,又制定了《鄭州市蔬菜產業發展規劃》、《鄭州市花卉產業發展規劃》、《鄭州市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和《鄭州市現代漁業發展規劃》等產業規劃,突出強化保障省會城市“菜籃子”供給的要求,這一系列政策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和需求也變得更加強烈。目前,鄭州市城鎮居民對食品的消費逐漸由低蛋白、高脂肪為主轉向高蛋白低脂肪為主,由原糧消費為主轉向副食消費、精深加工的糧食消費為主;對農業的需求結構也由單一農產品提供向食品、文化、生態復合體供給格局轉變,消費需求質量不斷提高,需求結構不斷優化[10]。同時,伴隨著近年來食品問題的頻繁曝光,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各界最關心的議題,尤其是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食品更成為首要關注點,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更加迫切,這些對都市農業向綠色、環保、安全等方向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圈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對農業需求結構的轉型成為鄭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009年鄭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綜合評價指數為0.49,而北京市這一指數為0.72,顯然鄭州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明顯差距[11-12]。近年來,鄭州市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取得了一定進展,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類觀光休閑農業景點和項目發展到400多個,其中,特色農業節會18個,集生產展示、科普教育、觀光休閑、采摘體驗、餐飲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景點44個,有5家觀光休閑農業園被確定為國家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但整體上,觀光農業產值占農業收入的比例較小,都市農業功能較單一,農業的休閑服務功能尚待進一步開發;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滯后,交通不便,消費項目配套不完善,園區服務不到位等,阻礙了現代都市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19世紀初德國政府就為每戶市民提供一小塊荒丘,市民用作自家的小菜園,實現蔬菜生產自給自足。19世紀后半葉,德國正式建立了“市民農園”體制,由地方政府提供小塊公有土地或向農民租地,用于出租給市民種植花草、蔬菜、果樹等。其主旨是從建立健康社會的理念出發,讓住在狹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1983年后德國市民農園更加突出為都市居民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功能,經營方向相應地由生產導向轉向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度假。市民農園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體驗農耕樂趣、提供健康食物、開展休閑社交、美化綠色環境及提供退休人員或老年人消磨時間的場所。德國的市民農園模式強調農業旅游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均衡協調。
日本是一個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的島國,經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城市擴張迅猛,城市周邊地區的地價不斷上漲。由于日本土地屬于私有制,為保留土地以達到增值的目的,一些農戶不愿過早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于是一些繼續耕種的土地在大廈林立的城市內保留了下來,形成了星星點點的耕地。目前,日本的都市農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內,即東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是一種兼顧經濟、社會、生態功能的發展模式,其特點為:一是呈點狀和片狀分布,二是蔬果生產占主導地位,三是園藝生產設施先進,四是都市觀光、休閑、體驗農業成為都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歷來就是一個注重農業發展的國家,到1970年,僅美國東部就有500處以上的休閑農場,都市和農村相互交叉,融為一體,農業如網絡一樣分布在城市群之中。美國都市農業采用農場與社區互助的組織形式,參與市民農園的居民與農園的農民共同分擔成本和風險,分享盈利。農園盡最大努力為市民提供安全、新鮮、高品質且低于市場零售價格的農產品,市民為農園提供固定的銷售渠道,雙方互利共贏,在農產品生產與消費之間架起一座連通的橋梁。美國都市農業占美國總面積的10%,其生產的農產品價值已占美國農產品總價值的1/3以上,極大加強了農民和消費者的關系,是一種以經濟功能為主、注重農民和消費者關系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13]。
由于鄭州市人口較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必須發揮都市農業的多元化功能,選擇以生產功能為主,兼顧生態、社會服務、輻射等多功能發展的模式。鄭州市都市農業首先應發展以生態農產品供應為主的生態農業,通過大型蔬菜、果園、水產、畜禽養殖等基地項目建設,實現綠色種養,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態消費需求[14]。其次,大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整合沿黃河灘農業區、邙山旅游區、河灘濕地保護區的生態旅游資源,發展集現代蔬果采摘、畜禽水產品采購、母親河體驗和生態教育為一體的都市鄉村休閑旅游綜合體。再次,進一步挖掘特色農業,建設和發展特色農家樂旅游村,發展特色農業節慶項目。目前,二七區櫻桃溝村特色農家樂旅游村已基本形成,二七區櫻桃節、滎陽石榴節、新鄭的紅棗文化節等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由于環境污染、農藥、化肥、殺蟲劑、激素飼料和轉基因工程技術的出現,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鄭州市城鎮居民對食品安全需求的提升,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供安全食品,已成為都市農業生產功能中的核心問題。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態農業的產物,包括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這三大類食品像一個三角形,底部是無公害食品,中間是綠色食品,頂部是有機食品。政府應大力引導和推動“三品”的發展,分區域、分層次加快推進“三品”的認證,選擇一定比例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優先發展為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充分發揮行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吸引和培植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參與“三品”開發。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將實用的綠色有機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方法教給農民,整體上提升從業者的素質和科技水平。
現代都市農業的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經營主體的推動。首先,應大力培育都市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其次,應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化水平,完善其管理制度,加大對農民合作組織成員的培訓,切實提升其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的能力。再次,農業經營主體應深入研究都市居民的消費需求,發掘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休閑觀光項目,增強服務能力,拓展服務內容,打造特色競爭優勢。
近年來,鄭州市政府在都市農業發展上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還需要從4個方面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一是深化對都市農業的認識,增強政府管理層、規劃部門及社會各層對其功能與作用的認識,將規劃落到實處,提升引導和服務能力;二是加大都市農業用地保護力度,合理規劃城市用地和都市農業用地,加快推進土地流轉;三是加大對都市農業的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各類支農惠農項目資金,合理利用農業、水利、土地開發等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幫助經營主體發展都市農業;四是積極培養都市農業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造就一批適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史佳林,黃學群.京津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比較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8,14(5):71-75.
[2]王景紅.簡論都市農業的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 [J].價值工程,2012(2):132-133.
[3]王麗彬,孫瑞艷,黃國清.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其趨勢[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5):20-24.
[4]王高檜.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赴北京學習現代農業的考察報告[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1):28-30.
[5]李瑞芳.現代農業視角下的創意農業發展對策 [J].河南農業科學,2010(10):126-129.
[6]張傳偉,趙黎明.創意農業對現代農業發展重要性的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5):26-28.
[7]劉志,谷勇.節水型都市種植業發展思路探討[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5):87-88.
[8]陳麗娜,孫國興,劉會想.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 支撐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2):35-37.
[9]張兆敏,趙陽,任子君.河南省農業科技園區運行機制初探:以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為例[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8):126-129.
[10]王秀紅.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產品設計 [J].河南農業,2012(24):63-64.
[11]高春雨,邱建軍,尹昌斌.鄭州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評價與模式選擇[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1):18-23.
[12]田彩云,郭心義.現代農業背景下京郊觀光休閑農業產業提升研究 [J].山西農業科學,2009,37(7):7-10.
[13]蔡建明,楊振山.國際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及其借鑒[J].地理研究,2008(2):362-374.
[14]楊儀青.都市農業發展的模式及途徑探析:以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1(1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