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順義區天竺鎮衛生院(101312)張蘊濤 吳佳穎
腦動脈硬化是指腦血管有動脈硬化的病理形態學的改變。主要病理形態學的改變包括脂質代謝障礙、血流動力學改變、動脈壁本身的變化等。老年人發病率較高。通過對60例腦動脈硬化癥患者進行檢測,同時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供大家參考。
1.1 病例選擇 從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從我院收治的病例中,選取臨床確診為腦動脈硬化癥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8例,平均年齡65.2歲;女性32例,平均年齡64.8歲;年齡最小者52歲,最大者84歲,其中小于60歲者8人,61~75歲者41人,75歲以上者11人。經顱多普勒檢測結果無1例正常。異常率為100%,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
1.2 方法 采用深圳市德力凱公司生產的EMS-9EBX2P型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發射頻率為2MHz。囑受檢者平臥位、閉目、放松。用2WHz探頭經顳窗分別探測雙側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后動脈,囑患者俯臥位或側臥位經枕窗探測雙側椎動脈、基底動脈,用探頭檢測的同時,仔細觀察頻譜圖像,聽音頻及各項脈動參數和包括搏動指數,阻力指數,收縮/舒張流速比值等,選取穩定準確的經顱多普勒頻譜圖像,凍結并打印書寫結果,以便對結果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
2.1 腦動脈硬化的經顱多普勒形態學異常對檢查結果分析發現,60例受檢患者中,20例可表現為收縮峰S2大于S1,S2與S1融合呈圓鈍形,平均年齡為67歲;40例表現為收縮峰S1極陡值、尖銳,S2不明顯,舒張期末血流速度降低,甚至等于零,平均年齡為69歲。
2.2 頻譜脈動參數增高 在所有接受檢查的60例患者中,頻譜脈動參數增高率為100%。
2.3 血流速度的改變 檢查結果發現,60例受檢患者中,舒張期末流速均減慢,收縮期流速增快者為18例,收縮期流速減慢者為28例。
腦動脈硬化可有不同的頻譜形態學改變,在檢測中應注意鑒別診斷及其程度的判斷。單純S2大于S1,S2與S1融合呈圓鈍形,不伴有舒張期流速減慢及脈動參數正常者不能診斷為腦動脈硬化,而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大,腦血管彈性減退所致,屬于正常生理現象[1]。如果搏動指數,阻力指數,收縮期/舒張期流速比值(S/D)其中2個指標以上超過正常范圍或搏動指數超過正常范圍,而且出現于多支血管或所檢全部血管中,結合頻譜形態及臨床可診斷為腦動脈硬化。僅有頻譜形態學改變,不伴有收縮期流速增快或減慢者為輕度腦動脈硬化[2]。在頻譜形態學改變的基礎上同時伴有單支或少數幾支血管收縮期流速的增快(血管狹窄的現象)為中度腦動脈硬化。如果頻譜形態呈典型的高阻波形,各項脈動參數明顯增高,收縮期流速明顯增快或減慢,為重度腦動脈硬化的經顱多普勒表現。
腦血管疾病目前已成為除心臟病、癌癥之外的第三位死亡病因,腦動脈硬化伴有腦供血不足者常為缺血性腦卒中及腔隙性腦梗死的病因,伴有腦血管狹窄者常易誘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3]。必須在臨床上予以重視,盡量做到及早發現,適時治療,以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綜上所述,腦動脈硬化是腦血管有動脈硬化的病理形態學的改變,包括脂質代謝障礙、血流動力學改變和動脈壁本身的變化等,進而影響大腦供血。腦動脈硬化患者在經顱多普勒檢查時可有不同的頻譜形態學改變。而在患者發生腦血管狹窄時常易誘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嚴重者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檢測中應注意鑒別診斷及其病變程度的判斷,確保對腦動脈硬化患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適時治療,防止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