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參氣象水文局門診部(100081)許天興 孫艷艷 丁江魯
男性患兒,4個月。足月順產,混合喂養,產前及出生后多次經婦幼保健院檢查未見異常,評價為發育良好。出生后嬰兒食欲好、睡眠好。患兒家族中無肝炎、結核等傳染病史,亦無明顯遺傳缺陷史。
2012年7月15日上午,該患兒家中有朋友帶一個6個月大幼兒在其家中做客,兩小兒開心玩耍,相互攙扶嬰兒腋下站立時,兩人高興得上竄下跳,且家長還不停地逗弄孩子。下午客人走后不久,患兒開始不停地哭鬧,家長認為是孩子想睡覺或餓了,就給予相應的安撫。但患兒稍安靜后仍舊哭鬧且煩躁不安。家長給予繼續安撫時嬰兒出現嘔吐,嘔吐物為腸內容物,嘔吐后哭鬧仍不止且出現面色蒼白。此時家長給筆者打電話咨詢,描述了患兒種種表現,筆者聽后立刻告訴家長這是急腹癥,建議家長立即到醫院就診。
急診兒科醫生排除了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后,立即將患兒轉到小兒外科,經X線、B超、抽血化驗等檢查后,醫生確診該患兒為“大網膜疝引起的絞窄性腸梗阻”。在醫院治療期間,患兒曾一度出現休克昏迷癥狀,病情危急,遂住院準備手術,術前準備時又發現患兒貧血(Hb僅5.6g左右),經專家緊急會診后,次日零點左右對患兒實施了小腸切除術。術中醫生發現該患兒大網膜發育不良(大網膜上有一個小洞)。由于患兒過度嬉戲,導致小腸進入該洞后發生絞窄,無法自然還納從而引發絞窄性腸梗阻。由于家長一般不會想到發生腸梗阻,未引起足夠重視,手術時患兒小腸已壞死78cm,只能予以切除。但由于患兒體弱,不能耐受長時間的腸吻合手術,因此暫時不做一期縫合。半個月后患兒痊愈出院。
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部位,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縫隙進入一部分,稱為疝。疝多發于腹部,以腹外疝多見。而腹內疝則是由臟器或組織進入腹腔內的間隙中囊內而形成的,如網膜縫疝。嬰幼兒大網膜發育不全屬先天性疾病[1],在產前或出生后的各項體檢中不易被查出。因此,家長應密切注意孩子的細微變化,尤其是嬰幼兒。
“哭鬧”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表現。凡有相應的機體內源性刺激、外源性刺激或精神上的沖動都可引起哭鬧,尤其在嬰兒尚無語言表達能力時,“哭”就是嬰兒表達要求的一種方式。“哭鬧”大致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哭鬧是一種本能性反應,多屬于生理性的。常不表示機體有異常的改變。相應的是新生兒在重病時常有不哭、不吃等表現。嬰兒因饑餓、身體某處不舒服或受到強大的刺激均可引起哭鬧。在經過詳細的檢查而未發現病理狀態時,需考慮喂養不當、饑餓或護理問題。但有時可見在大便前哭鬧,系因腸蠕動加劇所致。臨床上有時遇到一些以嬰兒夜啼為主訴,而日間一切正常,體格檢查也未見異常。這種情況一般是白天生活睡眠不規律或護理不當,或睡前游戲過度,興奮緊張或夜間不能按時睡眠或衣被過厚等造成。
病理性哭鬧是指任何疾病凡是能引起小兒身體不適或疼痛的都可能出現哭鬧不安,有時其他臨床癥狀尚不明顯以哭鬧為早期所見。如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顱內出血,常有音調高,發聲急的腦性尖叫,這種尖叫通常提示患兒可能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應做進一步檢查。嬰兒時期因骨縫未閉合,顱壓增高的體征往往不明顯。②消化系統及營養缺乏癥。各種腸道感染或消化不良時,可由腸痙攣、腹痛而引起哭鬧。如伴有脫水則哭聲無力或嘶啞,急腹癥如腸套疊可引起陣發性突然嚎叫不安[2],伴臉色蒼白、出汗等癥狀。佝僂病及手足抽搐癥患兒常煩躁不安、易驚、好哭。營養不良小兒常好哭且煩躁,哭聲無力。③其他常見病。各種疾病引起高熱時,小兒因個體差異而呈現不同反應。有些可能會表現精神萎靡或引起高熱驚厥,有些則表現哭鬧不安。患呼吸道感染時,鼻塞不適也會哭鬧。新生兒應檢查背部、臀部有無皮膚壞疽,嬰兒應檢查有無中耳炎及皮膚感染等。此外,蟯蟲感染常為夜間小兒哭鬧的原因之一。
因嬰兒哭鬧一般不引起家長的注意,鑒于此病例的慘痛教訓。望廣大家長們在嬰兒出生后,既要掌握科學喂哺知識,又要善于學習識別一些嬰幼兒常見急癥的相關知識,保障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