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大興中醫院(102618)康純
糖尿病胃輕癱屬于糖尿病常見慢性合并癥,雖然是胃動力障礙但并無機械性梗阻,包括胃排空延遲及極度延緩相關的胃動力紊亂[1]。該病具體體現在功能性的消化不良綜合征。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胃排空遲緩,餐后腹脹、早飽、惡心等消化道癥狀[2],西醫在治療該病上研究較多,因此研究其中醫藥治療具有現實意義。
1.1 臨床資料 從我院2010年3月~2011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中隨機選擇62例,參照WHO咨詢委員會的臨時性報告標準,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少食即飽、惡心等各種胃排空延遲表現。將這些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糖尿病病史4~13年,年齡43~72歲,平均52.4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4~73歲,平均52.6歲;病程2.5~15年。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中醫藥療法:砂仁、木香、半夏、陳皮、人參、茯苓、白術、甘草;氣虛患者加黃芪,而陰虛患者加沙參、麥冬、山藥;氣滯患者加檳榔及藿蘇梗;每一劑煎藥2次,大約為400mL,分兩次服[3]。對照組口服莫沙必利5mg,每天3次;兩組均控制血糖及原發病治療。兩組均以1個月作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之后評定療效。
1.3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中兩組都采用樣本均數比較t檢驗與χ2檢驗,而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1 治療標準 顯效:患者所有的癥狀都消失,上消化道的徹透胃潴留液也消失,一年之內沒有復發;有效:所有癥狀明顯被緩解或者完全消失,上消化道的徹透胃潴留液也消失,但是一年內再次復發;無效:癥狀沒有明顯改善,上消化道的徹透胃潴留液也未消失。
2.2 治療結果 治療一個月后,治療組顯效1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7.50%;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63.33%。兩組統計結果應用Ridit分析,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1)。
糖尿病患者日久或失治就可能患上胃輕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納差、痞滿,甚至出現嘔吐,在中醫上屬于“痞滿”、“消渴”范疇,病機上主要表現是以脾胃虛弱為本,食滯、氣滯為標,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日久發生消渴陰虛,加之飲食上不節而損傷脾胃,或氣滯血瘀,胃中脈絡發生痹阻導致脾運無力及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造成[4]。《千金翼方》中指出:食不消而食即氣滿,必然導致胃痹。故在治療上長時間服用西藥,極易損傷脾胃,造成氣虛失運,津虧氣耗,因此氣虛屬于糖尿病主要病機。多采用生姜、人參、白術等中藥進行治療。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了砂仁、木香、半夏、陳皮、人參、茯苓、白術、甘草等中藥,起到了健脾生津之功效[5]。針對糖尿病胃輕癱的病機,達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因此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療效,得到了滿意效果。雖然臨床上也應用西藥,但因西藥都具有一定副作用,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糖尿病所造成的胃輕癱及神經病變,僅僅起到治標而已,且遠期療效也不佳,故不是最佳選擇。因該病治療過程比較長,用藥繁雜,因此許多患者不能真正重視,治療也很懈怠,導致治療依從性比較差。所以在辨病和辨證的基礎上,在用藥上一定要力求輕清,防止患者犯虛虛實實的病癥,反復發作[6]。
本文通過兩組相同患者采用中西醫藥治療,在一段時間內對其療效進行觀察和統計,相比之下中藥治療胃輕癱具備明顯優勢,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