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縣人民醫院,山東鄒平256200)
與傳統的股動脈途徑相比,經橈動脈途徑(TRA)冠狀動脈介入手術(PCI)具有并發癥少、患者痛苦小及術后可不制動等優點,已經成為許多心臟中心PCI治療的首選途徑。目前,普通J形導絲、泥鰍導絲是造影時臨床常用的引導器械。2008年11月~2012年8月,我們對比觀察了普通J形導絲、泥鰍導絲在經TRA行PCI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經TRA行PCI治療者130例,其中男102例,女28例;年齡35~76歲,平均57歲,術前常規行Allen試驗評價橈動脈、尺動脈側支循環情況,無肝腎功能不全、出血等禁忌證。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90例和B組40例。
操作方法:穿刺時選擇右側橈動脈,取腕橫紋近端3~5 cm橈動脈平直處為穿刺點;Seldinger法穿刺橈動脈,用5 F左右冠共用導管(日本TERUMO公司)1根行冠狀動脈造影。A、B組分別應用0.035英尺普通J形導絲(美國麥瑞公司)、泥鰍導絲(日本TERUMO公司)引導操作導管到達升主動脈根部,如血管走形迂曲、普通J形導絲不能通過,則改用泥鰍導絲。記錄導管到達升主動脈根部時X線曝光時間、改用泥鰍導絲例數,以及導絲相關并發癥,如痙攣、腦血管栓塞、心律失常、前臂張力性血腫等。
結果:A組 X線曝光時間為(22.51±6.35)s,明顯短于 B 組的(37.62 ±5.75)s,P <0.05。A 組 5例因血管走形扭曲,J形導絲不能到位改用泥鰍導絲。A組痙攣 5例(5.6%),B組痙攣 2例(5.0%),兩組比較 P >0.05。兩組均無腦血管栓塞、心律失常、前臂張力性血腫等并發癥。
討論:1989年,Campeau等[1]經 TRA 完成了人類第1例經冠狀動脈造影,證明了TRA完成冠狀介入操作的可行性。之后,隨著術者經驗和技術的提高以及介入器械的改進,經TRA的PCI逐漸被人們接受。目前,臨床證明經TRA的PCI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2],但其也存在一定的技術障礙。例如,操作者技術要求較高,術者學習曲線較長;橈動脈管徑較股動脈細、走形易迂曲等,以及由于解剖變異導致的入路失敗等。這些因素往往會導致經TRA介入治療的失敗。Valsecchi等[3]報道,橈動脈迂曲率達3.8%。另外,經TRA如操作不當還會導致一些并發癥,如橈動脈痙攣、前臂血腫、橈動脈閉塞等。因此,在多數的心臟中心,通常應用泥鰍導絲使導管到位。但是超滑導絲容易進入分支血管,且力量反饋差;操作不慎易損傷分支血管,導致血管穿孔、前臂血腫、骨筋膜室綜合征,甚至出現誤入腦血管導致腦血管意外,誤入冠狀動脈出現冠狀動脈損傷,誤入心室出現心律失常、心室穿孔等嚴重不良反應,因此需要全程透視。這就延長了X線曝光時間,增加了患者及術者接受的輻射量。而J形導絲屬頭端纏繞鋼絲,且有J形彎頭,導絲力量反饋直接,不易進入分支血管,且頭端支撐力較泥鰍導絲更強。當操作導管難以到位,需要更大支撐力的導絲打開導管彎曲時,泥鰍導絲頭端支撐力小,須更換J形導絲。在多數患者,操作J形導絲均能順利使導管到達升主動脈根部,而不易進入分支、腦血管、心室等。正是基于這個特點,筆者在操作J形導絲時,不用全程透視。如無明顯阻力,先將導絲送達腋動脈位置,再透視下送導管到位;如有阻力,則透視下調整導絲方向,多能使導管順利到位。這可明顯減少X線曝光時間。如導絲阻力大,不能順利通過,則更換泥鰍導絲,但這只占患者的6%,絕大多數能使導管順利到位。兩組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本組資料表明,與泥鰍導絲比較,普通J形導絲在經TRA行PCI治療中能明顯減少曝光時間,不增加并發癥發生率,因此應用 J形導絲更安全、更實用。
[1]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plast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89,16(1):3-7.
[2]金烈,鄭新玲,陳航,等.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血管并發癥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24(6):473-474.
[3]ValsecchiO,Vassileva A,MusumeciG,etal.Failure of transradial approach during cornary interventions:Anatomic considerations[J].Cathet Cathet Cardiovasc Intervent,2006,67(7):870-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