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第201醫院,遼寧遼陽111000)
患者男,36歲。于2011年6月17日于衛生隊健康體檢發現血小板減少,自述血小板50×109/L,未明確診治,來我院血液科門診復查。患者無肝腎疾病及可引起冷凝集、高脂或血栓前狀態的各種疾病。患者自述無任何不適癥狀,查體無皮膚出血點、淤斑、牙齦出血、鼻出血等陽性體征。用EDTA-K2抗凝管抽取患者肘靜脈血2 mL,充分混勻。以BECKMAN COULTER公司的HMX型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對標本進行測定,計數血小板為65×109/L。對標本進行涂片、瑞氏—姬姆薩染色,干燥后鏡檢,發現血小板體積正常,少數散在分布、多數呈簇狀聚集;紅細胞、白細胞形態正常、均勻分布。推斷患者儀器法測定血小板減少實際為假性減少,遂以手工法采指血20μL,用1 g/dL的草酸銨稀釋液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手工計數,血小板為166×109/L。手指采血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后觀察血小板呈正常的均勻分布,驗證了血小板的大量聚集為離體后發生,患者儀器法測定血小板減少實際為假性減少。查找原因,檢查標本外觀,未發現微小血絲或血塊。詢問患者采血過程順利,采血后顛倒混勻及時、充分,可排除此類原因導致血小板聚集。以37℃溫育標本15 min后測試,血小板計數仍然減少,馬上涂片染色鏡檢,血小板堆積分布現象未見緩解。排除冷凝集因素影響的同時也可排除由于血液標本與抗凝劑混勻時間過短導致的血小板形態變化對結果的影響。此時高度懷疑為EDTA依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EDTA-PTCP),即以枸櫞酸鈉抗凝管以1∶9對患者采取肘靜脈血。充分混勻后用血細胞分析儀對標本進行測定,計數血小板為71×109/L。涂片行瑞氏—姬姆薩染色,干燥后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血小板聚集現象未有緩解。其他凝血試驗結果均為正常,尿常規無血尿、便潛血陰性,各項生化、免疫指標也均無異常。
討論:本例患者無任何影響血小板減少的病史、癥狀,查體無陽性體征,血小板手工計數結果正常,其他實驗室檢查亦都正常,故推斷其為特殊體質影響的假性血小板減少。
導致血小板計數假性減少的原因主要有:①采血速度慢、采血過程不順利、血液對抗凝劑的比例過高。②標本室溫下放置時間過短,EDTA-K2作為抗凝劑時會使血小板形態發生變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離端向外伸展形成絲狀偽足相互纏繞,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體,使血小板計數結果偏低。隨著時間延長(一般約30 min),EDTA能使血小板偽足回縮到胞質內,使相互纏繞的血小板解散。③血小板體積偏大,體積偏大的血小板被誤認為是小紅細胞而不納入血小板計數范圍。④高脂、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可引起血栓前狀態的各種疾病,由于血液凝固因子活性增強,纖溶性減低,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部分患者甚至在體內就形成微聚集狀態而引起假性血小板減少[1]。⑤冷凝集,為一種溫度依賴性抗體所致,在一般室溫條件下出現凝集,37℃條件下無此現象。⑥藥物的影響,如長期使用抗生素、奧氮平、地高辛、雙氫克尿塞、甲基多巴等。⑦高鎂血癥,高濃度的鎂離子有類似鈣離子的生理作用,通過改變血小板內CAMP水平而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計數假性降低。⑧EDTA-PTCP,臨床發生率極低,0.09% ~0.21%[2]。未發現其有何病理及生理意義,也未發現與特殊藥物的使用有關。EDTA導致血小板聚集的原因與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種隱匿性抗原有關。目前EDTA-PTCP以引起廣泛關注,并多有報導改用枸櫞酸納抗凝劑后可糾正[3]。但又有報道稱存在多種抗凝劑依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癥換用枸櫞酸納抗凝無法糾正[4,5]。
本例患者可排除以上①~⑦項因素。關于EDTA引起的假性血小板聚集,本例改用枸櫞酸納抗凝后血小板聚集未能糾正。此患者是對多種抗凝劑依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還是血液中尚存在其他機制使離體后的血小板產生聚集有待進一步探討。
[1]李六紅,李文海.血液分析儀計數干擾因素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11):1739-1740.
[2]Yoneyama A,Nakahara K.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 differentiation from true thrombocytopenia[J].Nippon Rinsho,2003,61(4):569-574.
[3]沈愛東,王永亮,熊梅.EDTA引起假性血小板減少1例[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5):394.
[4]周小棉,鄒曉.假性血小板減少癥研究進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9):1065-1067.
[5]李寶琴,張永珍,張麗,等.抗凝劑致血小板計數偏差的原因探討[J].河北醫藥,2009,31(20):2817-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