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培 高金柱 苗 青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病科,北京,100091)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接受中醫治療,中醫藥在美國的發展也迸發著朝氣與活力。中醫藥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但對于僅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人來說,西醫才是他們一開始就接觸到的傳統醫藥。在美國,中醫藥只被看作是外來的醫藥,被視為是補充與替代醫學的一部分。中醫藥在美國的發展尚有很大的潛力值得我們去挖掘。
中藥作為中醫治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緊緊地與中醫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理論相連。然而中藥在美國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當然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針對中藥材的功效、安全性及合法性的考慮。中藥的成分復雜,根據西醫的理論,關于中藥藥理的研究一時難以攻克。
1.1 中藥在美國的發展背景 隨著針灸在美國的發展,中藥也開始受到美國人的青睞。約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藥物,其中80%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服用中藥。全美有各種中藥店和含中藥的保健品店12000多家,年銷售額達20多億美元。在美國知名度比較高的美洲中醫學院附設診所每年平均接待2000多名患者,其中90%是白人。在美國,草藥類膳食補充劑的銷售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市場渠道來完成,主要包括天然保健品商店,食品、藥品及大眾市場(Food,Drug,and Mass market,簡稱“FDM”)零售商,大型商場及便利店、郵購、廣播及電視直銷,網購、網絡化或多層次營銷公司、衛生工作者(如針灸師、按摩師、自然療養師、部分傳統醫師)等。
1.2 中藥在美國的立法情況 美國與中醫藥相關的主要聯邦法規如下:1906年《控制假藥聯邦藥法》;1938年《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1966年《恰當包裝與標簽法》;1987年《處方藥品上市法》;1990年《營養標簽與教育法》;1994年《美國國家針灸法》;1994年《膳食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2002年《食品企業注冊管理條例》;2003年《建立與保持記錄管理條例(草案)》;2004年《植物藥研制指導指南》;2007年《補充和替代醫學產品及FDA管理指南》。中醫產品在超市銷售這一現象表明在美國中藥更多地被認作是一種膳食補充劑而非藥品。根據美國膳食補充健康和教育法案,中醫藥被限定在膳食補充劑的范疇。根據這項法案,生產商不能聲明某種膳食補充劑能夠治療某種疾病,只是說通過科學研究,對身體的某些結構或器官有改善和保健作用。這種定性從某種程度上就限制了中醫藥作為藥品在美國市場的發展。而相關專家認為中醫藥作為膳食補充劑更易進入美國市場。總之,中醫要想以藥品的身份進駐美國看來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針灸作為最早被美國人承認并接受的中醫療法,它的獨特魅力和神奇的功效一直在美國得到關注,并持續升溫。
2.1 針灸在美國的發展背景 針灸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為廣泛應用的醫療方法。它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國。1971年,當紐約時報記者James Reston寫了有關中國針刺麻醉的報導后,針灸在美國變得廣為人知。除了開始主要用于治療疼痛癥狀,如頭痛、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神經痛、手術后疼痛等,也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如癌癥、血液病、哮喘等等。目前全美有20多個針灸醫療中心從事針灸治療和研究,研究項目有200多項,所治疾病數十種。規模較大的中醫、針灸學校現有20多所,有40多個中醫針灸學會或基金會,創辦近10種中醫、針灸雜志,并在不同地區召開了一些國際性中醫藥或針灸學術會議,交流研究成果。全美現有30多所中醫針灸學院,其中加州就有十幾所,這些學院都是民間社團或私人舉辦。學院在校生最多達500多人,最少僅幾十人,學生來源主要是華裔,也有相當數量是非華裔。
2.2 針灸在美國的立法情況 針灸的立法在美國歷經了探索期、立法規范前期,完善立法期3個階段。1)探索期:該期是以富蘭克林·貝奇(Franklin Bache)1826年發表的第一篇針灸臨床報道環球中醫藥為標志的。該文的作者亦是美國著名科學家和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 inFrank lin)的曾外孫。他在當時著名的《北美醫學和外科雜志》(《North American M edical and Surgical Journal》)上首次報道了針灸對腰背痛和其他關節痛的療效觀察。2)立法規范前期:上個世紀70年代,尼克松訪華時,隨行記者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普利茲獎獲得者)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新聞,闡述了他在中國體驗針灸治療的親身經歷,醫生用針灸緩解了他的急性闌尾炎術后疼痛和其他癥狀。從此,掀起了一股美國的針灸熱。3)完善立法期:上世紀80年代初,許多針灸的相關組織相繼成立,包括中醫公會(AAAOM)。另外具有代表的組織有:成立于1982年的針灸與東方醫學大學理事會(CCAOM)和針灸與東方醫學認證委員會(ACAOM)。這些組織保障了針灸在美國的立法、教育及針灸師的權利。目前,無論是從針灸醫師的人數,開設針灸科的醫院、診所,還是就診的人數來看,針灸在美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持續加快。
回顧中醫藥在美國的發展,展望美好的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從近幾年來的文獻報道來看,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第一,以教育為先導,開拓中醫之路。當今美國中醫藥教育的現狀及其主要的4種教育形式,分別為中醫學院教育、醫學院內的中醫教育、西醫師的中醫繼續教育課程、NIH中醫博士后教育。美國現有60余所中醫藥、針灸學校和學院,可以頒發中醫證書。這就為中醫培養人才,拓展中醫之路打下了基礎。但隨之也有很多問題暴露出來:教育制度不夠完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教材質量問題等等。
第二,以研發為支撐,加大投入力度。中藥的療效毋庸置疑,但如何打入美國市場仍需狠下功夫。美國國家中心業已資助了幾十項中醫中藥的研究課題,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目前日本、韓國等都在中藥領域不斷開拓進取,聯合跨國企業、公司拓展中草藥市場。作為擁有得天獨厚條件的我們更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把握住機會,將純天然綠色的中藥材帶入美國市場,甚至是世界市場。
第三,以溝通為橋梁,搭建合作平臺。美國中醫藥專業學會理事長李永明博士說,中醫學包含了許多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因此中醫西進很容易引起東西方文化的沖突。比如,語言就是一個很大的障礙。許多中醫使用的語言,即使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多數中國人都覺得高深莫測。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愿意甚至主動了解中醫中藥,預示著中醫藥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我們可采取很多合作方式:構建國際信息交流平臺,加強企業的文化品牌建設,開展中醫藥教育,傳播中醫藥文化。
第四,以療效為目標,建設人才隊伍。無論是中藥,還是針灸,要想立足于世界市場,必須有高的品質,才能取得好的療效。針灸的療效是最為美國人所接受的,然而中藥的療效就不容樂觀。由于缺少嚴格的對照、沒有真正的隨機分組等問題,不能證明其確實有效。涉外師資隊伍建設是發展海外中醫藥事業的關鍵,現在突出的問題是高水平的中醫英文不行;英文好的往往對中醫又不精通,有的甚至不會看病,以致涉外中醫藥教學人才奇缺,這一問題也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