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繼輝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1 概念 通常認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職教育理念下,以社會需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辦學條件,在特定時限內,為學生達到職業人才要求所預設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較為穩定的施行模式,主要解決高職教育“培養什么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問題。
1.2 基本特征 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多年來畜牧獸醫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結合畜牧產業的發展和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畜牧獸醫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2.1 多樣性。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教育多樣性的前提,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不同動物養殖場、飼料獸藥生產加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層次、規格、類型不一。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與專業特點,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構建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需要。
1.2.2 實踐性。畜牧業屬于第一產業,其生產性與技術性較強,培養的畢業生要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與行業聯系密切,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生產性實訓實習基地,吸納優質教學資源,采用理實結合、工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消化知識,提升技能,學會工作,提高綜合職業能力。
1.2.3 基層性。職業教育面向行業,面向生產,面向基層,應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的學生,其工作地點和服務對象多數是遠離城鎮的養殖場和鄉村養殖農戶。
1.2.4 職業性。高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一線技能型應用型專業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強化職業道德,明確培養目標,針對學生特點,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1.2.5 時代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高等職業教育要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自覺承擔服務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建設的責任,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把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及時充實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尋求適合畜牧獸醫類高職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路徑。
人才培養目標和所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人才培養模式是為達到人才培養目標并符合其質量規格而建立的。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畜牧獸醫分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經過認真分析和反思總結,認為高職畜牧獸醫類專業應構建“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在201年全國召開的高等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四個合作’為主線,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高等職業教育”的精神,并經過探索實踐而提出來的。這一模式從人才培養的定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和人才培養途徑等方面都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指導思想,也符合畜牧業生產實際以及學院的實際辦學情況。經過探索與實踐,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職畜牧獸醫類專業特征的人才培養途徑。
2.1 科學合理地調整設置專業 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構成要素,直接影響招生、培養、就業和教育質量評估,大專業、多方向的專業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趨勢。畜牧獸醫類專業的調整與設置應在市場調研基礎上,與行業專家一道認真分析、準確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依據畜牧業內部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行業技術領域內崗位群整合,針對學校的辦學條件,改造調整畜牧獸醫類專業,注重專業口徑與專業方向的設計,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方向,形成以畜牧、水產、飼料、獸藥、加工產業的生產實際為需要的專業結構體系,既要考慮學生今后職業的遷移和工作方向的轉移,又要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要求的多樣性。專業方向使專業具有不同的側重面,既可充分利用專業內部共享課程、師資、實訓條件等資源,又有利于教學建設與規范管理,同時也能滿足就業崗位與市場變化的需要。
2.2 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它包括知識、能力及素質培養的目標,可將其分解為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人才培養。
高職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合理定位應趨向于地方化、行業化和基層化。應通過走訪行業內的企事業單位,與從業人員座談,密切與企業的合作,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分割理論和社會分層理論為依據,遵循高職教育的職業性、行業性和高技能性,找準高職畜牧獸醫類專業人才在區域經濟和畜牧行業發展中的位置,科學合理地進行定位,使畜牧獸醫類專業人才得到全面發展,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設需要,適應畜牧業生產、管理、銷售及服務第一線的需要,應具有畜牧獸醫類專業必備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勝任生產、管理、銷售及服務等崗位的工作。
2.3 以專業技能為切入點構建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決定專業的基本架構,是人才培養模式及人才培養活動的實質性要素,是體現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課程體系設計應注重各課程與教學環節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課程標準,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有效對接,讓學生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使人才培養的質量更貼近行業的實際需要,以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構建是畜牧獸醫類專業建設與改革的重點與難點。為滿足社會和企業的多樣化的人才需要,應根據畢業生就業去向、就業崗位轉移與職業發展,確定專業培養方向與專業技能,以專業技能為切入點構建課程體系,針對企業的不同需求,搭建課程結構。按照就業崗位應具備的素質、知識與能力要求,建立動物養殖、疾病診治、技術營銷、生產管理等知識為主線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應按照職業活動的實踐需求優化重組,體現以職業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活動為紐帶的特點,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將課程體系分為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教學課程、職業方向拓展課程和素質教育課程五部分。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尺度。專業課程應注重針對性與實用性,應將專業技能和素質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采用模塊化課程進行職業方向培養,讓學生在一年級挖掘出職業樂趣,期待成為畢業生;二年級建立職業認同感,渴望成為從業者三年級形成職業歸屬感,立志成為行業和企業接班人。
2.4 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知識與勞動的結合,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結合。
畜牧獸醫類專業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階段是與多家農牧企業組建了“訂單培養班”實行訂單培養,該種形式針對性強,用人企業到學校為學生作專題講座與宣傳,為學生提供生產性實習實訓場所并指導學生進行生產實踐活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與廣度需拓展加深二階段是加強行業與企業的聯系,與企業共建教學科研與就業基地,雙方共同投入,在校內和企業分別建校內外教學實訓科研基地,有效整合并共享校企雙方的優質教學資源,達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目的,實現了專業與產業的有效對接。三階段選擇重點發展且有一定合作基礎的現代畜牧企業共建豬產業學院,成立“專業學院理事會”,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完成教育教學,共享教育教學資源,共同考核評價學生,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此階段進一步探索了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實現了校企緊密合作,創新了校企合作的機制體制,切實提高了教學質量,增強了辦學活力。
學校與企業共同作為育人的主體,彼此深度交融,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如何深化“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企業與學校各自應有的功能作用。首先應解決企業經營活動與學校教學活動之間的矛盾,以調動企業與學校共育人才的熱情與主動性,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確保職業教育的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是企業生產工作的進展與學校教學內容的進度安排不一致的情況下,應處理好“產教結合”與“工學交替”中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的轉換關系,保證工學結合、理實結合和產教結合的順利實施,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得到有效鍛煉,以提高其就業創業能力。
為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雙元互動”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應注重調查研究,積極加強與教育和畜牧主管部門、行業協會與企業的溝通聯系,依靠行業指導,構建校企合作、互動雙贏的長效機制,主動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明確雙方職責,保證畢業學生學以致用用其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