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50040)韓延華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150036)王明明
女性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昏厥者稱為痛經[1],可影響生活和學習工作,對身心健康不利。筆者臨床觀察,用婦科再造膠囊治療虛寒兼血瘀型痛經60例,療效滿意。
1.1 診斷標準及分級 參考《中醫婦產科學》[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寒凝血瘀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經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胸脅乳房脹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痛經癥狀評分標準見附表。痛經程度標準:重度:痛經癥狀積分在14分以上者;中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13.5分;輕度:痛經癥狀積分在8分以下[4]。
1.2 一般資料 60例痛經患者均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門診患者,年齡12~40歲,病程2個月~10年;重度19例,中度36例,輕度5例。已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痛經患者。
1.3 治療方法 予以婦科再造膠囊。藥物組成:當歸(酒炙)、香附(醋炙)、白芍、熟地、阿膠、茯苓、黨參、黃芪、杜仲(鹽炒)、三七、益母草、丹參、川芎等。重度痛經患者:平時予以婦科再造膠囊4粒/次,早晚2次口服,經前10d予6粒/次,3次/日口服,經期不停藥;中度痛經患者:經前15d予以婦科再造膠囊4粒/次,2次/日口服,經前7d予6粒/次,3次/日口服,至月經干凈為止;輕度痛經患者:在經期疼痛時予以4~6粒口服,2~3次/日,腹痛消失則停藥。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服藥2~3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治愈:服藥后積分恢復至0分,經期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變。
3.1 臨床療效 觀察60例虛寒兼血瘀型痛經患者,治愈35例(58.33%),顯效14例(23.33%),有效8例(13.33%),無效3例(5%)。總有效率95%。治療時間,最短3d(一個月經周期),最長4個月。
3.2 毒副作用 每粒膠囊含生藥0.41g,觀察期內未出現過敏、中毒等不良反應。
痛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原因多樣,病理也較為復雜。中醫學認為,痛經的病位在子宮、沖任,病機歸于“不通則痛”與“不榮則痛”。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而泄溢,沖任二脈氣血急驟變化,易受致病因素的干擾,加之體質因素的影響,導致子宮、沖任氣血運行不暢或失于溫煦,不通或不榮而痛。現代醫學將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我國29個省市調查結果顯示痛經發生率為33.19%,其中原發性痛經30.06%。原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繼發性痛經指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痛經。原發性痛經的發生,是由于經期子宮內膜和血液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引起子宮肌肉的強烈收縮,子宮內壓增高,同時子宮內血管痙攣,血流減少,造成子宮缺血、缺氧,使子宮進一步處于攣縮狀態而產生痛經[5]。婦科再造膠囊具有養血調經,補益肝腎,暖宮止痛的功效[6]。方中當歸、香附、川芎、元胡、阿膠等藥物補血疏肝止痛;三七、丹參、益母草、牛膝、元胡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艾葉、小茴香溫經散寒而止痛;黨參、白術、黃芪、茯苓等益氣養血;杜仲、肉蓯蓉、山茱萸、續斷補益肝腎。綜合全方,婦科再造膠囊標本兼治,善治寒、熱、虛、瘀不同證型的痛經。同時,現代藥效學實現表明,婦科再造膠囊具有調節女性內分泌水平,鎮痛抗炎,抑制子宮平滑肌的收縮等作用。其中當歸揮發油成分對子宮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同時還具有抗炎鎮痛的作用;香附中三萜類化合物具有鎮痛作用、抗炎、抑制子宮收縮的作用;白芍中富含芍藥苷具有鎮痛、抗炎、解痙的作用,甘草含有的類黃酮成分是平滑肌收縮的抑制劑,白芍甘草合用,可抑制子宮收縮;阿膠、杜仲、白術、黨參、黃芪補血、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筆者臨床觀察體會,本藥治療痛經,標本兼顧,與西藥單純解痙鎮痛藥相比,具有副作用小,療效顯著,不易復發的優點,適合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