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忠奇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基于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與企業對人才需求不符的現狀,企業對職業素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鑒于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的不同特征,實踐中人們“重技能,輕素養”的一貫認識,以及對于課程與教學目標定位的認識不同(如專業課教師負責培養技能,公共課、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活動承擔職業素養培養的任務),使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分裂培養的溝痕愈來愈深。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僅僅通過學校是不夠的,社會企業的配合尤為重要。企業界也逐漸認識到,要想獲得較好職業素養的人才,企業也應該參與到大學生的培養中來,這也使得職業素養培養成為了校企雙方共同的目標。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學生在校學習理論和在企業生產實踐交替進行,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用結合的合作培養模式,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共同搭建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平臺,打造適應社會企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職業素養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職業素養》中將職業素養定義為: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顯然,職業素養就是在職業生活中通常要養成、具備的修養,即通過學習和實踐,具有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知識、素質和技能的總和。概括地說包含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四個方面。當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以理論性的校內培養為主,學校里老師開設相關的職業素質與道德課程、職場的模擬等等,這些以往進行職業素養教育與培養的方法和手段已經落伍了,培養效果不是很好。職業素養的養成是個動態、不斷發展的過程,職業素養培養對于職校生的重要意義在于:職業素養培養是企業對于人才素質的現實要求;職業素養培養是促進職校生職業能力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職業素養培養是職校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1)將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專業與課程之中。第一,探索建立突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和課程體系。學校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應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第二,探索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為核心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通過教學評價,發揮對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導向作用,優化課程教學方案,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第三,探索構建以學生職業素質為中心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建立新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參照國家職業標準,以學生職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職業素質為中心。通過運用職業功能分析方法,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和考核評價方式。在建立新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中,高職院校應當突出過程考核,確立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動態監測學生職業素質水平。
以專業課程教學為主要載體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一方面,開設專門課程,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企業文化專題教育。另一方面,重視學科教學滲透,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時要結合學科教學的內容有意識地融入職業道德、企業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在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接受到企業文化教育。課內教學活動中積極推行項目教學法,鼓勵班組內相互協作,發揚團隊精神,共同完成學習項目;有意識地將企業文化融合滲透到學生課外活動中,學校校園文化活動體現職業文化,實現與企業文化的互動與對接。
(2)融企業管理模式于生產性實訓教學模式之中。工學結合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形式,通過相應的實習實訓以及頂崗實習來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在職業實踐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是學生掌握生產過程的技能的根本方法,也是實踐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徑。6S管理是現代企業采用的一種較為成熟管理模式。在遵循學校教育管理規律的基礎上,在實訓教學場所、車間等地方可以按6S管理標準和要求,努力營造企業氛圍與融合企業管理方法于教學過程以及管理之中。二是管理形式。按照企業的架構構建班集體,讓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體會到企業的存在,感受企業文化氣息。
(3)以校企文化融合,營造職業素養培養立體環境。首先,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比如將與企業相關的競爭、質量、效益、服務等職業意識和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等職業道德直接與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競賽、演講,甚至是標語、標牌制作相結合,輔助于企業優秀人才的學術報告、與優秀員工座談等形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態度培養的環境。其次,將企業的管理、制度文化直接嫁接到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文化里面,引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養成自覺遵守企業要求的習慣。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交匯在一起,通過有效的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和校企文化優秀因子的融合,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親歷優秀的企業文化,培養自身的職業道德、意識和態度。
(4)以校企共同進行產品研發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校企共同進行產品研發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設置相應研發項目,組成相應學生社團。每個項目的研發中,學校都設置有相對應的社團。各社團通過了解本行業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為新產品的研發出謀劃策,及時通過校園簡報和展覽等形式,以點帶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二是將產品研發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激發學生創新的動力。高質量的就業、成功的創業都是和先進的技術水平相聯系的。在研發新產品的過程中,讓學生切身體驗創新過程的快樂,體會創新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白創新對他們今后就業、創業的影響,激發他們創新的動力。
校企合作能夠為職業素養培養的實施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使高職學生直接接觸企業、社會的時間得到增加,空間得到拓展。而規模較大、管理規范的企業的微觀環境,即制度環境、文化環境、人際環境等,相對來說要優于復雜的社會宏觀環境,它作為學校和社會間的中介環境,也作為學生全面社會化的一個緩沖過渡環境,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起著獨特的作用。
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參加實際工作來考察自己能力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提高自身適應環境能力的機會。學生們親臨現場接受職業指導、經受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開闊了知識面,擴大了眼界,增強了職業意識。總之,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方面,高等職業教育不能閉門辦學,必須加強與企業、市場的溝通與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1]鄧志革.,劉明星.實踐“學校+公司”校企合作辦學新模式,培育“四位一體”高素質技能型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0).
[2]孫衛平,龔小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