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誠慧/文
中心—外圍理論是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Raul Prebisch)1949年5月向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遞交的《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報告中提出的。時至今日,這一理論對于理解目前歐盟危機中的諸多政治經濟現象仍具有指導意義。借助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對近期危機中歐盟的新動向做一番梳理。
中心—外圍理論認為,由于技術進步及其成果在世界發生和傳播中的不平衡性,世界經濟被分為兩個部分,即“大的工業中心”(發達國家)和“為大的工業中心生產糧食和原材料的外圍”(發展中國家)。在這種格局下,外圍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與中心國家出口的制成品相比,存在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趨勢,因而兩者在國際分工和國家貿易上所得的利益是不平等的。
這種中心—外圍的格局不但存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存在于特定區域內部。20世紀60年代,中心—外圍理論的概念被引入區域經濟學。按照這種理論觀點,任何區域系統內,資源、市場、技術和環境等區域分布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外圍(落后地區)相對于中心(發達地區)的區域性差異是很難自然消除的。但是,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區際人口的遷移能夠對生產要素的流向產生影響,并且隨著市場的擴大、交通條件的改善和城鄉互動的加快,中心與外圍的界限會逐步消失,最終通過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推動區域經濟逐漸向一體化方向發展。
自1957年《羅馬條約》簽訂以來,歐盟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逐步提高了地區的一體化程度,內部成員國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進步,并且通過凝聚集體的力量,實現了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更多的訴求。然而,這種良好的趨勢在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后出現了停滯甚至逆轉。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區一體化組織,在經濟危機不斷深化的情況下,歐盟既無法在內部逐漸消除國家、地區之間的差異,也未能在外部實現國際貿易的公平互利。中心—外圍的格局在歐盟的內部和外部的政治經濟生活中依然清晰地保留著。
歐盟整體的發展并不能掩蓋歐盟內部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在經濟發展態勢總體平穩上升的情況下,這種不平衡并不會帶來隱患。但是一旦經濟出現衰退,對有限經濟資源的激烈爭奪就會引起對歐盟體制的質疑進而危及歐盟的存續。在這種情況下,中心國家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自身的利益,就需要利用歐盟本身的一些制度框架迫使外圍國家接受不利的條件,使得歐盟內部的地區差異不斷加大。這具體表現在:
第一,中心國家緊緊掌控著歐盟體系的制度工具,不會容忍領導權分散、旁落于外圍國家。歐盟成立的基礎在于德法的和解,因而在歐盟的發展歷程中自然形成了德法主導的局面。作為歐盟內部的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德法占據了利益格局中的優先地位,并且按照經濟力量決定政治地位的思維習慣為歐盟內其他國家排定等級位置。
在建立歐元區之初,為了維護在經濟和貨幣聯盟中的核心地位,德國政府放棄了馬克,并要求歐盟其余國家的中央銀行按照德意志聯邦銀行的模式改建并接受德國的經濟、金融和貨幣體制,以及德國提出的保證貨幣聯盟的正常運轉的制裁程序。此外,德國還要求按德意志聯邦銀行模式建立歐洲中央銀行,提議以法蘭克福作為歐洲中央銀行行址。這些要求都變成了現實。

塞浦路斯議會2013年4月30日以微弱多數批準了塞浦路斯政府與歐元集團達成的100億歐元救助協議。當天,抗議者在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亞議會外舉行示威,要求議會不要通過救助協議。
2013年初,在歐元集團主席繼任者人選問題上,西班牙財政大臣的提名遭到了德法的聯合反對。在歐元區內部,歐元集團主席、歐洲央行行長、歐盟委員會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是解決歐盟經濟危機的 “三駕馬車”。在德法看來,歐元集團主席應該由經濟運轉狀況良好的債權國家擔任,而不是像西班牙這樣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最終,在德法的堅持下,歐元集團主席由荷蘭財長迪塞布洛姆接任。對于這一結果,西班牙表示強烈反對,但是德國樂于看到在應對債務危機方面與其保持同步的荷蘭政府官員上任,法國也認可讓這位與總統奧朗德同屬社會民主黨系的人士引領歐元集團,西班牙的反對無濟于事。
第二,在擺脫經濟危機的發展思路上,中心國家與外圍國家存在著重大分歧。2013年3月14日,歐盟春季峰會上出現了“促進增長”與“財政緊縮”的激烈爭論。在慘淡的經濟現狀下,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歐國家力主以“經濟增長”為重,放松“財政緊縮”的鐐銬,認為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低迷的就業率才是擺脫危機的正確道路。然而,北歐國家如德國、芬蘭、比利時等保持著較為平穩的經濟狀況,希望歐盟繼續貫徹“財政緊縮”的大方向,優化經濟結構,縮減政府開支。默克爾甚至表示,財政緊縮和提高經濟增長并不對立。
兩大觀點的對立凸顯出歐盟內部南北差異在不斷加大。事實上,希臘、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國的經濟競爭力一直低于德國等北方國家,歐元區的建立并未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反而使其更加惡化,“這是歐元體系出現問題的原因”(格林斯潘)。德國、荷蘭等北方國家擁有較高的儲蓄率,通貨膨脹水平相對較低,而南歐國家儲蓄率普遍較低。統一使用歐元后,德國棄用馬克采用匯率相對較低的歐元,出口大幅受益,競爭力變得更強。但希臘、意大利等國加入歐元區后無法再通過貨幣貶值保持競爭力,加之歐元匯率相對較高導致其單位產出成本上升,競爭力大大受挫。
2013年初,歐盟委員會在《就業與社會發展2012年度報告》中指出,持續多年的經濟危機和2012年出現的經濟衰退使歐洲的失業率攀升至11%,創近20年來新高。其中,希臘、西班牙、塞浦路斯、愛沙尼亞和愛爾蘭等國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出現下滑,而德國、波蘭、法國等北歐國家由于就業市場和福利體制相對運行良好,家庭可支配收入反而有所上升,兩者間的差異更加突出。正如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所說:“在歐盟國家內部,好的成員經濟活力是差的成員經濟活力的兩倍。”
第三,在應對危機的措施中,中心國家更多依據國家經濟規模、地緣政治等因素加以區別對待。目前解決塞浦路斯危機的方案就體現出利益著眼點的問題。塞浦路斯是一個人口只有100萬的小國, GDP約為175億歐元,僅占歐元區GDP總量的0.2%,但該國位居歐亞地理要沖,并擁有可觀的天然氣資源和發達的離岸金融業務,銀行業資產規模約為GDP的8倍。受2012年希臘債務危機的波及,塞浦路斯銀行業損失慘重,政府不得不向歐盟申請救援100億歐元。相較于歐盟對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等重災國的救援,塞浦路斯所需規模雖然不大,但是考慮到塞浦路斯同俄羅斯關系極為密切,歐盟擔心對塞救援的最終獲益者是俄羅斯,因此向塞浦路斯政府提出了極為苛刻的救援條件,要求塞浦路斯銀行向儲戶征收存款稅,從中籌集58億歐元才能獲得歐盟的救助。這一條件遭到了民眾的強烈反彈,迫使國會最終否決了存款稅。然而歐盟仍然態度強硬地向塞浦路斯下最后通牒。可見背后的政治因素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經濟考慮。
第四,在接納新成員的問題上,中心國家更多考慮的是自身經濟利益問題。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新成員國廉價勞動力加重了老成員國的就業壓力;成員國越多,整合起來就越困難,較為富裕的老成員國的責任壓力就越大。自2007年歐盟接納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之后,歐盟擴張的腳步明顯放緩。加入歐盟之后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很長時間內也沒有取得申根地位,這等于限制了新老成員國之間人員的自由流動。
幾年前歐洲經濟危機開始顯現時,德法等國就認為,向中東歐國家敞開門戶有欠考慮,新的成員國拖累了老成員,所以要暫緩對待申請入盟的國家。克羅地亞經過六年的艱難談判,終于獲準在2013年7月1日加入歐盟,成為歐盟內第28個成員國。黑山、馬其頓及塞爾維亞已經獲得歐盟候選國的地位,但是鑒于巴爾干地區國家錯綜復雜的歷史及現實問題,歐盟擴張必將是一個艱辛過程。
目前歐盟27個成員國中只有17個國家使用歐元,而且個別國家在希臘債務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刻曾經考慮退出歐元區,這引發了人們對于歐元體系的質疑。目前歐盟已經批準拉脫維亞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拉脫維亞是2012年歐盟內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雖然經濟規模不大,但是它的加入能夠起到提振歐元區內市場信心的作用。在英國與歐元若即若離、南歐國家債務纏身的情況下,德法需要有更多歐盟國家加入使用歐元的隊伍,放射出歐元體系正常運轉的積極信號。
自由貿易原則是指,經濟當局取消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和障礙,使經濟體內外產品在市場上處于平等地位,展開自由競爭與交易。歐盟作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本應踐行自由貿易的原則,促進世界貿易的開展。但是危機當前,歐盟更多采取了謀求自身貿易利益最大化的措施,落入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窠臼中,這不僅不利于維護國際貿易的良性發展,而且還會影響歐洲經濟的復蘇進程,導致雙輸的局面。主要表現在:
第一,歐盟謀求與美國建立大西洋自由貿易區,體現出歐美共同主導世界經濟的意圖。近日,歐盟與美國準備敲定關于正式啟動歐美自貿協定談判的聯合評估報告,這份協定完成就意味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將就此形成。一方面,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促進歐洲和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融合,提高大西洋兩岸的產業效率和效益,將創造更多的貿易、投資和就業機會及巨大的經濟收益。歐洲和北美也將“重新樹立起在世界經濟中明確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也會妨礙公正開放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歐美兩大集團一旦聯合起來,不管其開放度如何,都會在客觀上形成與多邊貿易體制對峙甚至凌駕于其上的局面,削弱多邊貿易體制的職能和威信。
第二,歐盟頻繁利用WTO的一些規則對中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實現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霸權。從歐共體與中國正式建立關系起至今,歐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2008年,歐盟在對華貿易中已經出現了1700億歐元的逆差。在歐盟經濟陷入低迷、失業高企的情況下,歐盟著眼于短期利益,希望通過反傾銷稅和高標準技術壁壘等貿易保護措施減少中國產品的流入,這是最近幾年歐洲與中國的貿易糾紛持續增多的根本原因。
2012年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涉及金額高達1300多億元人民幣,是迄今最大規模的貿易訴訟,直接影響中國近40萬人的就業。調查將在2013年6月初做出初裁。事實上,這種反傾銷稅的手段即便不被裁定為對WTO救濟措施的濫用,最終也會對歐盟本身的太陽能產業帶來重大打擊,嚴重違背了國際貿易“雙贏”的原則。在技術壁壘方面,歐洲國家對進口產品制定極其細密的標準和要求。這類技術型貿易壁壘明確針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受到歐盟立法的保護,實施手法隱蔽,很難被視為簡單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中國出口企業只有選擇加大技術投入或是干脆放棄歐洲市場。
總體來說,歐盟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個團結與合作的平臺,但是中心與外圍的關系在經濟危機的困境之下陷入了僵化。不采取合適的方法建立共同的價值觀,歐盟整體的發展是難尋出路的。在這個過程中,歐盟也無法成為求同存異的典范,為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維護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