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文
3月26—27日,金磚五國領導人齊聚南非德班,共商合作大計。金磚國家在非洲大陸舉辦領導人會晤,尚屬首次,備受矚目。縱覽德班峰會,可謂成果豐碩,亮點不少。其中,兩點最為耀眼。一是決定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1000億美元規模的金磚外匯儲備庫,表明金磚國家朝務實合作邁出堅定步伐;二是金磚國家領導人磋商之余,還同非盟委員會主席和12個非洲國家領導人舉行對話會,彰顯金磚國家重視非洲的合作伙伴地位。
隨著德班峰會的舉行,國際社會再度熱議金磚合作。金磚國家開展合作,既因迫切的現實需求,又蘊含長遠的戰略意義。不過,金磚國家的合作之路絕非一馬平川。目前,金磚國家雖有堅實的合作基礎,但五國的關切并不完全一致。隨著合作的漸趨深入,差異勢必凸顯,分歧恐難避免。媒體認為,本次峰會期間,五國未能敲定具體合作的一些細節,已經顯示出金磚國家間存在不同認識。總之,金磚國家需要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循序漸進推進務實合作。
3月30—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蒙古。七年前,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純一郎曾到訪過蒙古,雙方達成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共識。國際觀察家認為,日蒙關系之所以不斷提升,原因有二:一是蒙古夾在中俄兩國之間,不愿因地理因素束縛自身手腳,積極推行“第三鄰國”外交;二是日本重視蒙古的戰略地位,青睞其儲量豐富的稀土和煤炭等資源。為了拉攏蒙古,日本不斷加大援助力度。目前,日本已是蒙古最大的國際援助來源國。當年,小泉訪蒙之時大送禮單。這次,安倍同樣沒有空手而去,承諾為蒙古提供42億日元貸款。
日本和蒙古交好,倘若只是出于各自之需,你情我愿,倒也罷了。如果日本非要把第三方扯進來,那么日蒙關系就毫無單純可言了。據報道,除了與蒙古領導人探討加強雙邊經貿合作外,安倍還大談價值觀外交,希望以自由民主、和平、互助三大精神為基石發展雙邊關系,同時強調構建安全保障體系。安倍的這番言談話語,用意何在?日本主流媒體稱,安倍意圖加強同蒙古的關系來牽制中國,這恐怕正是其攜禮訪蒙別有居心之處。
4月5日,朝鮮外務省發出警告,表示無法在4月10日以后保障各國外交官的安全,建議各國使館考慮從平壤撤出外交人員。事發突然,各方一時摸不透朝鮮的意圖所在,半島上空風起云涌。當此危急之際,美國國務卿克里于4月12日踏上東亞的土地,接連訪問韓國、中國和日本。在首站韓國,克里大派定心丸,重申美國作出的安保承諾,稱其具有保護盟友的防御能力。不過,克里言辭用語較為謹慎,沒有為緊繃的局勢火上澆油。
與亞洲國家商談合作,闡述美國亞洲政策,亦是克里東亞之行的重點。訪華期間,克里同中國領導人著重探討如何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以及拓寬兩國合作領域。4月15日,克里又在日本發表演講,提出“太平洋夢”的概念,重新包裝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太平洋夢”旨在以共同的價值觀為基礎,塑造美國和亞太國家之間的伙伴關系,通過強勁、公平、靈巧和公正的增長,實現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相對來說,“太平洋夢”的提法帶有一定的柔和色彩,不像亞太“再平衡”政策鋒芒畢露。雖然如此,增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仍是劍鋒所指。
4月7日,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開幕,全球再次聚焦海南小鎮博鰲。作為一個非官方、非營利、開放性的國際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本次年會共有2000余名來自各國的政要、工商界精英和專家學者出席,舉辦54場論壇活動,涉及區域發展、公共外交、國際關系、企業合作等諸多領域。層級之高,規模之大,議題之廣,均創歷史記錄。這一切,都源于亞洲的不斷崛起和中國的日益發展。
全球化時代,不同區域之間相互交融,休戚與共。亞洲國家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還尋求與其他地區一道發展,攜手前行。正因如此,博鰲亞洲論壇扎根中國,立足亞洲,放眼全球。這次年會,除重點關注亞洲議題以外,還專門設立了非洲、拉美和歐盟分論壇。通過亞洲國家牽線搭橋,各大洲的人士聚集一堂,探討區域和全球性問題,譜寫共同發展的新篇章。博鰲,先是從中國走向亞洲,后又融入世界,正搭建起全球合作的橋梁。
4月8日,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撒手人寰,走完人生87年的風雨歷程。在任期間,因解決英阿領土糾紛而力主發動馬島戰爭,撒切爾被譽為國際政壇的“鐵娘子”。1979年,身為保守黨領袖的撒切爾帶領本黨贏得大選,受命出任首相一職。上臺伊始,她大刀闊斧推行國內改革,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限制政府角色,減少福利支出,打擊工會力量,刺激發展活力。然而,改革在為撒切爾贏得聲譽之時,也為其招致非議,樹敵眾多。執政后期,由于未能廣博人心,撒切爾逐漸在黨內失勢。在1990年,無奈之下辭職。
生前爭議不斷,身后褒貶不一。在支持者看來,撒切爾扭轉了二戰后英國的頹勢,重塑了帝國的大國地位,功莫大焉。也有民眾認為,英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和社會鴻溝,與當年的自由化改革難脫關系。關于她的后事料理,提議“國葬”的呼聲很高,卻不乏反對的聲音。據稱,撒切爾在世之時也婉拒了這一至高的榮耀。最終,英國政府決定以“禮儀葬禮”的規格來送別鐵娘子,比戰時首相丘吉爾享有的“國葬”稍遜一籌。4月17日,葬禮在倫敦圣保羅大教堂舉行,英國女王夫婦罕有地出席,也算備極榮哀。斯人雖已離去,卻留下不休的爭論。是耶?非耶?
4月15日,委內瑞拉大選結果揭曉,查韋斯的繼任者馬杜羅與反對派領導人卡普里萊斯幾乎平分選票,各自獲得50.66%和49.07%的得票率。查韋斯逝世以后,委內瑞拉大選一直鬧得沸沸揚揚。兩大派別的政策主張截然不同,為一決雌雄,均使出渾身解數投身選戰。馬杜羅以微弱優勢勝出,未能讓反對派心服口服。卡普里萊斯陣營不甘心敗選,指責選舉缺乏公正,走上街頭表達抗議,釀成流血沖突。選舉雖已落幕,委內瑞拉的政局卻未隨之穩定下來。
在反對派的質疑聲中,馬杜羅于4月19日宣誓就職,正式出任委內瑞拉總統。可想而知,馬杜羅走上的執政路將異常艱難曲折。如何應對來自反對派的挑戰,彌合日益撕裂的社會,是當務之急。如何改革經濟結構,探索一條均衡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更是棘手問題。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系,改善委內瑞拉外部環境,也是面臨的嚴峻考驗。一些輿論認為,馬杜羅是頭頂“查韋斯之子”的光環而當選。與查韋斯相比,無論個人威望,還是執政手腕,目前的馬杜羅都無法望其項背。未來,委內瑞拉到底走向何方,查韋斯開創的“玻利瓦爾革命”能否延續,皆是疑問。
4月16日,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終點區域發生多起爆炸,舉世震驚。這起連環爆炸共造成三人死亡,上百人受傷,場面慘烈。事件發生后,美國明確將其定性為“恐怖主義行為”。不過,到底是個人報復社會的“獨狼行動”,還是與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相勾連的活動,眾說紛紜。4月19日,波士頓警方將一名嫌犯緝拿歸案,才讓外界多少獲知了一些情況。罪魁禍首,原來是兩名來自俄羅斯車臣地區的移民,其中一位在追捕過程中已被擊斃。至于犯罪的動機,以及是否與恐怖組織有染,仍有待深入調查。
早在兩年前的時候,奧巴馬總統就曾經說過,相較于大規模的恐怖襲擊而言,美國當前最需防范的是個人極端行為,這種“獨狼行動”,危害性強,又難以追蹤。孰料,一語成讖。“9·11”事件以后,美國借“反恐”之名,全球分兵派將,任意部署無人機,耗巨資打造防御體系。然而,這一切并沒有保障國家安全無虞。相反,美國國內安全隱憂不斷上升。在一個標榜自由、開放和公正的國度,國民心理安全防線一次次經受沖擊,豈不值得深思?
目前,圍繞5月的國民議會選舉,巴基斯坦各派勢力正全力備戰。其中,執政的人民黨和在野的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競爭激烈。兩黨之外,其他政治力量同樣躍躍欲試。究竟花落誰家,難以斷言。巴局勢向來復雜多變,安全狀況更是不容樂觀。一旦出現亂局,軍方會否挺身而出,再來一場“救國政變”,尚為變數。新近解散的國民議會能安然無恙任滿五年,壽終正寢,還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這次選舉,因為前總統穆沙拉夫的卷入,變得愈加迷亂。被迫卸任以后,穆沙拉夫雖寓居國外,但并未告別政治,而是伺機重出江湖。大選在即,這位昔日叱咤風云的政治硬漢決定結束四年多的海外生活,回國參加選舉,以圖東山再起。然而,穆沙拉夫的影響力早已不復當年。返國以后,勢單力孤的他,難擋宿敵的群起圍攻,不但失去參選資格,還面臨多項司法指控。4月19日,穆沙拉夫被捕,失去行動自由。一代梟雄,恐將難脫官司纏身的命運。若還能全身而退,安然度過余生,誠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