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麗 劉冬梅 陳萍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云南 曲靖655000)
毛辣蟲(別名刺毛蟲、洋辣子),是刺娥幼蟲的俗稱,多生長于每年的6~11月間[1],其他月份亦有散在。我科門診2008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毛辣蟲毛刺致結、角膜異物156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6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84例,女72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10歲,傷后當日就診21例,1~4d119例,5d以上者16例,其中在其他醫院就診治療未取盡轉我科62例。患者大部分為周邊村民,均有采摘果蔬、收割玉米時明確毛蟲接觸史,6例用手袖揩汗史,癥狀較重的40例,異物入眼后均曾用力揉眼或讓他人試圖取出異物史。
1.2 臨床表現 患者就診時主訴突然異物感、刺痛、癢感、畏光、睜眼困難、眼瞼腫脹或視物模糊,2例出現患側面部紅腫,裂隙燈檢查,可發現瞼緣、瞼結膜面或球結膜、角膜有1根至數根棕褐色針形異物刺入,結膜充血,尾端露于結膜表面者角膜上皮有淺表擦痕,并發角膜炎者角膜呈毛玻璃狀伴水腫,異物取凈后,眼部刺激癥狀均逐漸消失。
1.3 治療方法
1.3.1 將角膜異物按侵入角膜的淺深分為3度[2]:Ⅰ度,異物在角膜前彈力層前;Ⅱ度,異物侵至基質層內;Ⅲ度,異物穿透基質層部分進入前房,但未傷及房內結構者。本次探討的異物均為Ⅰ度和Ⅱ度在裂隙燈下剔出。Ⅲ度及前房異物住院治療,在手術顯微鏡下經角膜緣切口取出。
1.3.2 麻醉方法 囑患者向上注視,一手用棉簽輕壓下瞼,另一手用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滴入下穹隆部1~2滴,壓迫內眥,閉目休息,3~5min滴一次,共2~3次。
1.3.3 異物取出方法 根據病人身高調整裂隙燈高度,以取舒適坐姿,頭部置于裂隙燈托架上,額部緊貼頭架,放大10倍,中檔亮度,光帶大于異物2~3mm,采用直接焦點斜照明法,調整瞳距、焦距,使之達到最佳清晰立體像[3]。如果毛刺位于瞼緣、瞼結膜面,稍露頭的毛刺用系線鑷(角平臺)順著毛刺的方向夾出,較深在的用4.5號針頭輕輕挑出毛刺。侵入球結膜和角膜淺層(Ⅰ度、Ⅱ度),將其輕挑一個小創面,并用針頭沿創面方向輕拔,使毛刺退出一小部分后用角平臺夾出。所有患者均需在裂隙燈下仔細尋找,剔除時間較長,中間應間隙停止,讓患者閉目休息片刻再繼續操作,訴疼痛,可再次滴鹽酸丙美卡因。要細心、耐心,手法輕、準、穩,才能減輕周圍正常結、角膜組織的損傷,安全取出異物。
1.4 結果 156例中,一次性取凈14例,一般1至3根,次日復診眼瞼水腫減輕,角膜透明。其余均有3至40余根,需復診2次以上,最多復診5次才全部取凈,有8例先行結膜毛刺剔除,首診2~3d后待角膜炎癥減輕再行角膜異物剔除。所有病例均安全取出異物,無角膜穿孔、異物異位脫入前房和眼內炎等并發癥。
2.1 術前準備
2.1.1 心理護理 術前耐心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說明異物剔除術的方法和過程及術中配合要點、注意事項。消除或減輕其緊張、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積極配合。
2.1.2 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在點表面麻醉劑1~2次,眼部刺激癥狀減輕后給予生理鹽水或1∶4 000硫酸慶大霉素沖洗結膜囊,擦拭瞼緣及上下眼瞼。六步洗手法洗手,帶無菌手套應用一次性針頭和無菌角平臺,一眼一針,術中疑有污染,立即更換,避免醫院性感染。
2.2 術后護理 術后遵醫囑給予妥布霉素眼膏和重組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眼用凝膠封眼,對于癥狀較重并發角膜炎者球結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mg,視病情全身使用抗生素及口服維生素。囑其注意眼部衛生,不得揉擦眼睛,按時用藥,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麻醉劑作用消失后會有疼痛不適,數小時后可減輕,應按時復診。若有其他不適,可能是身體的毒性反應,應立即就診;若次日后異物感明顯,可能是身體的排異反應,使包埋于深部的毛刺逐漸突出,也應立即就診。告知患者生產勞動中要加強自我防范,有異物入眼時,切忌用手揉眼或自行取出異物,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3.1 刺蛾幼蟲致病過程[4-5],首先為毒刺毛觸刺導致局部皮膚的機械性損傷,接著出現局部皮膚組織中毒,有的伴全身毒性反應,如頭痛、嘔吐及全身不適,繼而出現發疹、發癢、紅暈、水腫等變態反應,導致毒性反應和變態反應相互作用。
3.2 毛辣蟲毛刺細小且脆而易斷,進入眼內組織不易發現,刺入瞼結膜后,僅隱約見結膜下一小灰點,易忽略,侵入角膜后往往被周圍炎癥浸潤所掩蓋,進入角膜內皮層及虹膜面的蟲刺更易被遺漏,如不用裂隙燈檢查,很難被發現[6]。蟲毛的侵入性很強,1~7d后由于身體的排異反應,毛刺毛尖才逐漸突出,故需囑患者異物感明顯時反復就診,徹底取出所有毛刺[7]。正確評估毛刺的位置、方向、刺入角膜的淺深,選擇合適的角度剔除異物;術中嚴格無菌操作,術后預防或控制感染,做好眼部護理,及時復診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證。
[1]秦志輝,李朝品.刺蛾幼蟲致病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7,15(6):420.
[2]溫舉川.角膜異物標記法的研究[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3,25(1):67-68.
[3]李華.裂隙燈取眼角膜異物2160例治療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8):303.
[4]李朝品,秦志輝,韓玉敏.刺蛾幼蟲皮炎的治療研究[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998,11(4):322.
[5]秦志輝,李朝品.刺蛾幼蟲致病性及其皮炎病理實驗觀察[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1998,9(4):297-298.
[6]金先鋒.刺毛蟲眼部損害治療[J].臨床眼科雜志,2002,10(4):368.
[7]史懷英.毛蟲毛刺對瞼板損傷116例診治報道[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