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榮蘭 唐偉 高明煥 楊標 張超 雷彩彬
(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院,河北唐山063000)
腸系膜動脈缺血性疾病是因腸系膜動脈的急性血循環障礙,導致腸管缺血壞死,臨床上表現為血運性腸梗阻。臨床發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誤診率及死亡率均較高[1]。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對26例急性腸系膜動脈性缺血的術后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43~75歲,26例通過CT、立位腹平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為患有急性腸系膜動脈性缺血的術后患者。經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本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良好,住院時間縮短,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降低。
2.1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對腸系膜動脈缺血性疾病知識缺乏了解,多數患者存在恐懼心理。護理人員要經常巡視病房,鼓勵患者表達出自己的心情,根據情況給患者講解此病的知識,配合的重要性,并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
2.2 生命體征的監測 腸系膜動脈缺血性疾病病情復雜,需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護士每30min~1h觀察一次,同時教會患者及家屬自我觀察。
2.3 腹部情況的觀察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傷口疼痛,24h內疼痛明顯,2~3d內逐漸減輕。若腹痛逐漸加劇,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特別是合并心房纖顫等心臟病的患者應警惕再次栓塞的可能,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腹痛的性質、部位,及時發現病情變化。
2.4 腹部按摩 為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于術后6h對患者進行腹部按摩,以臍為中心,避開切口順時針進行,同時沿切口兩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按摩,10min/次,3次/d,動作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以患者能耐受為度。
2.5 營養支持的護理 營養液輸注速度要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原則,使病人有耐受適應過程,一般速度由30ml/h過渡到150ml/h,通過輸液泵泵入,溫度控制在37℃[2],容量由150ml/d過渡到2 000ml/d。
2.6 體位護理 全麻術后去枕平臥6h后改為半臥位,以促進呼吸循環功能的恢復,有利于引流,以減低機體的炎癥反應,提高術后的舒適度。
2.7 早期肢體活動的指導 術后幫助患者活動肢體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3],具體活動措施:術后2h用小枕墊高患者的腳后跟,幫助患者進行雙側足踝運動,為患者按摩腓腸肌、股二頭肌等,按摩方向由遠端向近端,膝關節伸屈運動;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有護士幫助進行第一次翻身,以后每隔2h翻身一次;清醒患者鼓勵主動活動。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急性腸系膜缺血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急性腸系膜動脈性缺血占急性腸系膜缺血中90%以上,病因包括:腸系膜上動脈栓塞、非閉塞性腸系膜缺,血、腸系膜上動脈血栓形成、局灶性缺血[4]。通過對生命體征及腹部情況的細心觀察可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早期發現腸系膜再次缺血的可能,26例患者中5例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通知醫生采取治療措施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腹部按摩及適當的體位護理可引起腸道反射及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術后腸蠕動恢復和肛門排氣時間;早期肢體活動可加快下肢血液循環是預防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通過講解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患者主動配合護理工作,自覺按康復計劃進行鍛煉。對促進患者的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吳再德.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60-461.
[2]高勇,彭南海.圍手術期營養支持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6,3(3):191.
[3]黃淑君.3種方法預防外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0,35(1):154-156.
[4]呂俞敏.缺血性腸病的診治[J].中國消化內鏡,2008,16(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