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榮 王莉萍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浙江 湖州313000)
體位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直立位血壓較平臥位下降20mmHg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腦血管病繼發OH,文獻報道為17.2%和19.1%[1]。且因腦血管患者普遍存在高齡、行動不便、偏癱等因素,對OH的癥狀較易疏忽,易引發意外事件的發生。護理人員應全面評估患者,排除不安全因素,有效避免意外發生,保障病人安全。我科2010年1月~2011年6月,共收治腦血管病患者506例,其中繼發體位性低血壓82例,均對其進行了有效安全護理,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2例,男性58例,女性24例,年齡38~82歲,平均年齡(71±3.3)歲,腦出血35例,腦梗塞47例,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合并高血壓25例,合并高血壓、冠心病36例,合并糖尿病21例。
1.2 血壓測量方法 對能坐起和起床的腦血管患者需監測臥位、站立位血壓,測量前患者平臥>5min,間隔3min,連測右上臂血壓2次,取平均值為臥位血壓,站立位(不能站立者取坐位,下肢下垂),分別1min、3min、7min時測量血壓并記錄取平均值。
1.3 體位性低血壓的診斷標準 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min內,收縮壓(SBP)下降>20mmHg或舒張壓(DBP)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2]。本組82例均符合OH的診斷標準。
1.4 結果 82例患者在住院期間未發生跌倒、墜床、再發心腦血管性疾病等意外事件,患者及家屬對該疾病知識了解和自我防護能力明顯提高。
2.1 安全評估
2.1.1 意外事件高危評估 評估患者跌倒、墜床等意外事件的高危程度,制定“住院病人墜床/跌倒危險因子評估表”,把體位性低血壓作為評估表中的單獨項目。附帶以下任一項目,如曾有跌倒史、意識障礙、視力障礙、活動障礙、年齡≥65歲、體能虛弱、頭暈、服用影響意識或活動的藥物、無人陪護,即列為護理問題,對于具有這些高危因素的病人,醫護人員需給予更多照顧。
2.1.2 心理狀況評估 腦血管病繼發OH表現的是腦血流灌注不足的癥狀,臨床常表現為頭暈、眼花、惡心,甚至暈厥,患者及家屬往往誤以為原有疾病加重,極易產生恐懼、無助、焦慮等不良情緒。因此,要及時評估患者情緒變化,對無法順利表達的患者需注意其面色、神情的變化。
2.1.3 知識狀況評估 本組中文盲8例,小學文化程度52例,初中文化程度10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12例,對腦血管病繼發OH的知識了解甚少。
2.2 安全防范措施
2.2.1 創造安全的病房環境 營造一個安靜、舒適、安全的醫療環境。地面材料防滑干燥,濕性拖地后設警示牌,告之減少不必要走動,病房、走廊、廁所安裝扶手,病房內陳設簡潔、方便,走道通暢。
2.2.2 加強看護,防止跌倒、墜床 對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住院病人高位跌倒告知書,并請家屬簽字?;颊咝枰阕o,并將需要物品放在隨手易取處,及時使用床邊呼叫器,告知床欄使用的重要性。下床時需有人攙扶,穿合適的褲子,并穿防滑鞋。患者離床時,尤其在第一次,應逐漸改變體位,首先讓患者坐起來,適應幾分鐘后,讓雙下肢垂于床邊搖晃,如果這些體位可以耐受,則再幫助患者站立,剛開始時間不能太長,應循序漸進。注意避免腘窩部受壓而影響靜脈回流?;颊唠x床時,床邊應預備椅、凳或其他扶助的設備,以備急需。在體位改變過程中,應詢問患者的感覺,但不能采用誘導性語言,如“您是否感到眩暈”等,應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面色、皮膚潮濕度。若有腦供血不足的表現,則應讓患者平臥。護理人員加強巡視,主動給予幫助。
2.2.3 心理護理 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時,患者會有各種心理反應,如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應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耐心細致地勸導患者,給予鼓勵和支持,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緒。
2.2.4 加強健康教育 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根據個人需求及不同的文化程度因人施教,向患者及家屬講解OH的發病機制與自我防范,以及出現癥狀時的處理方法。改變體位應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再行走。避免突然改變體位,尤其是夜間。如行走時出現頭暈、雙眼發黑,應立即原地坐(蹲)下或躺下,呼叫他人幫助。
2.2.5 做好用藥安全護理 護士應告知患者服藥注意事項,對服用較大劑量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的患者,注意觀察尿量、乏力狀況及心臟傳導等情況,定期監測血壓、心率,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對服用利尿劑降壓的患者盡量白天服用,減少患者夜間起床小便的次數,也可在床邊放置便器;對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盡量避免同時應用利尿劑和α-受體阻滯劑[3]。
2.2.6 做好生活護理 對活動受限的患者,臥床時采用半臥位,床頭抬高5°~20°,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雙下肢鍛煉,以增強下肢收縮強度和肌肉耐力,使下肢肌肉泵維持正常功能,可進行下肢屈曲和伸展運動,每天4~5次,每次5~10min[4]。對有靜脈曲張和血栓性靜脈炎的患者,離床時可穿上高緊身彈力襪,以減少減慢曲張的程度,病情允許時不過分限制鈉鹽攝入,合理飲食,可少量多餐,同時注意進餐時間,避免過飽與飲酒,餐后2h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應避免活動過量。患者應避免直接日曬及洗熱水澡或睡眠時用電熱毯等。避免飲濃茶、飲酒。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高血壓的影響,患者大血管壁硬化,彈性減弱,順應性下降,動脈反射性代償機制變差,加上心臟自律神經功能呈退行性改變,當體位變化時,因重力使血液滯留在低位,心輸出量減少[5];長期臥床患者,下肢肌肉松弛,體位改變時不能通過肌肉收縮增加靜脈血回流量;由于長期服用降血壓藥物,如:鈣離子拮抗劑、利尿劑、α-受體阻斷劑等藥物;年齡和疾病的影響,部分患者進食、進液量不足,導致血容量不足;進餐后食物的消化,可引起血容量重新分布,導致相對血容量不足,以上因素均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
腦血管病患者往往容易合并上述相關危險因素,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在臨床工作中,測量血壓往往采取一種體位,住院患者取平臥位居多,而忽視了坐位、站立位血壓。測量血壓時要注意患者體位改變的影響,重視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是引起醫療事件的原因之一,對腦血管病患者OH進行危險因素的評估并實施預見性護理,密切監測血壓,做好安全護理,能有效防止意外發生,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1]周亞夫,孫承琪,章海燕,等.老年直立型低血壓的檢測和病因分析[J].實用老年醫學,1999,13(1):23-24.
[2]Puisieux F,Boumbar Y,Bulckaen H,et al.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orthostatic blood pressure changes among older adults:the influence of meals[J].J Am Geriatr Soc.1999,47(3):1332-1336.
[3]金蕾.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12):8.
[4]吳曉萍,何方.老年高血壓患者體位性低血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與康復,2007,6(9):615.
[5]李娟,孫寧玲.老年高血壓治療進展[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5,10(4):3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