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寶,侯月娟,張珍娜
(1.諸城市青墩水庫管理局,山東 諸城 262200;2.諸城市郭家村水庫管理局,山東 諸城 262200)
諸城市社企共建清潔型小流域的實踐
周德寶1,侯月娟1,張珍娜2
(1.諸城市青墩水庫管理局,山東 諸城 262200;2.諸城市郭家村水庫管理局,山東 諸城 262200)
諸城市以荒灘、荒水、荒地、荒坡為載體,以土地流轉為依托,以企業開發為主體,統籌規劃,進行水系聯網、生態開發和機制創新,探索培育生態清潔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旅游型“三型合一”的生態農業園區,實現了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村社區經濟建設的同步推進、互利共贏,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諸城市;社企共建;清潔型小流域
諸城市圍繞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在黑龍溝流域進行試點工作,通過土地流轉、社會融資機制,培育成融生態園林區、設施農業區、休閑觀光區“三區一體”,以及生態清潔型、生態經濟型、生態旅游型“三型合一”的大源生態農業園區,構建起“水網、路網、林網網網相通,社區、園區、景區區區互映”的新格局。
大源生態農業園區清潔型小流域位于諸城市西南部的龍都街道,隸屬黑龍溝流域,總面積21.8km2,共有10個自然村,人口11043人,耕地面積1200hm2,經濟林36.67hm2,疏林569hm2,荒嶺坡地340.93hm2,人均耕地0.11hm2,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白堊紀恐龍化石群所在地。大源生態農業園區由山東大源集團和諸城市龍都街道大源社區聯合投資2.8億元共同建設。園區總規劃面積1400hm2,建成區已達1066.67hm2,治理率達到86%,被評為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
2.1 開展治水改土,培育生態清潔型流域
在流域治理中,投資6850萬元,對流域內2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利用廢棄石坑改建成56座小塘壩,筑堤襯砌、植物護坡2條,河流15km;新建揚水站2座,通過降雨攔蓄和提灌引水,完善灌排系統,使流域內年最大蓄水量達到600萬m3,實現了庫河相連、閘壩相通、聯合調度、豐歉互濟。同時,投資300萬元建設社區污水處理廠,實現了社區污水就地處理。投資850萬元,對流域內666.67hm2的荒嶺、荒灘、荒坡、荒溝和基本農田,分類分塊進行了開荒造田、復墾整平、坡面防護、深耕深松、培肥地力、圍堰造方、路渠配套、攔污截污等土地整理,基本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
2.2 發展設施農業,培育生態經濟型流域
推廣使用現代農業新設備、新技術,投資3000萬元發展設施農業,鋪設管道120km,建設微噴、滴灌、管道灌溉等高效節水工程,發展微噴66.67hm2,滴灌66.67hm2,管道灌溉200hm2,構建起區域農業生態系統。
2.3 建設生態園區,培育生態觀光型流域
投資1.7億元建設生態園區666.67hm2。園區分為南區和北區,其中南區占地126.67hm2,建設觀賞園、休閑園、種植園、養殖園等園區,開發建設黑龍山、黑龍潭、臥龍崗等景觀;北區占地540hm2,分為生態園林區、設施農業區和休閑觀光區等功能區,以栽植培育大樹、古樹為特色,引進栽植不同檔次的風景樹、綠化樹及南方熱帶雨林樹種,形成一座種類齊全的植物觀賞園,滿足了多元化、多層次消費需求。
3.1 堅持頂層設計,推進流域規劃一體化
流域東臨常山風景區,西靠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和風景優美的涓河水系,南依馬耳山風景區,北臨世紀詩翁臧克家故居,山水相依,溝壑縱橫,水網密
布,自然地理、人文景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綜合考慮防汛抗旱、生態建設、土地利用、城鄉規劃、園區建設、交通設施、水務管理等需要,做到水保規劃與各項規劃融合、各項規劃與水保規劃銜接,全面實行山、水、林、田、路、岸、灘、園、景、村綜合治理,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3.2 堅持水系聯網,推進水利基礎設施一體化
圍繞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以水源、水系、水網為依托,以流域為單位,以經濟功能區為項目區,根據不同水源、種植作物、產業結構等,堅持水庫塘壩與河流相互貫通、骨干工程與田間工程相互銜接,灌溉工程與排澇工程相互配套,對農田水利設施進行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集中治理、規模建設,做到一次性整體規劃,分步驟、分類別具體實施,構建區域水網,實現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
3.3 堅持生態優先,推進水系生態文明一體化
堅持水網、山系、林帶、景點、園區、社區一體規劃,堅持水利建設與城鄉統籌發展、生態園林城市和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緊密結合,突出生態保護、生態修復、污染防治重點,大力發展水源涵養、生態濕地、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等生態建設區,從單一水庫、河流專項治理向區域水網保護、綠地建設相結合等綜合治理轉變,從單純的污染源控制、調水沖污措施轉變為凈化水體、改善環境、維持水系生態的創新型手段,實現現代水網建設、生態旅游觀光與綠色生態農業的完美結合。
3.4 堅持機制創新,推進產業經營一體化
流域屬于典型的荒山野嶺,治理前處于“村集體無力干、群眾干不了、社會不敢干”狀態。龍都街道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到大源集團,并明確了水利設施和荒嶺、荒坡、荒灘、荒溝的經營權、管理權和使用權,由大源集團統一投資開發治理。為了搞好水利設施的建設管理,大源集團依托自身的經濟實力、技術優勢和機械裝備,專門組建了一支30人的專業隊伍,確保有資金、有技術、有人建、有人管。同時,大源生態農業園區的發展,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使社區200多名土地流轉農民變成了園區產業工人,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
3.5 堅持政府主導,推進水務管理一體化
為確保流域內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市政府為主體,成立了由水利、環保、林業、國土、公安、消防等部門和龍都街道參與的建設管理領導小組,分工實施,精細化管理。采取封育禁牧措施和鄉規民約,杜絕亂砍亂伐、亂搭亂建、散養放牧;推廣使用有機肥料,以及易降解、低殘留的農藥與化肥,減少上游農業面源污染物的排放;對農村生活污水及畜禽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防止污染水源。結合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設立2名園區水管員、2名護林員,工資經費分別由社區和大源公司承擔,由市水利、林業部門培訓后上崗,具體負責水源調度、林木管護等工作。
4.1 萬畝荒山變園林,美化了環境
在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中,加強植被建設,解決好生活垃圾和污水問題,改變了村內垃圾亂堆,雞飛鴨跑,臟水橫流,臭氣熏天的景象。治理后河邊綠草茵茵、繁花似錦,村內整潔干凈,村民享受著生態清潔小流域帶來的優美環境。
4.2 清水成網繞綠廊,保護了水源
通過對流域內庫、河、壩的綜合治理,改變了老化失修面貌,建立起上游蓄、中游疏、下游截的防汛抗旱體系,工程蓄水量長年保持在600萬m3左右。噴灌、滴灌、管灌等節水灌溉設施的推廣應用使年節水率高達52%,保障了有限水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園區建設構筑起的“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實現了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水污染的有效防治。
4.3 農民就地當工人,增加了群眾收入
土地流轉共涉及230戶、800口人,其中勞動力300人,就地轉化成為園林產業工人的有200人,工人月均工資1500元。土地流轉補償費根據地級差別年均600~800元,農民年增加收入675萬元,實現了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雙增長。
4.4 示范區鏈成產業群,擴大了水保產業的影響力
大源生態園區的發展和壯大,推動了流域內苗木產業、畜牧業、淡水養殖業、農業旅游業的轉型跨越發展,同時也輻射帶動了全市水保產業的興起。近年來,全市通過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1.5億元,培植了常山、馬耳山、石門山、竹山、茁山5個集保清潔型與經濟型、觀光型于一體的小流域治理示范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km2,營造水保林、經濟林9km2,發展了經濟林木、花卉、蔬菜、旅游景點和觀光農業等特色產業,使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得以長期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張玉燕)
TV85
B
1009-6159(2013)-06-0091-02
周德寶(1970—),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