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民,徐同鵬,王春梅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泰安 271600)
肥城市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實踐
董 民,徐同鵬,王春梅
(肥城市水利局,山東 泰安 271600)
肥城市在城市建設中,以建設“生態肥城、共筑幸福家園”的發展定位,多措并舉,狠抓落實,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環境不斷美化,市民安居樂業,一個嶄新的水生態文明城市正逐步形成。
肥城市;三條紅線;生態建設;現代水網
近年來,肥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工作,確立了“建設生態肥城、共筑幸福家園”的發展定位,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態體系完整、水生態環境優美為目標,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生態功能為前提,以水利風景區為依托,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城市綜合承載力和環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居民生活品質、幸福指數明顯提高,城市形象全面提升。肥城市先后榮獲了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生態宜居城市、中華寶鋼環境優秀獎、山東省節水城市、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山東省環保模范市、山東省生態經濟十強市、山東省水資源管理先進集體、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等榮譽稱號。
隨著工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肥城市地下水嚴重超采,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問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肥城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水環境惡化與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對社會經濟發展構成的現實制約和潛在威脅。成立了以市長任組長,分管市長任副組長,市直有關部門和相關鎮街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領導小組,下發了創建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根據創建標準,不斷加大建設資金投入,采取召開聯席會、現場調度和定期督促檢查等形式,確保創建工程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
按照全面部署、突出重點,抓好試點、典型示范和分級突破、整體推進的總體思路,以《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標準》為依據,在突出抓好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工程、水管理“五大”體系硬件建設的同時,對照評價標準的9項基本條件和5大評價體系,從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找出差距和問題,逐一梳理分析,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集中力量對指標差距較大和薄弱環節進行攻堅,全面開展創建工作。對已明確的10項重點創建任務、5個專項規劃以及涉及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任務,全部分解到市有關部門及相關科室,明確了責任部門、責任人和時間節點要求,確保創建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形成了政府主導、全市各部門齊心協力創建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局面。
立足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危機問題,肥城市把解決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頻發和水系生態脆弱等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實施了現代化水網建設工程----引汶調水和引黃濟肥工程。據測算:引汶調水工程完工后,肥城市每年將留下3400萬m3汶河水,在徹底解決邊院鎮工業園用水問題的同時,大汶河水調入龍山河,將為龍山河和康王河提供源源不斷的景觀用水,屆時,飛鳥翔集、水天一色的龍山河景觀帶,必將給市民帶來全新體驗。為從長遠解決全市發展的“命脈”問題,肥城市將“引黃濟肥”工程列入全市為民要辦的10件實事之一。“引黃濟肥”工程完工后,肥城市高新區將“喝上”這來之不易的黃河水,地下水資源也從中得到了有效補充,另外,黃河水匯入群將湖水庫,將搭建起安全可靠的備用水源地。
肥城市現代水網建設以自然水系為基礎,以現
有東西方向兩條主要河道和引黃調水工程為骨干,以局域水系聯網為補充,基本實現“引黃濟肥、東西互補,引汶調水、南北貫通,河庫相連、引蓄結合,城鄉一體、優化配置”的格局,形成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利信息化、水管理制度等5大體系。這一關系肥城百年大計的社會工程,不僅全面提高了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御和水生態保護3大安全保障能力,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節約保護和科學管理。
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肥城市全面落實《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辦法》,探索實行了“制度先行、論證前置、規范許可、科學計量、收費到位、明確獎懲”的水資源管理“六位一體”工作法。按照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域納污能力,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保障重點項目和各行業用水需求,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并把項目用水設備、技術和工藝作為取水許可和論證審批的重要內容,淘汰落后用水工藝,建立節水型生產方式,推動發展模式的創新,從源頭上控制了用水行為;為進一步保護好地下水資源,肥城市進行了水功能區立碑確界,劃定水功能保護排污控制區、景觀娛樂用水區、農業用水區,以立法的形式在山東省率先劃定了第一個城區水源地保護區,并不斷加大保護區綜合治理力度,依法否決了在區內開工的污染項目,提高了保護區水源水質,涵養了水源,保護區現已列入山東省重點水源地保護區名錄。
圍繞《肥城市生態市建設規劃》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肥城市突出生態創建,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嚴把新上項目審批關,項目環評率達到了100%。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對康王河和龍山河沿線各斷面、入河排污口及向康匯河排水的重點企業采取了實地檢查摸底、密集分段監測、快速溯源、不定期夜查等措施,使康王河、龍山河水質得到持續改善,達到國家出境斷面水質標準。在城市污水處理方面,通過完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以及與城市道路同步設計、施工附屬排水設施,實現了城區管網全覆蓋。按照“安全運行、達標排放、節能降耗”的標準要求,加強職工教育培訓,嚴格控制運行成本,加強設備管理,積極推進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污水處理實現了完全達標排放。2012年,累計處理污水1462萬t,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3%,位居泰安市前列。
康王河、龍山河是貫穿肥城市城區的主要河流,是城市防洪、瀉洪的主要通道。近幾年,肥城市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龍山河帶狀公園進行改造,營造出城中有林,林中有園,園中有景的優美意境。為徹底解決康王河防洪標準低、嚴重威脅城市安全的問題,肥城市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合理地利用水利風景資源,保護水生態環境的原則,聘請清華大學和天津園林規劃設計院專家進行了高標準規劃和設計。充分結合康王河、龍山河的現狀,將水體進行有機的整合,形成寬闊的水域、蜿蜒的河流、自然的小島,涓涓的河水靜靜地流過,一派天然景象。在小水域水體凈化環節,利用植物的生態作用,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降解、凈化,保證整體水質的穩定性。圍繞“桃鄉風情、生態印象”為主題,突出水景、文化特色,實現園林特征與濕地生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合理組織地形、水體、道路、建筑小品、自然植被等景觀要素,以坡地、瀑布、植物群落為基本生態特征,努力打造宜人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通過大規模整治,2008年,康王河公園榮獲“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稱號。
肥城市牢固樹立生態理念,把“綠色”定位為城市發展戰略目標,以人為本,以生態、自然、節約為綠化理念,不斷加大綠化投入,累計綠化投資15億元。對城區23條主要街道進行高標準改造,補植法桐、欒樹等喬木6000余株,灌木5.6萬余株。實施了“零缺陷”整治工程,城區道路完好率達98%以上。按照公園綠地服務半徑500m的要求,先后建設了濱河廣場、范蠡公園、百信廣場等綠地30余處。全市人民享受到了建設綠色家園給自身帶來的舒適和改變,自覺形成了愛綠護綠、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截止到2011年,城區綠地面積達到1329hm2,公園綠地面積449hm2。肥城市深入開展創建“花園式單位”活動,全市已創建省級花園式單位20家,泰安市花園式單位18家,花園式單位占居住區的比例達到了65%以上。
(責任編輯趙其芬)
X321
B
1009-6159(2013)-06-0095-02
董民(1966—),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