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浙江海寧314408)
中國絲綢,源遠流長。富饒的杭嘉湖平原是中國絲綢的發祥地,與之毗鄰的新安江流域,也素有植桑養蠶的悠久傳統。據史料記載,浙江淳安縣的栽桑養蠶與繅絲織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南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新安(今淳安)已盛植桑,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歷史。近代,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淳安的蠶桑業幾近凋零。但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一件事,使淳安的蠶桑業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1959年,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建設成功,在淳安縣境內形成了573 km2的千島湖。獨特的湖泊氣候,為淳安縣桑蠶產業的復興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而20年后的改革開放,淳安縣的桑園基地快速發展、養蠶規模不斷擴大、蠶繭產量大幅增加、對外貿易突飛猛進,成為浙江省繭絲產業重點區域之一。同時,千島湖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旅游品牌和國內外的享譽度不斷提高。淳安的蠶桑業與旅游業都得益于千島湖、離不開千島湖,若能把淳安蠶絲文化與千島湖風景旅游業兩者完美融合,一定能達到既促進蠶絲產業的發展,又豐富旅游文化內涵的目的,更好地推動千島湖旅游業的不斷發展。
淳安縣地處浙西山區,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呈現北東-南向緊密線狀復式褶皺、斷裂和一系列北東向條帶狀的山地、丘陵區,形成四周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以低緩坡為主的地勢地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北緣,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1]。山區氣候晝夜溫差大,使桑葉白天光合作用強,夜間呼吸作用弱,有利于營養物資的積累,尤其是夏秋季,白天高溫時間過程短,夜間降溫散熱快,除三伏盛暑外,夏蠶和中晚秋蠶均可飼養多絲量品種。由于自然環境良好,水、氣、大地受污染少,蠶作安全,蠶繭單產高、繭質好,適宜繅制高品位蠶絲[2]。這種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為淳安縣的蠶絲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浙江是聞名遐邇的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杭州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絲綢文化早已聞名中外。有言云“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西湖與絲綢儼然已是杭州的兩張金名片。溯錢塘江而上,距杭州僅百余里之遙的淳安縣,扼守新安水路交通要沖,毗鄰徽商聚集地,直通蘇杭重鎮,農商發達,栽桑養蠶與繅絲織綢歷史悠久,在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新安(今淳安)人就已大面積種桑,提倡“毅中取于邱嶺”,這種利用丘陵山區地栽桑,是杭州地區低山緩坡地栽桑的首創。南北朝梁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新安(今淳安)縣令徐漓“勸課農桑”。隋代的《隨書》卷二四“食貨志”記載:新安(今淳安)“一年蠶四五熟,勤于紡織”。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睦州(新安郡)的青溪(今淳安)等六縣向朝廷貢交納梭綾、賦絲、文綾等。南宋《嚴州圖經》記載,自宋代以來,養蠶業便成為淳安縣農民的主要副業之一。明清時期的記載,更是反映了淳安縣蠶桑業的發達[2]。現在保存的民諺、民謠、詩詞等都充分反映了淳安蠶絲文化的深厚底蘊。
千島湖即新安江水庫,是新安江水電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泊。1959年9月,新安江水庫建成,海拔108m以下皆淪為水域。湖泊從四面八方接納近千條河源和山澗,集水區域達10 442 km2,水面積573 km2,平均水深34m,庫容量178.4 億 m3,湖泊內有大小島嶼1 078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島湖[1]。千島湖形成后,“湖泊效應”顯著,年平均氣溫比之前升高0.3℃,極端最高氣溫降低1.7℃,極端最低氣溫升高4.4℃,年平均氣溫17℃左右。一月氣溫最低,月平均5℃;七月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28.9℃。年平均降水量1 430mm,年雨日155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6%[2]。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它給桑蠶生產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自然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絲綢經歷了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的關鍵轉折期,淳安縣蠶絲行業抓住了新的戰略機遇,取得了長足進步。2005年,淳安縣被列為浙江省優質蠶繭基地,成為浙江省實施“蠶桑西進”工程的重點縣之首。淳安縣現有桑園面積6 380 hm2(9.57萬畝),蠶桑種植面積及產量均位列全省前列,2012年全縣蠶桑總產值已突破3.01億元,蠶繭產量占杭州市的56%,浙江省的12.3%,居杭州市首位,浙江省第2位[3]。淳安的蠶繭質量連續14年名列全省前茅。“千島湖牌”蠶繭被認定為省級名牌產品;“千島湖牌”白廠絲被認定為市級名牌產品;“千島湖牌”蠶繭、白廠絲被中國名牌與市場戰略促進委員會審定為中國著名暢銷品牌[2]。2012年10月在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上,千島湖生態絲綢產品走俏,現場簽定產品供貨協議達1 756萬元人民幣和15萬美元。淳安縣的絲綢產品已享譽國內外。
蠶絲產業已是淳安縣農村經濟最具優勢的主導產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改善民生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4]。淳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蠶絲產業的發展,出臺了許多優惠扶持政策。現已建成杭州千島湖蠶種場、杭州千島湖蠶種催青中心、淳安蠶桑業省級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淳安桑蠶絲行業研究開發中心[5]。投資559.86萬元的“浙江省千島湖桑蠶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已于2012年11月通過了驗收。該項目的建成使蠶種保護室、育種室、浴種室和檢驗檢疫室總面積達2 124 m2,使優質蠶種生產能力每年達到25萬張。淳安縣的蠶絲產業已形成了包含桑樹品種資源庫、桑園基地、制種、蠶繭生產、蠶繭收烘、繅絲、織綢、真絲產品、科研開發等多方面的產業鏈。淳安縣實行了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管理體制和“合同蠶業”訂單收購機制,形成以“公司+基地+絲廠”的協作模式,帶動了全縣2.9萬栽桑養繭農戶和8家繅絲加工企業,受益農業人口達9.7萬人,占全縣農業總人口1/4強,做大做強了淳安蠶絲產業[6]。
千島湖風景區,位于長三角經濟圈、交通圈、生態圈、生活圈的“四圈”之內,目前已經進入了杭州1.5小時經濟圈、上海、蘇州、寧波等大城市的3小時經濟圈和長三角絕大多數城市4小時經濟圈[5]。規劃中的千黃高速、杭黃鐵路兩大工程于2012年開始動工,建成后,千島湖的交通更加便捷,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必將有力地加速沿線旅游資源的開發開放。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旅游的轉型升級,現在的游客已不滿足于觀光旅游,而轉型為休閑度假,表現為對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生產與加工、鄉村風土人情等自然生活的追求與向往,這為淳安縣發展蠶絲文化的特色旅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絲綢作為衣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融入蠶絲文化開發絲綢產品正是順應了現代旅游的這一要求,它必將受到國內外游人的青睞。
由于千島湖的形成,使淳安成為浙江省優質蠶繭的重點產區;也因為有了千島湖,使淳安成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它是“杭州─千島湖─黃山”國際黃金旅游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先后獲得國際花園城市、中國旅游強縣、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麗十大湖泊等稱號[7]。淳安縣旅游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千島湖成為淳安縣的“金名片”,旅游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強的帶動效應。2011年千島湖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06萬人,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53.1億元,2012年截止12月底,景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96.6萬人,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70.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到14.8%和14.3%,旅游經濟綜合效益不斷彰顯。千島湖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為淳安的蠶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好酒也要勤吆喝,蠶絲文化要融入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大力宣傳。場館建設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手段。在這方面,中國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如杭州的中國絲綢城、深圳的中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等,都受到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和追捧。淳安縣具有發展蠶絲文化旅游的得天獨厚資源和市場優勢,要借鑒外地成功經驗,建造一處與千島湖AAAAA級旅游景區地位相稱的淳安蠶絲文化博物館,以發揮其強大的展示功能,向游客充分展示淳安縣蠶絲文化深厚底蘊和發展歷史。通過用詩詞、圖片、標本、服飾、書籍、器具、工具、物品等載體,以歷史的凝重靜態和現代的聲、光、電動態方式將其充分展示[5],為千島湖的綺麗風光增色。當游客走進蠶絲文化博物館,聆聽民間蠶絲文化的歌謠,了解栽桑、養蠶、繅絲的過程,會感受到淳安蠶絲文化的厚重,領略到古代中國絲綢之路的偉大,體會到蠶絲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發展的主旋律。淳安縣地處浙西山區,有著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民俗、農耕文化旅游資源,這些都成為了千島湖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目前,淳安縣有鄉村旅游景點15個,農家樂特色村12個,農家樂經營戶450多戶。2012年1─12月份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09.84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收入2.11億元,同比分別增加27.37%和27.49%。如何創新地將蠶絲文化融入到鄉村旅游開發中,既提升千島湖旅游的文化內涵,又通過鄉村旅游產品使蠶絲文化得以傳承,是一個重要課題。初步的設想:一是整合淳安縣現代蠶業示范園區的資源,規劃一條集栽桑、養蠶、收烘、繅絲等蠶絲活動為一體的蠶絲文化鄉村旅游線路,精心打造“蠶絲旅游精品線”,讓游客領略蠶絲文化的魅力。二是開發“蠶桑休閑農莊”“蠶家樂”等特色鄉村旅游,讓游客參與采摘桑葉、親自喂蠶等蠶事活動;餐飲上給游客安排與蠶桑有關的特色食品,如桑枝黑木耳、桑蛹、桑椹、桑葉茶、桑公酒等[8];在游客住所的房間里,配置蠶絲被、蠶沙枕等蠶絲臥具和用品。三是制作蠶、繭小物品,根據城里小孩喜歡養蠶玩的特點,可以用精美的盒子裝上蠶寶寶,配上一定量的桑葉出售給他們帶回家里養,還可以出售一些用繭制作成的各色各樣工藝品[8]。總之,讓游客充分體驗“蠶絲之鄉”的文化氛圍,形成蠶絲文化的鄉村旅游品牌。
絲綢可以美化、滋潤人們的生活。大到帳幔、服飾、床褥,小到書畫、手帕、荷包,柔美華貴的綾羅綢緞隨處可見。絲綢產品承載著厚重的與地域關聯的歷史積淀和人文情懷,是雅俗共賞的用品、禮品、紀念品。要充分利用游客購物這一特點,在縣城建立一條以絲綢產業文化為主題的商品購物街。一是商品購物街的行道、街面的規劃、布置和裝飾都要突出蠶絲文化的內涵特點,如歷代文人詠誦蠶桑詩詞以及蠶桑科普知識等蠶絲文化氣息,當游客走進街道就讓人感受到濃厚的蠶絲文化氛圍。二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些全國知名品牌進駐絲綢產業文化一條街,如凱喜雅、萬事利、絲麗、達利、六合、御品云莎、卓尚、繡都、大染坊、杭州高盛等國內頂級絲綢知名品牌。三是不斷創新豐富絲綢產品,產品要涉及到絲綢服裝服飾、絲綢家紡家飾、絲綢工藝禮品、桑蠶保健品等諸多領域,開拓絲綢品牌新市場,打造“購在千島湖”新品牌。四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蠶絲文化活動,如開展各種蠶絲文化的精品展演、節慶慶典、高峰論壇、簽約活動、啟動儀式等精彩紛呈的主題活動,不斷提升淳安蠶絲產品的知名度和高影響力,充分展現蠶絲文化的無窮魅力。
得益于千島湖地區得天獨厚氣候條件的形成及三十多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自古就有種桑養蠶傳統的浙江淳安地區的桑蠶生產,在鞏固優勢的同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其背后所蘊含著的蠶絲文化也與千島湖日益旺盛的旅游產業相融合,在進一步豐富蠶絲文化自身內涵的同時,也對千島湖旅游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提升作用。
[1]《淳安縣志》編纂委員會.淳安縣志[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Committee of Chorography of Chun'an County.Chun'an County Annals[M].Shanghai:Publishing House of An Unabridged Chinese Dictionary,1990.
[2]《淳安縣繭絲綢志》編纂委員會.淳安縣繭絲綢志[M].杭州:浙江省新聞出版局,2005.Committee of Annals of Cocoon & Silk in Chun'an County.Annals of Cocoon& Silk in Chun'an County[M].Hangzhou:Administration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Bureau of Zhejiang Province,2005.
[3]淳安縣繭絲綢總公司.浙江省千島湖桑蠶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R].淳安:淳安縣繭絲綢總公司,2008.Chun'an Cocoon& Silk Production Corporation.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iandaohu Silkworm Egg Prodcution Base Project in Zhejiang Province[R].Chun'an:Chun'an Cocoon & Silk Production Corporation,2008.
[4]余榮峰.十一五淳安蠶業發展思考[J].蠶桑通報,2007,38(1):27-29.YU Rongfeng.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silk industry of Chun'an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J]. Silk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s,2007,38(1):27-29.
[5]方德淵,汪寶花,張建華,等.淳安蠶業發展與千島湖旅游業融合的模式分析[J].中國蠶業,2009,30(2):95-97.FANG Deyuan,WANG Baohua,ZHANG Jianhua,etal.Mode analysis for the merging of silk production and Qiandao Lak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un'an[J].Sericulture in China,2009,30(2):95-97.
[6]許冠軍,管三平,徐向宏,等.加快蠶桑生產步伐,提升蠶桑生產效益[J].中國蠶業,2007,28(3):57-59.XU Guanjun,GUAN Sanping,XU Xianghong,etal.On the acceleration of pace and promotion of profit for thesilk production[J].Sericulture in China,2007,28(3):57-59.
[7]吳郭泉,張晶.千島湖休閑農業開發可行性分析與模式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1):10027-10029.WU Guoquan,ZHANG Jing.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mod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Qiandao Lake[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2007,35(31):10027-10029.
[8]查芳.蠶桑絲綢文化的鄉村旅游品牌:以陜西安康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6):4915-4916.ZHA Fang.Brand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silk culture:Shanxi Ankang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2007,35(16):4915-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