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信,姜秀花,王 忠
(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泰安 271026)
泰安市“四型”小流域建設現狀與發展方向
董文信,姜秀花,王 忠
(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泰安 271026)
通過對泰安市“四型”小流域分布特點、投資建設特點及發展優劣進行探討,分析了其治理模式,同時對“四型”小流域的建設類型和投資類型進行差異性分析,并提出了發展建議。
泰安市;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泰安市是山東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試點和示范區域。多年來,泰安市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按照省水利廳印發的“四型”小流域建設標準,已建和在建的“四型”小流域有30多個,其中,有生態經濟型8個、生態清潔型11個、生態景觀型12個、生態安全型3個。
1.1 生態經濟型小流域建設
肥城市前寨子小流域、岱岳區魯西小流域等一批生態經濟型小流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產品為主體,采取產供銷一條龍的方式,提升了流域產業等級。前寨子小流域通過集中連片、整修梯田、興建塘壩、蓄水池等一系列水保措施,改善生產條件,大力發展經濟林種植,種植優質櫻桃133.33多公頃,年均收入3~6萬元。岱岳區魯西小流域積極引導民營大戶投入小流域治理,通過開穴整地、截溝攔蓄等措施,開發、種植日本合柿13.3hm2,早熟油杏8hm2,每年僅日本合柿銷售量就達40萬kg,產值40萬元。
1.2 生態景觀型小流域建設
在黃前水庫上游選擇有基礎、有條件的小流域,按照生態景觀小流域的標準進行提升。目前,牛山口、錦繡谷、陡溝3條小流域按照坡面、水系、生產、生活等綜合整治的要求,結合新農村建設,以保護水土資源為基礎,發展綠色農業為手段,提升植物景觀和水景觀為目標,進一步提升治理標準。共計完成工程投資475萬元,林草覆蓋率達到85%以上,流域內污染得到有效整治,下游入河水質明顯提升。
1.3 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
按照“生態健康、景色優美、管理有序、人文和諧”的治理理念和目標,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流域內年徑流攔蓄能力增加30萬m3以上,年蓄水能力達到50萬m3,進一步提升了流域內水源涵養能力。建設12套小型污水處理設施,設置56個垃圾池,解決了流域內生活污水處理問題,村容村貌整潔衛生,煥然一新。
2.1 生態治理與區域經濟開發相結合
在“四型”小流域生態治理中,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大部分小流域治理基本形成連片治理、區域開發的新格局,使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發展地方經濟聯系在一起,以治理保開發,以開發促治理,促進了多種經營的發展,壯大了區域經濟,增強了治山治水的經濟實力。
2.2 民間治理形式多樣
近年來,各地在“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的原則指導下,根據當地實際和廣大群眾對加快治理的迫切要求,改變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形式。一是承包治理。針對一些不便于集中和統一治理的遠山與偏僻山區,堅持“誰治理、誰受益”,承包給個體。二是股份合作治理。對坡地改梯田和經濟林開發實行資金、勞力、物資、科技、土地折價入股,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股份經營,按股分紅。三是拍賣經營使用權治理。將小流域中的地類劃等定價,向群眾公開招標拍賣使用權,一般30~70年不變,使用期內允許繼承、租賃和轉讓。這些治理形式的推廣應用,加快了治理進度,提升了治理標準。
2.3 強化市級財政扶持力度
為了推動“四型”小流域建設的深入開展,除了加強市級財政水土保持切塊資金的傾斜力度外,還要爭取讓市財政局在每年的水利建設基金中拿出300~500萬元用于“四型”小流域建設項目,在措施配置、建設標準等方面都得到極大地提升。
3.1 建設類型差異性
“四型”小流域的類型分布數量反映了泰安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地域特色。一是反映了泰安市山區地質災害較少。近十幾年泰安市僅有岱岳區黃前鎮出現一次滑坡災害,基本沒有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所以在“四型”小流域建設中僅有3個小流域屬于生態安全型。二是反映了泰安市作為旅游城市的特點。在“四型”小流域類型分布中生態清潔和生態景觀型有23個,占“四型”小流域總數的67.6%,反映出泰安市發展旅游業的巨大潛力。三是反映了泰安市農業產業結構特點。市產糧區主要集中在山前洪積小平原,廣大丘陵山區因水資源條件制約只能進行經濟林果的生產,8個生態經濟型小流域全部是重要的經濟林果生產區,規模較大。
3.2 投資類型差異性
1)集體投資。集體治理方式是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主體是村集體,由村黨委帶領全村群眾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建設效益由全體村民共同分享。該方式的治理資金來源于2個方面:一是村集體籌資;二是國家涉農項目投資。該方式的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交互在一起的,所以,村民義務出工的積極性較高,建設質量和后期管護成效都有保障。集體治理方式的規模一般較大,治理面積基本達到行政村的可耕作土地面積,典型小流域有新泰龍廷鎮上豹峪小流域、肥城邊院鎮雨山小流域、岱岳區天平辦事處大陡小流域等。
2)個體投資。個體承包治理方式是指由個人或個體公司以承包荒山、荒坡的方式進行投資,雇傭當地農戶進行治理,建設主體是個人,荒山承包期限一般在50~70年,承包費用根據立地條件不同按每年7500~3000元/hm2計算,建設效益個人享有。該方式的治理資金來源于與集體投資相同。該方式的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完全分開的,少部分收益支付承包費用,所有建設用工基本是雇傭當地農戶。個體承包方式的規模一般較小,承包面積一般在6.67~33.33hm2之間,典型小流域有岱岳區祝陽鎮陡溝小流域、肥城儀陽鎮棋石嶺小流域等。
3)大企業投資治理方式。大企業投資治理方式是指大中型企業承包土地進行治理,主體是大中型企業集團,土地承包期限一般在50~70年,具體運作由縣市區政府出主導意見。建設效益由公司集團享有,該方式的投資特點是單位面積的資金投入極高。大企業投資治理方式規模一般較大,承包面積可達到3~5km2,典型小流域有肥城潮泉鎮翦云山小流域。
4.1 區位布局
泰安市屬于典型的旅游城市,在城市郊區發展生態清潔、生態景觀型小流域更符合整體發展要求,也更能發揮區位優勢,泰山區、岱岳區的山丘區鄉鎮完全可以利用地理優勢,通過完善生態保護體系,挖掘自然、人文景觀,建設成一批生態清潔和生態景觀型小流域。距離城市較遠的縣(市),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生態清潔型、生態景觀型小流域的現實基礎,通過發展林果業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標準,以打造生態經濟型小流域為主。
4.2 引導方向
不同投資主體的治理方式在生態治理中關注的重點和產生的結果有所不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本質就是生態、生產環境的良性累積過程,總體目標的恒定性、建設過程中的執行力、建設成果的后期管護水平都影響著良性累積過程及最終的結果。經綜合比較,集體投資治理方式在3種方式中趨于最佳,新泰上豹峪小流域、肥城雨山小流域、岱岳區大陡小流域都是集體治理的典型代表。個人承包受人力、財力限制,面積小,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大企業投資治理雖然資金密集度高,但人為痕跡太過明顯,基本背離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初衷,同時為了追逐資本利益,其投資的項目要加入高收益的房地產開發內容,因此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長遠發展有負面影響。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政府一直處于發展該項事業的主導地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還要具有幫助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社會責任。因此,在“四型”小流域項目投資中應重點扶持與引導集體治理,通過此種方式產生的大規模、高質量、高收益的治理效果也是建設現代水利示范市的目標要求,更符合山東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求。
(責任編輯張玉燕)
S157
B
1009-6159(2013)-07-0007-02
2013-05-07
董文信(1960—),男,副局長,高級工程師